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万文竹
我是博士,钱还不够吗? 近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我国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做研究,每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 刘校长的发言人称,有关博士生待遇的话题,很快就火了起来,引起了热议。
博士生待遇调查
博士课程靠什么维持日常生活? “目前,我国博士生奖学金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 还包括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导师发放的科研经费补助金或其他SCI论文和项目补助金。 其中,最不固定的是课题和科研经费,受学校、城市、专家、领导等因素的影响最大。 ”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刘梅(化名)告诉记者。
刘梅说,自己学习期间的基本收入是每月国家补贴1500元(学制内)和学校强制要求的导师补贴1200元) (这笔钱入学时老师交给学校,由学校统一发放)。 共计2700元。 但是,短短10个月,每年27000。 另外博士生每年有一次奖学金18000元,所以博士生最低收入每年45000元。 除此之外,导师还会根据实验室课题经费和学生承担的工作量发放奖金。
“有一段时间,自己所在的实验室课题很多,领导也很大方,每月可以从实验项目上再拿到1500元左右,他的月收入可以超过4000元。 学校都很便宜,如果没有别的开销,基本生活就没问题了。”刘梅说。
武汉理工大学工科博士张伟说,目前该校学生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学校助学贷款导师助学贷款3元。 助学金共计25000元/年,对全日制无取向博士生覆盖率为100%,分为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 导师补助金,我们组博士1300元/月,分12个月发放,一年15600元,这个补助水平是在我们学校项目组里面计算的。 除此之外,另一大收入是奖学金。 我们学校的博士生奖学金,覆盖率为90%,一等18000元( 30 ),二等10000元( 60 )。
“一般来说,只要挂科,成绩一般也能拿到10000元/年的奖学金。 如果你足够优秀,学年能拿到博士卓越奖学金( 36000元/年)和博士国家奖学金( 30000元/年),那你的收入会相当可观。 ”张伟说。
“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补助外,很多博士生通过校外打工收入来缓解经济压力。 ”刘玫告诉记者,北京每年四五月是高三补习高峰期,高三补习价格约为一小时一百多元。 部分出版公司、公众号等也有兼职工作(写稿或校对等); 博士生去知名教育辅导机构当讲师每小时收入两千元左右,长期来看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博士生的双重压力
也有网友留言称:“博士生也还是学生,没有正式工作,助学金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就好了。”
实际上,普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即使继续读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博士学位也至少要在30岁出头。 现实中,我国的博士生大部分已经成家,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学业和科研的压力,也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这段时间,网络上到处都是浙江博士生送外卖的视频。 浙江大学博士生孟伟发布视频称:“我是浙江大学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本科毕业生,浙江大学自己的博士生。 我记得8年前,在本科毕业典礼上,院长对我们说。 “你们读的第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浙江大学,你们唯一读的荣誉学院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孟伟给浙江大学丢脸了。 孟伟给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丢脸。 ”。 视频最后,他低头对着镜头说了“对不起”。
面对网友的热议,浙江大学校方表示:“拿到博士学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这就要聚焦科研目标,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博士学位申请标准。 学院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要求,积极为孟伟提供支持和帮助。 ”。
孟伟表示,2014年被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智感直博,他读了8年。 他儿子2021年出生后生病需要钱,开始打工外卖。 自己选择外卖是一种经济压力,而且时间自由,可以兼顾学业。
“目前,中国博士生家庭大部分是工薪阶层,也有一部分是贫困阶层。 多年的学业已经在家里花了很多资金,读完博士的学生更不好意思让家里负担费用。 博士生待遇低,使他们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科研上以生存为目标,通过校外打工获取经济收入,降低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使他们精力涣散,无法集中于自己的研究项目,取得学术上的好成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应完善博士生导师制度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博士生补助金发放标准制定于2017年。 2017年3月,财政部、教育部发布《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强调进一步支持博士生培养,调动青年高端人才积极性。 经国务院同意,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提高了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 其中,中央大学博士生每人每年由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大学博士生每人每年由10000元以上提高到13000元以上()具体标准由省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规定; 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按照执行。
“很明显,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贷款标准将使所有博士生受益。 但考虑到全国有50多万名学生就读,即使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贷款标准,也只是人均数百元的增长,所有博士生都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 ”熊丙奇说。
江南大学副教授、教育政策学博士田贤鹏表示,国内博士生月生活补贴总体偏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高校博士生月生活补贴低于2000元。 在高消费城市,这样的待遇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支出。
很多博士生表示,“博士资助政策是2017年制定的,现在已经五年了。 我认为真的应该调整”。
近年来,不少高校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吸引了具有一流科研潜质的博士生前来“报名”。
例如,根据2021年10月27日修订的《河南大学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助学金的补充规定》,为了减轻博士生生活压力,支持博士生专心学术研究,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决定提高全日制博士生助学贷款标准。 对符合国家研究生助学贷款发放规定的我校全日制普通博士研究生,在原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人均助学贷款在4年基本学制内每年增加5000元。
2020年,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自博士阶段起每人每年招生10万元公告称,每年根据国家资金,增资自有资金1亿多元,学校顶级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10万元以上奖金。 清华大学也表示,要确保博士生年最低资助标准在5.1万元以上。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调整了博士生奖学金。
一些大学通过鼓励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来提高博士生待遇,这也是正确提高博士生待遇的一个措施。
“有必要提高博士生补助金的待遇。 但是,必须慎重考虑的是,提高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合博士生的补助金待遇? ”田贤鹏建议,提高博士生待遇应坚持“得来速”相结合的原则。 得来速是国家制定的最低保障标准,得来速是不同高校的个性化激励。
熊丙奇表示,我国博士生待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和相应的导师制。 例如,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导师资助制,导师支付部分课题经费给研究生,用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但是,这个制度遇到了现实的阻力。 例如,理工类科研项目比较充足,有导师帮助,月收入达到五六千元或以上,而人文社科博士生由于导师课题经费有限,除国家助学贷款外,几乎没有导师帮助。
一位博士生抱怨说,自己成了导师的“免费兼职”,一年到头帮导师做项目,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导师制度,明确导师权责,改革我国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 要明确导师的招生权、教育权、培养权,同时限制导师滥用职权侵害学生合法权益。 在科研经费配置上,要减少竞争性科研经费,增加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摆脱急功近利的倾向,让导师有精力和财力认真培养学生,为博士生专心攻读学位创造良好的环境。 ”熊丙奇说。
通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