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十七八岁的学生们来上海,在美国领事馆办理签证出国留学。 他们被要求换上西装,统一剪辫子,但理发师没能下手。
有人说:“不是我不敢剪,而是有人剪了辫子,夫人因此自杀了。
学生对理发师说。 “尽管你挂了,我们还是要出国。 没人会跟在后面找事。
“理发师终于动了剪刀。
8月16日,这些学生乔装打扮,在黄浦江码头登上“中国”号海轮踏上留美之旅。
作为庚子赔偿留学生,他们顶着“庚金”的耻辱输给美、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有效地带回中国,成为“知耻近勇”的代表。
拿庚子赔偿金的公费留学生到底有多难?
首批留美学生和游美技官合影
01
列强返还虚报赔偿金“庚金”的留学生由此应运而生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
1901年辛丑年,清廷与11个国家达成屈辱的《辛丑条约》。
其中第六项规定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按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年息4%分39年偿还。
这段金史被称为“庚子赔偿金”,总额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总收入。
由于各国赔偿金额水涨船高,美、英、法、荷、比等国先后与清廷签署协定,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金,退还的部分资金让中国留学生派遣使用,“庚子赔偿留学生”由此应运而生。
为保证公派留学生计划的完成,清廷外务部和系联合成立游美系选拔留美学生编制《派遣留学生规程》。 头四年每年至少选拔100人,从第五年开始每年至少选拔50人直到没有退款。
1909年1月,美国率先废除“庚金”,根据双方约定,首批100名学生将于年内抵达美国,选拔考核迫在眉睫。
庚子赔款汇款图
02
激烈的考生不仅要竞争成绩,还要竞争家世和长相
选拔根据外交部和系编制的大纲处理,规定学生分两个阶段进行选拔。 第一阶段学龄在20岁以下,国文通达、英语和科学程度可以进入美国大学或专科学校。
第二格年龄15岁以下,国文通达,资禀特异。
以上人选均须身体强壮、性格纯正、容貌完整、家世清白。
而且,因为第一个被选中的学生在被选中后会直接被送到美国,所以只招收了第一个课时的学生。
胡适早年照片1909年农历8月,两部进行庚金留学生优先考试。
当天,历史学家胡同搭建了长长的考点,京师和各省选出的603名考生入选后按号码入座。
当时,公派留洋虽然是新式考试,但气氛并不亚于科举考试。
科目还增加了科举中没有的代数、几何、物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美国历史等,难倒很多学子。
因此,最初的合格率极低,只有47人合格。
担任清华校长的梅李琦排名前六。
胡适考了第二批的第55名,各科成绩中作文得了满分,其他都不显眼。
03
创建清华学堂学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1905年清政府取消科举考试后,庚金留学评选成为当时全国大规模的选拔考试,许多学生从“学习新学争取留学”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而在“庚金”退款前4年,清廷每年至少要留学100人。 当时,各省仿照大学预科开设新制高等学堂,但都是成立不久,学额较少,实现每年派遣100名留学生的目标并不容易。
因此,清廷游美学务处将西直门外的清华园改为清华学堂,作为专门培训庚金留学生的学堂,校舍于1911年元月首次建成。
清华学堂
1911年3月初,清华学堂在北京宣武门内设考棚,进行各省选送学生复试。 其中各省发送184人,学务在北京招生141人,以前通过考试选拔到美国的预科生143人,共计招生468人。
经过复试,468人全部合格入学,94人被编入中等科,剩下的进入高等科。 这就是清华学堂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礼乐齐鸣,468名新生与教职工齐聚一堂,迎来开学第一天。
学生们除了学习英语、德语、法语、理工、文史、地哲等科目外,几乎每天都有凌日讨论会,每周都有考试,每月都有考试,还有各段考试,上课压力很大。
此外,每日下午3时后关闭教室、图书馆、宿舍,学生要按照学校体育训练安排,健全体魄。
那时,清华学堂的办学方向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树立留学生形象,为“东亚病夫”吸食鸦片的屈辱雪耻。
庚子赔偿留学生合影
学生们在清华学堂的竞争非常激烈,从1911年到1921年,约有1500人在这里学习,其中436人被淘汰,45人病死。
然后,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们,毕业当天一个个都是白色的? 穿着长袍,穿着黑纱马褂参加了毕业典礼。
离开清华园后,可以探亲度过一个多月。 之后,在上海坐船去美国,踏上了在困难的异国学习之旅。
“知耻近勇”。 一百多年前的庚子赔偿留学生,戴着“庚金”的耻辱,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带回了中国。 其中有梅李琦、胡适、赵元任、金岳霖、钱学森、杨振宁、吴宓等,他们主导了上个世纪的中国科学、教育、文学等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
编辑:叶玮编辑:杨青编辑:沈静
文章中的部分图像源网络因侵权而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