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瑞典华人科学家陈德亮,高端专访瑞典皇家学院院长陈德亮

2022-12-30 01:05:56编辑:敷衍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题:(新中国70年)人物志(瑞典华裔学者陈德亮)中国科学家经验丰富,视野开阔

瑞典华人科学家陈德亮,高端专访瑞典皇家学院院长陈德亮

作者马秀秀

“20年来,我国各方面科研发展迅速,科研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瑞典皇家科学院、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挪威科学文学院外籍院士陈德亮说。

陈德亮1961年生于江苏泰州,国际知名气候学家。

2009年至2012年,他曾三次受聘担任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担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长,为全球科研领导、协调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新中国的第70个生日之际,陈德亮特意从瑞典请假参加了系列庆祝活动。

百忙之中他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

陈德亮坦言,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差距缩小。

以前留学生回中国的数量有限,现在不仅是留学生,很多在国外的科学家也回到中国发展。

陈德亮还表示,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程度呈正相关,但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环境质量没有恶化。

他认为,这与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对策、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变革等密切相关。

陈德亮是国际科学理事会首位中国人执行长,他说,中国人进入国际科学理事会所属学科协会等国际科学机构的高层领导是近十年的事了,就任领导层的中国科学家近年来也从原来的不到5人增加到了几十人。

“中国更加开放,中国科学家经验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水平提高了。

陈德亮以气候研究为例,近几十年世界气候变化研究突飞猛进,中国参与度高,气候研究水平迅速提高。

但陈德亮认为,与西方传统和有历史的现代科学相比,中国的科学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只是进步较快的初学者。

关于全球变暖问题,陈德亮认为,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各国政治家决策,需要世界各国科研共同努力,人人有责。

目前,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项目的程度较高,“但是,要顺利进入国际舞台,中国科学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他认为,中国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建设科学文化、科学精神。

“这就要求科学家创新,要有批判精神,让科学高尚,耐得住寂寞。

现在,陈德亮和多国科学家一起,在青藏高原地区做第三极的研究。

“做好青藏高原生态、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完) )。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