x

芬兰高质量教育的秘诀,如何读芬兰私立高中

2024-01-08 17:33:21编辑:野渡

中国进入“十二五”建设时期以来,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双减排”、新版《民促法实施条例》等政策出台,进一步限制了义务教育学校的自由发展空间。

芬兰高质量教育的秘诀,如何读芬兰私立高中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将目光投向高校的发展,引发了对高校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教育本质的讨论。

近二十年来,芬兰的教育体制以“成功”的形式面向全世界,备受欢迎和关注。

但要真正理解芬兰教育的成果,不仅要了解其外在形式,即教育体制和实践,而且要关注其改革背后独特的社会状况,结合芬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发展背景,分析芬兰教育发展、改革、成功的因素

芬兰当地的学校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新学说追溯芬兰教育的历史,发现芬兰教育并不总是位居世界前列。

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到了90年代,芬兰探索出了适合芬兰的有效教育模式——“芬兰模式”。

引进“无班级授课制”

20世纪60年代,芬兰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旗下的国际教育协会( inter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IEA )。

该组织跟踪了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芬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教育成绩平平,到1991年出现了转机。

1999年1月1日,芬兰颁布了《芬兰高中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所有芬兰高中都应采用“无班授课制”的教学模式。

自此,以“无班授课制”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芬兰高校教学改革体制正式在芬兰全国推广。

“无班授课制”,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不再分班、分班,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可能通过选择同一个课程进入同一个教室一起学习。

此外,该制度还倡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通过自由选择不同学的课程和喜欢的教师,使之成为自主学习的行为。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推行“无班授课制”后,芬兰高中由过去固定的3年学制改为灵活的2-4年学制。

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计划以及进展、兴趣等实际情况,在保证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所修学分的前提下,自由决定2年、3年或4年完成高中教育。

新学说认为,弹性学制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

另外,灵活学制使学生在选择学习以外感兴趣的课程时有更大的自主性。

除实行弹性学制外,芬兰高中各年级固定不下两个学期( semester ),分为5-6个班级( period ),每个班级集中开设5-6门课程。

根据新的说法,每个学段的长度一般为6-7周,其中最后一周为考试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几门课程进行考试。

由此,有助于彻底讲解课程内容比较集中、教师时间短的课程,也方便学生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芬兰大多数高中根据高中生“群体特征”和“专注实践”的科学测试,将一节课的时间从45分钟改为75分钟。

新学说认为,延长课时,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和实践课程内容,同时也能保证教师课程的完整性。

课程模块化,选修课比重增加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于1994年颁布《芬兰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规定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独立探索知识、爱好和平的社会成员”

基于这一目标,芬兰的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

其中,必修课是每个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 专业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和深化,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指导性建议设置的应用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专业课程,可以进一步学习学科目的,也可以做其他事情。 与国内选修课程相似。

在芬兰,应用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设置,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开设,国家不作统一要求。

据了解,在芬兰的这场高中教育改革中,学生必须修的必修课数量有了一定的减少。

同时,芬兰大部分学校开设了200多门课程,其中50%以上由学校自主设置,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选择空间。

此外,芬兰的一些高中成绩突出或鼓励专业学生根据高中和大学之间的协议,选修大学课程或利用大学教学设备进行研究。

高中不仅是其认定单位,大学也承认这一点。

总体而言,芬兰高中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而且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校环境。

教师学历化与学生多样性评价

根据新的说法,芬兰在高中推行“无班授课制”后,要求所有高中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

此外,教师竞争机制也正式引入,学校以一定数量的最低选课人数为开课前提,不同的教师可以开设同一门课程。

这“倒逼”教师们要不断自我充电,追求新方法,采取新手段吸引学生。

与此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鼓励教师之间观摩交流、选拔优秀教师进修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为了配合“无班级授课制”的推行,芬兰政府改革了原来单一预设的学生评价标准。

因此,芬兰高中实行课程考试成绩10分制,每学期结束后进行考试,4分以下(含4分)不及格。

但是,一次成绩不及格并不影响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高级版本。

学生可以参加多次补考,最终成绩以最高成绩为准,但学生两次不及格后,需要通过重新学习并通过考试,继续掌握该课程的高级版本。

这一评价标准摒弃了“一刀切”的方式,但目前国际教育的视角还存在不足。

因此,对芬兰高中后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多样化,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社会参与、自我管理表现等也记入学分,考试形式更为多样,开卷、学期论文、实验、口头等形式也被广泛采用。

为班级授课制松绑

与芬兰高中的“无班授课制”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采用最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班授课。

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内斯理论确立的班级授课制,主要具有授课地点、对象、人员、内容固定四个特点。

确实,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采用相同的课程体系和相同的教育目的组织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

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限制部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与培养的空间封闭,本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芬兰高中的“无班授课制”对当今中国的大多数学校来说可能遥不可及,但也不能否认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新学说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增设选修课程

在中国,学生的选修课自由度低,选修课少,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课程学习,学生的兴趣没有自由发展。

因此,芬兰高中的模式在课程体制改革方面值得借鉴。

在芬兰模式下,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大类,必修课程在大多数学校中占三分之二以下。

这种模式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可以从兴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径和模式,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自觉行为,激发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欲望。

提高学校教材选择的自由度

目前芬兰所有教材由国有或私有出版社编纂出版,全国教委不再统一审查学校教材。

芬兰高中教材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市场上选择,校长批准后可用于课程。

因此,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激烈的竞争中结合师生的意见不断改进。

目前,中国由于政治历史等复杂原因不能开放教材审查,但可以给学校一定的教材选择自由。

据了解,8月9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对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市、区和学校分级管理。

其中,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出版报刊的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提出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严格审批和使用管理。

新学说认为,北京市教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教材选择的自由度,但也要注意,校本课程教材原则上不得跨校使用。

提高教师水平

我国和芬兰一样,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但中国的师资培养体系依然落后。

许多国际化学校对教师背景要求很高,许多名门硕士生纷纷报名,但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教师仍然是本科以下学位。

早在1852年,芬兰就在赫尔辛基大学设立了“教育学讲座教授”的职位,开始在大学里培养中等学校的教师。

芬兰领先瑞典和丹麦等周边国家至少50年。

1974年,芬兰建立了以大学为基础的教师培养体系,全学段教师由大学培养。

20世纪80年代,芬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早期开始实施融合和全纳教育政策。

推行综合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仍以纸笔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高考决定终身”的说法依然坚定。

芬兰的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和评价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纸笔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口试、平时成绩也被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

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没有标准化考试,考试是学习的一部分,但不是核心。

芬兰一直主张采用可持续性、诱导性和支持性评估手段,以引导和鼓励学习、促进学生成长进步,以及培养能力和习惯。

芬兰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提高芬兰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考虑。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芬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在此背景下,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芬兰开始了对传统教育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前,中国也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革,国际流动性因素日益增多,社交媒体等新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活动方式,整个社会更加多样化。

因此,中国的教育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保持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与此同时,芬兰的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受到了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必须认识到在将近30年的摸索之后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参考资料:

田友谊.无班授课制: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透视[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 12 ):16-22 .

王昊、李一.挑战与创新——面向——世纪的芬兰教育改革[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7卷(4):81-86 )。

谢迪: 《芬兰“最激进的教育改革”来袭》,中国教育新闻网

吴楠.芬兰高校体制改革一瞥[J] .教育,2012,(7):62 .

董辉(寻找芬兰教育成功的基因) (历史-文化视角解读——采访芬兰埃沃学术大学教授迈克尔威尔斯( j )。 比较教育研究,2020,第42卷(7):51-58。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