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军情作者:龙大猫
中国歼-11是俄罗斯引进苏-27SK (苏-27SK,s表示出口,k是俄语“中国”的首字母)后中国军队给予的号码。
国产歼-11战斗机
国产歼-11 (歼-11A,原装俄罗斯苏-27SK,只由中国沈飞组装完成) 21世纪初下线时,俄罗斯也在同一时期完成了苏-27S的改进型苏-27SM。
当中国用自己的发动机和航电替换俄罗斯原装设备研制歼-11B时,俄罗斯人也宣布苏-27SM升级大改版——苏-35BM,苏-35BM“属于四代半战斗机,可以和F-22A对抗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看,俄方在投入巨额资金开发T-50时,曾宣传苏-35BM可以对抗F-22A,显然这是一个玩笑。
但随后中国和俄罗斯签署意向协议,计划购买苏-35BM的消息确实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在中国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和升级歼-11的情况下,需要引进苏-35BM吗?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两者的历史渊源、开发过程,特别是中国军队的需求。
俄罗斯新锐苏-35BM战斗机
渊源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在引进苏-27SK/UBK产品的同时购买了俄罗斯苏霍伊战斗机的整条生产线。
此后,强大的军工企业于1998年实现国产苏-27SK首飞,成功后,军方正式授予苏-27SK战斗机“歼-11”号。
中航工业编辑并公开出版的院士丛书显示,当时歼-11是空军最重要的开发项目,长期处于敏感核心工程领域。
1998年,由俄罗斯提供玫瑰,沈飞组装的苏-27SK首次飞行成功。 (要知道,该机1992年刚到,1998年中国可以独立组装,没有一定扎实的工业功勋是不可能的),这时发动机是进口的俄制AL-31F,全国制歼-11是
苏-27SK虽然只代表了苏联1975-1980年的技术水平,但仍然远远超过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所能达到的水平,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1950-1980年代“后退两步”的大跃进失败后,中国航空对该机国产化极为谨慎稳健
中国在苏-27国产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中苏两国航空体系的差异。
我国航空工业在20世纪末已经具备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但苏-27的材料和成品完全基于苏联的航空体系构建,我国国内20世纪70年代研究米格-21采用的全面复制方法完全不能适应苏-27的仿制。
因此,对于苏-27SK的复制品,主要集中在寻找国产的类似材料和成品直接代替原俄罗斯设计的方式上,如果暂时得不到成品,将继续购买俄罗斯的原装产品。
据中科院院士丛书介绍,苏-27SK的全面国产化模式被称为“歼-11X”(即军迷们常说的“歼-11B”,以下简称“歼-11B”)。
装备太行发动机的歼-11B型战斗机
苏-35SVS歼-11B
苏-35BM实际上针对苏-27/30系列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世界战斗机的发展趋势,用尽可能少的投资开发了性能更好、功能更好覆盖的战斗机。
苏霍伊对苏-35BM的设计要求非常明确,目标是升级和改进俄罗斯本国航空兵装备,加强飞机的完整性能和武器系统的性能。
由于俄罗斯已经在研制新一代的T-50战斗机,苏-35BM在俄军的定位是“过渡”,也就是说,在T-50正式落地服役之前,俄航空兵的老旧的苏-27S、苏-34、苏-35BM在俄军的定位是“过渡”
不需要高空战性能,但必须进一步加强多目标能力。
苏-35BM实际上是对初期苏-27M机体进行了类似苏-30MKI的强化,机载设备完全统一为苏-30MKI,加上新的117S发动机再“拼凑”起来的战斗机。
俄罗斯人并不是不能把苏-35BM设计得更好,但是在设计中加入越多新产品、新技术,产品的试验周期就越长,成本就越高。 这与“过渡装备”的要求不相符。 因此,如何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设计出“充分使用”的多用途战斗机是苏-35BM设计的核心思想。
中国歼-11B本身不存在国际销售条件,其基本任务是满足中国空军装备的需要。
歼-11B的研制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使中国航空设计师和工厂能快速适应先进战斗机的设计特点和生产制造难点。
歼-11B国产化主要面临两个难题:机体制造; 设备的更换。
其中,用国产航电、飞控代替俄罗斯设备很重要,目前各种军事杂志、网站上看到的歼-11X使用的几乎都是国产武器,但考虑到歼-11B应该没有在结构上大幅改变原苏-27SK的机体
据院士丛书介绍,中国第一架由本机组装的歼-11A于1998年首次飞行,国产化的歼-11B于2000年已经推进。
根据中俄引进苏-27SK的合同,双方商定组装生产的苏-27SK数量为200架,这200架飞机的发动机和搭载设备全部由俄罗斯配套提供,如果中国不能满足生产速度,俄罗斯将提供完整的飞机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合同签订后,中国使用引进的俄罗斯产品组装生产了95架苏-27SK。 考虑到歼-11B测试机的消耗,推测俄罗斯按照合同提供了100套组装玫瑰。 此后,中国拒绝引进苏-27SK成品,不再与俄罗斯谈判引进苏-27SK改良型成品。
中国空军先后装备苏-27SK/UBK和苏-30MKK三种苏霍伊战斗机主要型号,国产化歼-11开始补充苏-27规模后,补充苏-30MKK和苏-27UBK成为新目标,歼-11
以目前的速度歼-11双座战斗/教练型和多用途型也已进入阶段性交付阶段,保守预计将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形成规模战斗力。
同时歼-11B研制成功,也促进了中国舰载战斗机的开发。
与苏-33形状非常相似的国产化歼-15的公开也证明了歼-11B项目在功能拓展方面取得了成效。
双座版歼-11BS
未来展望
歼-11B的整体技术水平虽然只达到了中国国内21世纪初的水平,但歼-11B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5年,国内的战斗机相关技术和成品也达到了新的阶段,以歼-20为首的新一代中国战斗机也频繁进入试飞阶段
中国空军装备的苏霍伊系列战斗机数量相当多,歼-11B后续装备要求并不旺盛,反而像苏-33/苏-30MK这样的多功能战斗机更有市场。
按照中国航空兵的发展规律,追求成熟的歼-11B在平台层面约束过大,歼-11B上的小打小闹涨幅较低,配套航空动力系统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平台整体潜力基本被挖掘
所以,单纯的歼-11系列空优战斗机的产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多用途的歼-16战斗机和海军需要的歼-15战斗机,但歼-11B之路还没有走完。 据最新可靠消息,沈飞研制新型歼-11D型战斗机已经定型并投入生产。 更重要的是,歼-11D不仅仅是“歼-11D”,它还采用工具包对现有歼-11A/B型战斗机进行了升级改造,使空军现有歼-11系列战斗机能够统一升级到歼-11D型水平
在歼-20大规模形成战斗力之前,歼-11系列战斗机仍然是祖国天空中最强大的守护者。
声明:据了解,多家媒体非法转发第一军情文章。
为了尊重原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管理员开通白名单。
请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