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32名名校研究生放弃录取资格,“诚信约束”的措施可以包括

2025-05-03 12:58:56编辑:阿年

极目新闻评论家屈尊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公布研究生招生简章,又到了考研准备阶段。

32名名校研究生放弃录取资格,“诚信约束”的措施可以包括

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表的《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引起了话题。

据说研究生“录音不读”的现象持续了好几年。

(据9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相关公示(来源:官网截图)。

考研上不上,本来是考生的个人选择,如果学校没有相关要求和约束,考研上了也只能放弃入学,好像接受了结果。

但每次媒体披露类似情况,都会引起讨论,可见社会关注度很高。

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笔试当然要看实力,复试能否录取,与招生人数和录取比例等招生政策有很大关系。

考生合格占名额、旷课、入学后学校公示放弃入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扼杀了其他未报考的考生入学的可能性。

在一片热议中,不少网友表示:“不想读的话可以让你去,为什么要浪费名额呢?

其实,据媒体报道,这种情况发生在各大学已经很多年了。 2021年,某一流大学教授在网上表示,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多次遇到“放鸽子”的情况。 学生联系时,说了很多甜言蜜语,山盟海发誓“只能在结婚证上签字了”,但拿起几个offer很快就换成了个人,他把这样的行为说成“

当时也引起了话题,但很多人都赞同该教授的主张。 我认为,在学业选择上高高在上,是一种过于功利、自私的表现。 但是,不应该只有大学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选择,但不应该等一切尘埃落定,难以回转之后再说。 也有人认为应该有“事先通知”的机制。

其实,“不录不读”与工作中的“放鸽子”并不完全一致。 本来企业就有比较灵活的调整机制,但是大学的入学时间和教育计划很难因为每个学生的爽约而改变。

如果学校给了某个专业的名额,却因为学生弃校而没有达标,对其他考生是不公平的,这不仅打乱了导师的教学和科研计划,也影响了第二年的招生。 如果说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就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录而不读”的学生采取的措施是公示取消入学资格,当然有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但基本上,很多学生放弃入学,找工作、出国留学,只打算和这所“无缘母校”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只是公示没有其他约束措施,对改变现状也无济于事。

要真正体现出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视,把各招生名额用在刀刃上,让有实力、有真正入学意愿的考生实现梦想,高校可能需要对考生进行诚信约束。 例如,如果不打算入学,就必须在限定时间内通知,避免学校有足够的时间填补空缺,白白浪费机会。

对不提前通知而“录而不读”的人进行诚信记录和惩戒,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一种更加有序地组织和春风化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诚信教育。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要看到,目前研究生复试录取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钻空子,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 如何完善调剂补充机制,使学生和高校更好地互信,确实需要进一步的研判和行动。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信息,请在APP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被录用的话会支付报酬。

24小时热线027-86777777。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