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在国外工作回国后怎么安排,在国外工作怎么请假回国工作

2022-12-27 18:05:03编辑:智库News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深燃,作者|唐亚华李秋涵王敏邹帅,编辑|李秋涵

内卷之下,你想在国外工作吗?

在国外工作回国后怎么安排,在国外工作怎么请假回国工作

最近,关于是否在国外工作的讨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很热。 有些人为了见到世界,体验不同的文化,有些人厌倦了内敛,想过另一种生活方式。 另外,在国内工作后,因为上述理由选择了海外生活,但最后发现也有自主回国的职场人。

他们最初在国外工作的契机是什么? 国内外的职场、生活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他们选择回国? 深燃和他们说了话。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瑞典生活了10多年,厌倦了安逸无聊的生活。 有的是为了孩子,把孩子在不了解中国文化、不希望被当地人完全接受的国外工作作为与世界见面的机会;有的是世界见面,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惊喜;有的是不熟悉当地的气候、文化因为工作后,喜欢去美国学习、工作,放弃百万年薪,像学生时代一样每个周末回老家。另一个人刚在美国毕业,获得了国内和国外的邀请,发现国外的职场也不是“乌托邦”

他们大多提到融入当地文化环境的问题和安逸的生活两个方面。 他们的经验虽然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点。 也就是说,你很清楚自己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生活总是在其他地方,弄清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做出选择的前提。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在瑞典生活十多年,“舒服的环境待久了也会厌倦”

路鸣| 29岁瑞典/上海工艺工程师

高一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来到瑞典生活,在这里高中、大学、研究生毕业,再工作一年半,最近刚回国,准备进入新的工作。

那样在学业上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你可以专注于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但我的性格相对内向,融入当地环境有点困难。 例如,我不知道他们的笑容。

我上的高中,中国人很少,为了不让自己输,强迫自己融入其中。 有时候同学们说一起去某个地方玩,其实自己并没有特别感兴趣,但是如果没什么事的话,我会一起去。

大学和研究生院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成为了技术人员。 这个职业在国内也有很好的发展,上大学的时候决定回国工作。

回国前,我在瑞典工作了一年半。 当时进入的是第一家公司,收入不错,但管理上有问题,改变了跳槽的想法。

其实在国外生活很好,但对我来说很单调,抬不起头来,经常感觉自己在未来十年会变成这样。 人在那种舒适的状态中,会因为太久而厌倦。 找到国内的好工作机会后,我选择了回国。

虽然我还没有进公司,但是对国内的工作环境有点了解。 如果我讲究瑞典的Work Life Balance,我上班的时候早上9点到公司,下午5点就可以下班。 我不太会加班。 这在国内的一些企业中比较难。 我的新工作是外资企业,工作压力也很大。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几年之后,就做好了将来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的思想准备。

做出这样的选择,与我的性格有关。 我是受环境影响很深的人。 瑞典的生活在松懈。 我没有特别强的自我驱动能力。 于是容易被环境同化,自己又懒又懒,但我想试试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我觉得国内奋斗的气氛有点适合自己。 我希望有压力的环境能自己学习进步。

毕竟是否出国工作,或者出国后回国工作,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人容易厌倦自己长期身处的环境。 就像国外和国内的一部分人厌倦了“内卷”,但我认为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需要首先认识自己。 如果你自己特别向往和朋友一起社交,喜欢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我想你可能更适合在国内生活。 如果你一个人来,喜欢享受孤独,不担心融入其中,那就试试国外的生活。

不想安逸养老,也不想孩子变成“香蕉人”

Cherry章| 35岁新西兰/北京金融业从业人员

我从2011年开始在新西兰上学。 毕业后,首先在对面工作了半年。 当时我觉得国内机会很多,但2014年回来后在银行工作。 之后结婚生子,在国内生活工作了两年。

那时孩子经常生病,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和医疗问题,我带着孩子再次回到了新西兰。 我上班了,同时接送孩子去幼儿园,我丈夫一直在国内。 在新西兰工作和生活很舒适,收入和生活成本与北京的平均水平相当。 在那里生活的人的精神和心灵是自由的,没有束缚,所以随时可以和朋友去钓鱼和爬山。

萌发再次回国的想法有几个理由。 一个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在那边看到很多孩子长着亚洲脸,接受了西方文化,成了所谓的“香蕉人”,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也不能被当地人完全接受,两种文化之间没有归属感。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完整的中国人,以后想留学的话,不要卡在尴尬的中间,而要再出去看看,拓宽视野。

另外,在工作方面,我在那边过得很平静,但一眼就能看到老事情,我在打工。 一直以来我都想做自己的工作。

我最终下定决心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妈妈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发现了几个不良指标。 如果发展下去,可能会是比较严重的晚期。 在那期间,妈妈每天都哭。 我又不在身边。 我们在那边刚买了房子,但很快就不开心了。 我觉得那边有金山银山也和我无关。

另外,我没有考虑回到以前的创业方向,正好我先回国的同事组成了团队,开始了第三方独立保险证券公司的业务,让我加入。 我在国外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把一些理念和方法带回国内,我也看到了国内这方面的前景,也解决了创业方向的问题。

去年我正式回北京了。 回来后感觉好多了,叫外卖,去吃晚饭什么都方便。 孩子也习惯了,亲戚朋友在身边,久违的归属感又回来了。 确实,国内的工作压力会更大,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有压力。

孩子长大了,身体比小时候好得多。 在教育方面,北京的公立学校还承认,但是孩子回来后马上就上小学了。 我认为教育方面也没有问题。

如果你想出去生活工作,我建议你先去看看,旅行或者生活一两个月,看看那个地方是不是你喜欢的样子。 剩下的就是出门前先做好两个预计。 想想好的情况会怎么样,最坏的情况能接受吗,就可以了。

曾经总担心失业,出国工作两年再回国内心更坦然了

周舍| 29岁日本/西安程序员

毕业后,我顺利进入大厂上班,上升通道狭窄,工作三年也没什么起色。 有个朋友介绍我在日本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我去了。

从大工厂退休到去日本,中间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在准备中,有工作签证和语言两点。 我本来不会日语,但是在程序员这样技术的岗位上,工作上语言交流的难度也很低,所以我报了培训班,只学了一个月。 当时没有什么担心的,也没有什么想法,但我想出去看看。 语言也在过去之后慢慢地学习了。

这一步有点宽,走的过程也很顺畅,但在职场上没有惊喜感的体验。

我以前是技术老手,一个人有电脑就能做到。 和在国内制造技术没有太大区别。 中国过去的技术人员,在技术上也几乎没有问题。

我面临的问题是语言上的障碍。 比如,我学的日语,大多局限于工作上,专业术语名词仅此而已,工作中能听懂,但在生活中,如果想和当地人随便聊聊,就不太顺利了。

语言障碍造成的影响并不大,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差异。 在公司里,工作中大家都有交流,但是吃午饭的时候,还是日本人在一起,中国人在一起,他们的俗语、典故,社会上有趣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也没有交流的余地。

这里很安逸,也不卷,但生活有点无聊。 工作了两年,有了见识,我想回去。

程序员很容易找工作,回来不久,我就找到了新工作。 我住在西安。 在日本有作为程序员工作经验的人不多。 面试的时候,无论是否合适,人们都会惊讶,想认识你。

去国外工作,对我来说,经济上没有任何变化,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变化,我更有信心。

出国之前,我作为应届毕业生顺利去了大工厂,但心里总是担心失业,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 但是,出去一次回来后,经验增加了,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目标,也没有什么不安的事。 我成为了一个非常自信、乐观的人。

对我来说,出去工作,好处比坏处大,对很多事情变得更坦率了。

做出选择后,就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糯服Norene | 24岁美国/上海咨询师

我刚回国,以前在美国读硕士学位,今年五月刚毕业。 我一直很烦恼。 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工作,我不想放弃任何一种可能性,一直在同期找工作。

从3月到8月找工作期间,我很烦恼。 也有不安。 我面试了很多公司,但五六月份最忙。 光是时差的问题,就已经很折磨人了。 有时候你需要转动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天结束了美国的三个面试后,晚上参加了国内一家公司的全天面试。

我的专业是技术方向,但是找工作的时候,我决定摆脱纯粹的农业圈子。 我的专业学习了六七年,也越来越明显自己不太适合纯农业。

在国内找工作的时候,大学时代有太多大工厂和咨询公司实习的经验,所以我更加关注相关岗位。 找美国工作的时候,我的重点是在拿到工作签证的基础上,尽量为职业生涯开一个好头。

在高强度找了份工作后,终于结果很好,我最后收到了五家公司的报价。 其中有美国2家,国内3家。

当时,我也一直在推测自己会选择国内还是国外。 总体而言,在海外职场,内卷并不严重,没有年龄焦虑,大环境的包容性更强。 国内是自己熟悉的舒适地区,熟悉职场规则,也可以出门与人亲近。

绝对值来说,美国的工作薪资比国内高。 在我收到的报价中,美国的报价,薪金换算成人民币,是国内报价的两倍多,但我也知道这两者无法比较。 美国赚的多,但消费也更高。

在我的计划中,即使第一步选择了海外,最终也会回国工作。 但我的工作方向离不开市场的观察,海外工作经验很难再用到国内,可能无法为将来回国找工作提供附加。

而与身边的朋友聊了聊,也发现海外职场并不是“乌托邦”,复杂的人际关系、加班等在所难免,可能会面临没有社交能力、过着孤独生活等情况。

于是,仔细衡量后,我选择回国工作,下个月加入国内的咨询公司。

决定回国后,我把自己的回国经历分享到了社交平台上。 也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在求职内容严重的2022年选择回国。

无论选择国内还是国外生活,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和稳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时刻牢记自己做出选择时的初衷。 如果目标达成了,除此之外就需要自己接受。

做出选择后,不会“这座山眺望着那座山的高度”。 不要在国外挣高薪。 享受着当地包容性更强的生活,怨恨着海外生活的孤独。 也不回国内,选择更亲近的环境后,继续怨恨工作的辛苦,考虑海外的高薪。

适应不了气候、距离、文化差异,拿到绿卡还是回国了

青| 30岁加拿大/苏州企业员工

2013年从国内高中毕业后去了加拿大的大学。 毕业后,最初没有考虑回国。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司行政。 收入在当地不太高。 每月到手24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000元),工作也不忙。 周末有时又去打工。

我没那么贵。 每月有600美元的房租。 有800美元的与车相关的租车、油费、保险等费用。 剩下的1000美元用于吃饭和日常支出。 正常的生活没有问题。 也可以存钱。 那边的平均收入水平还可以,保障基本生活比较容易,但是想要达到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就要自己努力。

第一家公司在我工作两年多后给我做移民,我后来也顺利地拿到了加拿大的身份。 加拿大整体的福利保障比较好。 我有10个月没工作了。 在此期间,我每月可以领取2000美元的失业金。 这也让我放心地在家休息了一会儿。

决定回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首先是气候问题。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 那边的冬天又长又冷。 有时从9月开始就很冷。 冬天的气温有点高,是零下10度。 冷的时候是零下40度。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从多伦多到上海坐13-14小时的飞机,每次回国都很痛苦。

此外,我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骨髓认同。 加拿大的历史很短。 此外,文化从小就受到熏陶。 呆了8年,在那里我觉得自己是文化边缘的人,没有归属感。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我在加拿大保障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如果我想买房,对我来说会有困难。 另外,我选择还有一个原则。 小事要理智,重要的是和心一起去。 虽然得到了那边的身份,但我内心的天平倾向于国内。 我在国外一直没有对象,我觉得自己的缘分可能也不在国外。

2021年,我回国了。 首先能感受到的是很热闹。 我没有选择一线城市就来到了苏州。 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是12000元。 后来换了工作,经常要加班,有点受不了,工作了一个多月就离开了。 在苏州的生活成本每月6000元就足够了。 现在的工作收入适中,加班没那么严重,各方面都可以接受。

我去工作的话,别人会给我松散的感觉。 大家都觉得我是在国外习惯的“臭毛病”,但每个人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我想让心平静下来。 不太追求物质消费的乐趣,想充实自己的内心。

将来,我没有想过出国。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去乡下生活。 我喜欢用点体力活,顺势看看能不能做点小买卖。 我希望能靠别人的硬实力维持生计,剩下的就是靠软实力支撑了。 人格健全,有幸福感更重要。

我的建议是,想出国的人去国外,想回国的人回国。 人生归根到底体验是很重要的。 后悔后,有能力改正就改正,没有机会了就向前看。 前面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你。

放弃百万元年薪,现在像学生时代一样每周末都能回老家

海鸥| 29岁美国/深圳产品经理

我2017年出国了。 在那之前我在国内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在科学系是工学院,当时在国内做硬件相关的行业。

当时,对我们的专业人士来说,美国的环境更好,我出国的时候,想着事业,学习先进知识。 所以到了美国,我在理工学院读电子工程专业,本意是在这个领域深耕。 2019年毕业,我发现相关工作很难找到。 年初毕业到将近年底,有八个月我每天都投简历,但没有任何反响。 在此期间,我做出了大胆的决定。 自学代码。

多亏双手的准备,最终我找到了500家代码农业的工作。 那份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 换算年薪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 后来我又换了工作,还是做码农,年薪翻了一倍。 回想起来,那时的快乐是昭然若揭的。 没有新冠灾祸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去旅行,高级品牌店也去了很多地方。 夏威夷高级品牌店的服务顾问( SA )也很熟悉。

回国的决定并不突然。 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明确,当时想学点东西所以去了国外,将来也想在国内创业。 新冠灾祸开始后,家人很担心我,催促我回去。 之后,赶上了家人的重病,我回国了。

准备回国的时候,我参加了几个回国小组,有很多内申机会,从那时开始就有很多国内的公司让我成为程序员。 但是,我明确了自己没有程序员的才能。 我应该再走别的路了。

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做了两份工作,年薪基本上是在美国时的20%。 第一家在国有企业性公司进行项目管理的公司目前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产品经理。 虽然不像以前那么赚钱了,但我确实按照自己的计划,在事业上又取得了突破。 而且,现在这家公司做的东西和我大学的专业有关。 产品经理必须了解技术。 我以前的经验都应用于现在的工作。 总体上我还是自由的。

你经常有朋友问我,打算再回美国吗? 那时我觉得自己在事业上确实有点成绩,活得就像小时候最喜欢的TVB电视剧里的事业型女老板一样。 但是,我觉得幸福的背后,还是那里的不确定性太多了。

现在我的工作单位在我读过的大学附近。 深圳离我老家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我现在好像经常周末回家,回到了学生时代。

我觉得我是个很容易缠的人,自己缠自己。 小时候,父母都有生意。 受珠三角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享受着在事业上不断进步的获得感。 如果有年轻人想出国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关于今后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通报/反馈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