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封面|中国石油国际管道公司中缅油气管道工程马德岛皎漂管理处新康丹泵站站长刘志强:把“龙”留在大山深处。

2023-01-08 08:49:58编辑:虽稚

采访和传播丝路青年系列《丝路国脉》青春守护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陈解编辑|任华南地处缅甸西部若开山,是缅甸国内最陡的山脉,被誉为中国“西南能源通道”的中美油气管道在这里

中美原油管道长771公里,天然气管道长793公里,两条管道就像两条巨龙,越过崇山峻岭,向东缓缓前行,横贯缅甸四个省州,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

封面|中国石油国际管道公司中缅油气管道工程马德岛皎漂管理处新康丹泵站站长刘志强:把“龙”留在大山深处。

新康丹泵站位于若开山脉西侧,是中美原油管道的第二输油站。

该泵站是中美原油管道翻山越岭向中国大西南跑的最主要动力源。

马德岛第一站出口原油后,必须在这里加压才能继续运输。

除了加压原油,新康丹泵站还负责若开山区油气管道线路和油气阀室的安全运行管理。

新康丹站站长刘支强是四川资阳人,1984年出生的他2011年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仍是“老海外”。

他在若开山区扎根近8年,完全见证了新康丹泵站建设、入驻、投产、运营的各个关键阶段。

他带领新康丹泵站近百名中美裔工作人员团结合作,年复一年克服了各种困难。 在社会安全形势长期严峻的缅甸若开邦,始终确保管内输缅油气管道安全畅通,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个人在深山不寂寞、拼搏为祖国而争”的新康丹精神,把新康丹泵站建成缅甸

刘支强参与扑灭山火坚守深山,压力与挑战并存的新康丹泵站位于若开山腹地,山坡上。

伴随着清晨的薄雾和鸟鸣,刘支强一天的工作从早上7点半开始。

他先绕泵站一圈,然后在会议室开班前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对每个单位进行工作安排,强调注意事项,然后来办公室处理文件,或者巡视现场和车间进行查看。

“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绝对不能停止。

刘支强向记者介绍,新康丹泵站采用等温密闭输送技术。

辖区内如开山辖区线路最高点——1392米,不加压原油无法跨越。

“所以,新康丹泵站是中美原油管道跨越年轻化山脉的重要泵站,可以说是中美原油管道的‘咽喉’。

泵站运行不畅,会拖全线运行的后腿,影响整个运输计划。

“刘支强于2014年4月在新康丹泵站工作,那时泵站还处于建设期。

他和同事们住在附近一个叫安市的小镇,公司为他们临时租用了一座木制的两层小楼,一层是办公区,二层是宿舍区。

十几平米的房间、四张木桌子组成一张办公桌,再加上两台办公电脑、一台打印机,就是办公室兼餐厅。

居住地经常停电,必须用柴油发动机发电,晚上暂时不能用空调。

他们每天坐皮卡车上山工作。 30公里的曲折山路又窄又陡。 大部分是碎石路,很多道路像“洗衣板”,急转弯特别多,颠簸难走。

一开始刘支强天天晕车,克服身体不适继续工作,现场检查建设进度,设备安装、调试,与承包商沟通,监督工程质量,保证对方进度,督促对方按时交货……从负责生产的副站长到站长

因为工作地点在山的深处,泵站各方面的依赖都很差,开车到最近的县也需要4个小时。

“即使需要外部资源和力量来处理问题,也需要时间,而且不是那么及时。

“食品和物流物资主要依靠供应商提供,每周一到周五两次用卡车进山运送物资。

2018年6月初,山区连续多日暴雨,导致新康丹主干道接入中断近一周,泵站一度面临缺粮风险。

基本生活用水也需要自己动脑筋解决。

最初,他们计划在场站内挖井取水,但往下打了200米也不出水,只好放弃了。

后来,大家设法从山下的水库引水,生活用水总算有了保证。

但是,不久雨季就来了,山下水库被泥石流填满,车站内的供水一次中断了几个月。

站内工作人员群策群力,站外买水与收集站场周边水沟雨水相结合,平稳度过停水期。

后期,刘支强还积极参与山下水库挡墙的完善和取水点的完善工作,为保障2016年雨季连续供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们在场站外建了消防水池。 大概有一百多人。”刘支强说。 “池塘雨季可以收集屋顶的雨水并向所有站供水。 几乎不需要从山下的池子里取水。

旱季积水兼作消防水池”。

就这样,刘支强带领大家自力更生,克服了一个个难题和挑战。

刘支强操作工艺阀

新康丹泵站目前作为中国缅甸油气管道(缅甸段)唯一一站)车队一体化站场,泵站也兼有维护车队的作用,既不管理生产,也不管理维护。

刘支强带领同事们不断探索适应若开山运检一体化的实践经验。

“我们的泵站在气体驱动泵机组上运行。 不是国内经常使用的电机驱动。 该技术也已成熟,但相对来说应用案例较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较少。

“要使生产核心设备设施保持完好备用,减少停机次数,缩短停机时间,确保输油任务按时完成,管理的科学性非常重要。

“手有粮,心不慌”是刘支强经常强调的一句话,设备“粮”是备件。

他计划提前提出备件需求,并坚持及时跟踪采购进展。

“需要更换的零件,只要考虑到充裕的时间一年以上,即使中途发生什么暂时的事情,也不会太着急。

有时候员工回国休假,应该提前考虑一下是否需要采购、补货,让他们顺路。

“刘支强非常重视设备备件管理。

“按专业分工安排专人管理各专业备品,建立各类备品动态台账。 重要设备的备件应存放在带空调的专业仓库,对精密备件采取抽真空保护等措施,确保现场备件出入库记录清晰,采购或调入及时,储备充足,储存状态良好。

“水”“火”战争每年在缅甸都是雨季5到6个月,年降雨量达50 00多毫米。

连日大雨,整个山都笼罩在茫茫的雨雾中。

雨水冲刷可能使埋在地下的管道裸露、损坏,辖区内管线的水土保持工程应当经常维护,防患于未然,做好严密的防护工作。

刘支强表示,目前新康丹泵站控制室员工24小时监督生产运营,出现突发情况,管理团队必须随时上岗。

刘支强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

“最可怕的是在雨季接电话,”他说。 因为这个时候来的电话大部分都和线路状况有关,很紧急。

发现情况后,需要迅速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维修,并及时保护管道。

雨季施工挑战很大,如果施工方法不当,情况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往往采取临时防水覆盖、加固处理,等雨季过后再进行彻底整治。

冒着让人睁不开眼睛的大雨巡视线路,冒险维修,对刘支强和他的同事来说是家常便饭。

在逐年进行维护、修复的同时,刘支强和同事们也在不断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我们要采取措施,采取方案。 目的是一步一步,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在这个地方再发生类似的问题。

”针对热带、亚热带或南方地区油气管道侧面边坡,遇到强降雨时容易打滑,抗滑桩与桩之间的混凝土墙脚手架容易外露的问题,刘支强发明了“混凝土挡土墙脚手架防水结构”,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结合辖区站内阀室雨季蛇多、防蛇压力大的实际,刘支强研制了“灭蛇装置”,已在新康丹营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这两项发明都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每年的五六月,是附近农户开始准备农业的季节。

这时,刘支强和同事们又要与“火”作斗争。

当地人砍下一片树林后,放火烧成灰,就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燃烧的草灰就成了作物的肥料。

泵站里有油和煤气,火势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从4月开始,泵站将24小时无人组织员工。

2019年的一天晚上,熟睡中的刘支强接到火警,迅速组织员工赶到事发现场灭火。

火熄灭后,大家回去继续休息,还没睡。 警报又发出来了,大家又紧急出动了。

当晚接到四次报警,大家连夜奋战。

第二天,刘支强又和同事们在场站附近巡逻、灭火,持续了好几天,直到彻底清理火源。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工作之前,从2020年4月开始,刘支强和同事们集中打扫,将场地围墙外方圆6米内的可燃物全部清除,形成防火带。

因为疫情,招不到外来人员,大家自己动手,冒着40多度的高温,在有毒的阳光下割草,清除垃圾,连续奋战两周,彻底消除了火灾隐患。

坚守泵站,依山傍水,不仅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智慧去解决各种难题。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工作方法。

”刘支强说。

深山不寂寞,为祖国作为缅甸国内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而奋斗,中美油气管道对促进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缅甸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受地缘政治、历史、宗教等因素影响,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能源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电力、燃气等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中美天然气管道投产40天后,实现了从皎漂首站向当地天然气发电厂分流供气发电。

由此,若无其事的市民完全告别了昔日的电力短缺,过上了灯火通明的生活。

这背后,是刘支强和同事们的坚守和付出。

刘支强经常对同事们说,泵站虽小,我们单位虽平凡,但很有意义。

我们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在单位取得成绩,做得出色。

“泵站打造学习型站台团队文化,将大家的闲暇时间用于学习和训练,提升本职工作能力。

建立岗位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内部业务培训,泵站人员注重解决实际运行难题,不断攻关,掌握了运输泵机组核心设备的过硬技能。

”新康丹泵站核心设备为天然气发动机驱动油泵机组和天然气发电机,供油主泵采用两用并联输送技术。

我记得2018年刚就任站长,水泵机组就给他“下马威”——1号水泵频繁出问题。

“开车时机油会燃烧。 新的机油很快就会变黑。 必须马上停止更换。

由于设备经常出现问题,且找不到原因,排除了操作问题。 唯一的方法就是拆开机器检查。

拆除前,刘支强把需要的零件都准备好,“最坏的结果是把16个缸都换下来”。

他精心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设备维修人员拆开水泵,对上百个部件一一做了标记,小心翼翼地布置。

气缸体被打开后,眼前的景象是哭着笑着。 4号气缸的活塞头中间活塞环在出厂时安装不正确,方向上下相反。

他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和方向重新安装零部件,该设备完成大修,没有发生烧油问题。

设备上出现的这些“低级错误”经过刘支强和同事的仔细排查后一个个纠正过来,保障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一系列技术问题的解决,刘支强和同事们总结探索了一套处理水泵机组故障的技术方法,建立并完成了《设备电子“病历本”》工作台账,专门记录设备“医生”等各类设备发生故障的现象、处理措施等详细信息。

他们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故障处理完工报告》,方便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刘支强带领同事们进一步实现了管理信息化。

他们自主开发了《中缅天然气管道物性及工艺计算软件》 《中缅原油管道输油主泵机组故障快速诊断与统计分析软件》 《中缅管道天然气发电机日常维护管理软件》等多种设备运行管理软件,并得到了国家版权局的授权。

这些成就凝结了新一代石油人的智慧。

“新康丹人不甘于完成普通任务、分门别类,长期结合生产运行实际,持续推进小改小改,已经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在降成本、节能降耗方面成效显著。

”刘支强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由于单向阀的工作受到限制,他们制作了专用的工作工具,用千斤顶逐步加力打开阀门,通过多次单向阀的打开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制空冷器风机电机拆装支架集成设备,在保证工作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自制了泵机组空气过滤防虫网,确保了进气质量; 研究了发电机维护过程降本增效的综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估算,制作了年节约成本约10万美元的收集小车、收集槽、推杆、拉杆、叉车前端固定夹头等,并制作了收发管提高了工效……2016年,新康丹泵站集体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可靠班组”称号,多次获得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和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示范站队”。

刘支强个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员工”、“优秀员工”、中油国际公司“青年职场高手”……这就是孤身一人的深山里不寂寞的新康丹人交出的亮丽成绩单。

既然选择了坚守,就让坚守更精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让无悔的青春在大山里绽放。

刘支强(右)和监理验收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现场,为国“加油”是不竭的奋斗源泉。 “2013年3月来到缅甸,到现在快9年了。 马上就要成为驻外10年的老员工了! ”刘支强感慨地爽朗地笑着说。

刘支强小时候有个邻居在克拉玛依油田工作,受邻居的影响,他向往石油事业。

高考时,他报考了西南石油大学储存专业。

临近毕业时,新成立的中国石油集团东南亚管道公司(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前身之一)来学校招聘,介绍中美管道项目,刘支强毫不犹豫地投递简历。

他清楚地记得到目前为止到达北京的时间。 “那是2011年7月28日,到达后开始了集中训练。

训练开始时,刘支强被大家选为班长,进行训练、取证、实习,为早期投身中美油气管道做好了充分准备。

“廊坊管道学院取证考核,取得油气供应商、输气供应商证书。

刘支强说:“取证后,带队到阿拉山口计量站(中哈原油管道)学习计量和输油,两个月后到霍尔果斯西气东输第一站学习计量运行,再到西部管道公司库尔勒管理处学习原油泵站、维萨原油

就这样过五关斩六将,刘支强顺利度过了各种严峻的考验。

抵达缅甸,刘支强被部署到仰光开采物资。 主要任务是督促承包商清理运输,加快物资到达。

2014年9月25日,新康丹泵站举行入驻仪式,刘支强开始了扎根大山深处的工作。

刘支强2014年结婚,夫妻一直很少。

“家人理解我的工作性质,支持我。

”刘支强说。

现在儿子六岁了,我隐约明白父亲是石油工人,因为工作需要不能回家。

每次回国假期,刘支强都很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带着孩子去室外跑步,一起玩游戏,带孩子去想去的地方”。

缅甸疫情发生后,回国变得更加困难。

从2018年到2020年,刘支强三个春节都没能回家。

疫情期间,为防控疫情、保护油气管道正常运营,刘支强采取了严密的现场封闭管理、分饭吃盒饭、严密隔离和排查陆续返岗员工等措施。 目前所有泵站工作人员均为零感染。

他们还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当地政府和村民捐赠防疫物资,向管道沿线周边小学捐赠书包、雨伞、健身器材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向当地社会宣传爱护油气管道的知识,确保中美油气管道畅通

2021年12月,刘支强调任地泊泵站站长。

回国休养一段时间后,他即将就任新单位。

“隔离期间,我很了解那里的图纸、设备状况、人员状况。

那里的很多同事都是我一起毕业的同学,以后还会并肩作战。

“作为国家的能源动脉,油气管道不仅是能源,更凝聚着管道人的精神和汗水。

曾几何时,管道人头顶蓝天,踏足荒原,将“八三”会战载入史册。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石油人的全球工作性质并没有改变。

要成为优秀的油气管道人,需要好好奉献。

刘支强说,中美油气管道是中国石油在缅甸投资的最大项目,是祖国西南的能源通道,更是“一带一路”的引领示范项目,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消除一切困难。

奋斗的青春是最美的,“为国加油”是我们无尽奋斗的源泉。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