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9时,中科院院士、国际知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国銮遗体告别仪式在清华大学医院告别室举行。
这位泰斗级“国宝”的突然去世,令全世界焊接界、清华大学、院士的故乡江西的人们感念不已。
3月下旬潘老先生突然生病住院
得知潘国銮院士去世后,许多在京的江西朋友表示震惊和突然。
“春节后,我去过潘老办公室。 他的思路一如既往,讲得很清楚。 记者日前从南昌大学北京校友会秘书长胡忠萍处获悉,潘老已于3月下旬因病住院。
4月20日,潘院士老乡、北京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回忆起最近与潘老见面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潘先生是我的长辈,几十年的交往也成了老师。 4月25日一定要和潘先生告别,把他送到最后。
“现年65岁的封志纯无法掩饰悲伤。
作为一名在北京工作的瑞昌人,朱文涛也为潘国銮的去世感到痛心和惋惜。
想起最后一次见到潘国銮的情景,朱文涛于2020年11月7日与潘老在清华大学东门见面。 他说,潘老夫妇谈笑的样子依然铭刻在他的脑海里。
潘国銮去世后,不少身在北京的江西老乡纷纷第一时间送上挽联,目送这场“焊”界泰斗。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的媒体人杨泽柱在社交平台上为潘老敬献上了挽联。 “国际邂逅、科技报国、高风亮节辉九域; 銮呜焊接界,学术带头人,良操德炳千秋。
”
杨泽柱说,用这个藏头联,用“际”的寓意来表示“风云际会”的时局,用“銮”把潘氏一生的成果像铃铛一样震撼业界,寄托对这位科学家、技术人员的哀思。
"制造火箭军舰需要焊接技术. "
朱文涛说,潘总是地地道道的爱国主义者。
潘际銮生于一九二七年,一九三七年,他随父亲离开江西瑞昌老家,逃往云南。
“也许从小目睹了国家的多难,也受到父亲‘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潘国銮在西南联大选择了焊接专业。
朱文涛记得潘老说,火箭、导弹、军舰、航母和高铁都需要焊接技术。 此后,在国内许多核电站,潘老也参与了设计工程。
此外,潘国銮还在国内外率先开发了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
潘国銮在多个场合说,国家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他早就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焊接’起来了。
”朱文涛说。
杨泽柱表示,作为“中国电焊第一人”和南昌大学首任校长,潘国銮不仅是电焊教育专家,也是电焊工程专家。
他经常和工人一起在一线工作,自己参加焊接工作。
他平时穿着平易朴素,是名副其实的“布衣院士”。
潘际銮出身书香门第,14岁就考上清末高材生,五兄妹均毕业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各领风骚。
10岁离开故乡,85岁载乡音也不会改变
4月19日,一段潘国銮夫妇用瑞昌方言向瑞昌家乡人民拜年的视频传遍了很多人的朋友圈,视频中老人像“老顽童”一样高兴。
“院士10岁就离开家了,距今80多年前,能说这么地道的瑞昌话,我们感到惊讶。
杨泽柱说,几年前潘国銮和他们见面时,坚持用瑞昌方言和大家交流,让大家感到亲切。
“潘先生总是说,说家乡的话能找到回家的感觉。 年纪越大,乡情越胆小。
”
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张绪鸿、杜宇将、实习记者付丽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