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也是中国决定赴英国留学50周年。在中英建交50周年、中国公派留学英国50周年之际,欧美同学会将于9月9日举办纪念中国公派留学英国50周年论坛。
9月5日,欧美同学会召开媒体推介会。欧美同学会秘书长王丕君,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滕剑锋等。介绍论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届论坛的主题将是“开启中英教育、科技合作的新时代”。将邀请200多位中英政府官员、教育界知名人士、科学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出席,围绕“科教合作”、“数字经济”、“金融开放”等中英合作前景广阔的领域,相互探讨交流,推动务实有效合作。
三点考虑
当前,虽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共同挑战,但加强中英民间友好,扩大人文交流,深化金融科技合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
王怡君说,主办这次论坛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为落实中英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助力中英关系良好发展,助力党和国家外交大局。
他提到,2022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发去贺电,指出“今年恰逢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深化友谊和互信,扩大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国际团结,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3月25日,身兼英国首相的习近平总书记打来电话,指出“双方要着眼战略和长远,坚持相互尊重,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加强对话交流,拓展互利合作”。在这次通话中,约翰逊特别提到“在英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都多,英方对此感到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英关系的重要论述和约翰逊发出的积极信号,为我们举办论坛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遵循。
其次,为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作为“民间外交生力军”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搭建可持续的载体和平台,促进中英交流合作。
王丕君指出,“努力成为民间外交的生力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百年纪念活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成就”的重要要求之一。从民间渠道打造平台,发挥留学生广泛联系的优势,增进中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信任,是体现欧美同学会作为民间外交生力军的价值和责任的重要举措。
再次,要充分发挥留学生作为“中外友好交流民间使者”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972年,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启了新时代。不久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推动下,16名中国青年踏上了赴英游学之旅,开启了中英留学交流的新篇章。在过去的50年里,中英两国的留学生数量在空之前就已经有所发展。来自中国的在英留学生从建交之初的16人增加到目前的22万多人,来自英国的在华留学生也达到近2万人。
中英两国留学生是中英关系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中英友好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和共同维护。
王丕君强调,“讲好这些故事,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规格
论坛将采用“线上线下”和“主题演讲+平行论坛”的多板块模式。开幕式有两个环节:领导致辞和主旨发言。将邀请中英两国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分享观点、经验和智慧。
本报(www.thepaper.cn)注意到,本次论坛规格高、层次高,各领域大咖齐聚一堂。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吉姆麦克唐纳(Jim MacDonald)、谢菲尔德大学前校长、施密特学者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基思博内特爵士(Sir Keith bonet)、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比尔罗斯科(Bill Roscoe)等权威专家学者,以及牛津大学执行校长理查德霍布斯(Richard Hobbs)、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卡迪夫大学校长科林莱顿(Colin Leighton)、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Colin Bailey)、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埃德明等企业家将
对于中国嘉宾,主办方邀请了10多位部级领导和院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协会)副会长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原银监会主席刘,张, 厦大校长、党委副书记、原外交部副部长周文重,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原秘书长、留英欧美同学会会长刘世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齐斌将出席相关论坛,与英方进行对话。
除了演讲、发言等相关安排,论坛形式的设计更加专业,互动性更强。比如中英教育分论坛专门设计策划了一场中英青年在线对话交流活动;在金融开放分论坛中,英中商会也在伦敦设立了分会场,同步衔接...
推介会上,王丕君也表达了对论坛预期成果的期待。他表示,希望向世界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进中外友谊,取得丰硕的合作共赢务实成果,为党的20大胜利献上一份厚礼。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