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家三口留学芬兰,孩子去芬兰上学需要哪些准备

2022-12-27 15:26:01编辑:智库News

正文看点:

几乎没有了解芬兰教育的机会。 文中的母亲是芬兰人,在中国居住20年了,最后为了教育带着孩子回乡的——芬兰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原来,我们在这个又小又美丽的国家里存在着“过滤器”。 让“普娃”在真实世界中独立,也能在激励中前进,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本文来源于外滩教育( ID:TBEducation )

一家三口留学芬兰,孩子去芬兰上学需要哪些准备

文丨周溔篇丨Leon

在此期间,作者看到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视频。

中文非常流利的芬兰妈妈,网名“芬兰姐姐”分享了为什么自己会不惜放弃在中国的事业,带着女儿回芬兰读书。

姐姐是地道的芬兰人,从小跟着父母在中国和芬兰两国读书和生活,所以在广州定居,从事酒店业和旅游业,和东北的一小群人结婚了。

但几年前,卡姐在广州辛苦从事的事业,积攒了十几年的人脉,毅然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回芬兰读书。

姐姐和女儿艾米莉在中国

是什么让你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卡姐在视频里说,孩子在中国很受宠爱,小时候已经做了妈妈的总经理,学会了在员工面前摆架子、玩弄优越感。 无论自己和丈夫对她怎么严厉,都敌不过周围的大环境对她“太娇惯”。

她希望女儿明白,自己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学会过普通人的生活。

现在姐姐已经带着女儿从中国的国际学校转战芬兰,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公立学校上学。

作者对姐姐的女儿回到芬兰后,在学习和生活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很感兴趣。 像姐姐一样的芬兰妈妈,怎么看两国教育的不同?

充满圣诞气氛的一天,作者联系上了远在芬兰的姐姐。

第1部分

从中国返回芬兰

重新成为“普通”的孩子

回到芬兰后,姐姐感慨地说,女儿Emilie最大的变化是回到了“普通”的孩子。

这位正合卡姐的期待。

在中国,Emilie从小就读双语幼儿园,因为是少数几个外国孩子的面孔,老师和周围的人都对她有了额外的关注。

每次活动和表演,她都占了c位,大家都很喜欢这个酷似人偶的女孩,女儿也带着光环,享受着成为人群焦点的感觉。

艾米莉和她的中国伙伴

姐姐不希望女儿误会自己的外表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比别人优秀。

但大环境对孩子的娇惯往往是各方面的,往往不是因为她是外国孩子。

姐姐曾在广州一家国际顶级商务酒店担任总经理,女儿在酒店与员工的交往中,有时会“耍小聪明”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姐姐对这样的事情非常反感,多次告诫女儿要尊重他人,不能太随心所欲。

但是,姐姐身边的其他人,即使是被女儿骂过的酒店工作人员和保安,也满不在乎:“孩子很小没关系,我不会和孩子计较的。”

艾米莉在酒店体验了烘焙

就连姐姐家的保姆阿姨,也在背后满足孩子的“偷懒行为”。

例如,纸牌姐姐要求孩子自己走路回家,却敌不过孩子揉软泡沫。 保姆阿姨心软了,偷偷骑电动车去接孩子回来。

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和保姆阿姨一起卫生、帮忙做家务,孩子撒娇,保姆阿姨也会“答应”,骗孩子……。

在中国这样的故事可能看起来很奇怪,但在隔代养育孩子中也很常见。

但是对芬兰的母亲来说很难接受。 姐姐认为,整个大环境如果对孩子“心软”,有时不遵守原则,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好事。

“孩子很聪明,能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的人和环境对自己‘降低要求’,在父母面前能学到‘说了就做’。 父母往往也无能为力,毕竟我们不能一直盯着孩子看。”

姐姐和女儿艾米莉

通过这次返回芬兰,姐姐希望女儿改变环境,在一个没有人“习惯”的地方感受另一种生活。

果然,回国后,躺在女儿艾米莉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提高自己动手的能力和生活的自立能力。

在中国学习期间,每天上学放学后用校车接送,所以回到芬兰后,女儿甚至不知道怎么坐公共交通。 看到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们独立上学,她感到羞愧,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家里没有保姆和婶婶了,能做的都需要自己做; 在学校更是如此。

在芬兰的课程体系中,烹饪课、手工课、木工课等都很常见。 今天,国内教育系统提倡将劳动技能课纳入义务教育系统,还很新鲜,但在芬兰,这类课程已经稳步推行了好几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芬兰,从小培养动手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芬兰的手工课也经过了几次反复。

姐姐小时候,男女学习的内容完全不同,女孩子可能会织毛衣、用缝纫机;男性则是做木工、修桌椅等粗笨的手工劳动。

现在没有性别差异。 女孩也会电工木工,男孩也必须学习毛衣和缝制。 这很普通。

姐姐说,幸运的是,女儿对艺术系的课很感兴趣,这些课很兴奋,借此机会锻炼孩子的手部力量。

姐姐在中国工作期间接受了采访

说起芬兰的这些课程,你可能会奇怪,孩子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敲打”上,而不是学习和刷问题上,有什么意义。 仔细想想,这样的操作好像只有在“法系”的芬兰才能进行。

本来卡姐也没想过这背后的逻辑。

现在有过在中国和芬兰两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她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动手能力其实是孩子独立自主的表现。 它既不是我们常说的“21世纪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核心素养”,但却影响着孩子的责任感、幸福感。

就像姐姐的女儿现在在家换灯泡、修小东西一样,都是用手抓来的,我不认为那超过了自己的份儿。

这几年,姐姐目睹了很多中国孩子。 被家庭和学校“保护”很好,从小到大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沫里,除了学习之外,你不需要探索和体验其他一切。 学校没有相关课程,家庭也没有这种意识。

“我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 十几岁就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在吃饭,父母却不得不给他盛饭,差点给孩子喂食。 ”

她认为,即使这些孩子成了学校的老大,他们内在的自我也十分虚弱,似乎与真实的世界隔绝,内心永远是那个脆弱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也缺乏将“不劳而获”视为理所当然的感恩之心。

更重要的是,孩子必须经常走向社会。 被父母拿着“大包”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

姐姐和女儿艾米莉

第2部分

“芬兰的孩子没有学习压力”

这是绝对的误会

回到芬兰,Emilie的学习会有什么变化? 不说秒变学霸,至少得如鱼得水吧? 毕竟,芬兰的教育是公认的“法系”。

出乎意料,不是那样的。

“芬兰孩子学习不像中国孩子那么辛苦,在校时间长,但也绝非没有压力。 ”据姐姐说,对芬兰提倡的“快乐教育”有误解,芬兰孩子认为没有学习压力。

实际上,“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每天只学习3个小时”这样没有压力、自由散漫的学习体验,主要是在小学3年级以下。

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芬兰的孩子们也有学习压力,要学的科目内容也很多。 但是,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将被合并到某个大主题中进行探索。 也就是说,是“现象性学习”。

芬兰孩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上,要求孩子对自己负责。

姐姐说,比如女儿艾米莉所在的学校,班主任和中国学校的班主任不同,她是班里一切的统帅,是个细致入微的“大管家”。 在中学,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班主任是很正常的。

这里也没有人强迫你学习。 特别是到了初中,学生对自主性的要求比小学更高,从选课、安排课程、小组讨论、完成作业,都可以自主支配。

所以,一些中国孩子来芬兰后会“水土不服”。 中国父母没有意识到,芬兰的孩子从小就想锻炼“自己决定”的意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国内一直被老师和父母推着走的孩子,一去芬兰就真的不习惯。

在芬兰的教育系统中,学校和家长之间保持着一种边界感。 例如,学校经常给父母布置作业,也没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作业,或者检查作业”。

在中国生活期间,Emilie在读国际学校,但卡姐仍然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压力。 沟通微信群、阅读考勤卡、亲子工作是她作为母亲的日常工作。

“在芬兰,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就不认为是父母的问题; 但在中国,如果孩子没有做完作业,父母似乎是首要的问责对象。 ”。

芬兰的这种教育理念,对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解脱”。

姐姐身边也有很多中国人的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带着孩子来芬兰读书,我误以为她来到了能“躺平”的国家。

其实芬兰并没有“躺”,芬兰的父母也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更注意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 “只是,我们推娃的方法和重点不同。 ”

例如,芬兰的孩子必须通过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并以同样的方式通过优秀录用选拔。 为了报考用心的大学和专业,有必要从初中开始计划自己的专业学习。

此外,芬兰儿童的课外时间被填满了。 姐弟一家有三个孩子,每到假期,父母都要开车带着孩子来往于不同兴趣班之间。

“同样,芬兰的父母也很重视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几乎没有功利心,希望孩子能培养自己的人生兴趣。 ”

艾米莉在学习舞蹈

当然,芬兰的孩子也会变得懒惰。 父母也需要和孩子“斗智斗勇”。 想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据姐姐观察,芬兰父母比中国父母更懂得如何“顺势而为”,改变人品引导孩子,而不是“来硬的”。

例如,Emilie小时候想成为迪士尼公主,所以姐姐顺势启发了孩子。 “你认为公主需要什么技能? ”Emilie回答说:“公主在跳舞。”

“除了会跳舞以外? ”孩子想了想又说。 “还会外语。 因为王子可能是外国人。 ”姐姐说:“你想学好舞蹈和外语吗? ”。

在这样的引导下,舞蹈和外语成为了孩子自身的需要。

Emilie在学校里穿着芬兰民族服装

随着孩子的长大,卡米向Emilie推荐某种技能的学习方法,时机会发生变化,但她总是试着和孩子现在的兴趣和志向结合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不想学同样的东西,但是找不到为什么要学的理由。 对孩子来说,为什么要学习语言? 能应对考试啊,将来有竞争力啊… …这样的理由不能感动孩子。”

第3部分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霸”

芬兰的教育使普瓦自信了

这些年,随着芬兰在PISA测试中的亮眼成绩,芬兰的教育成为了一个传奇,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前来学习。

当然,很多中国父母慕名而来,在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寻找适合孩子的理想教育。

从小经历过中芬两国教育的姐姐认为,有必要去掉对芬兰教育的过滤器,重新审视中国和芬兰教育的差异。

从卡姐的个人经验来说。 她从小就跟着父母在中国和芬兰两国学习和生活。 高中毕业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她考上了芬兰的外交学院。 入学后觉得不适合自己,退学,重新考上赫尔辛基商学院,学习商科,作为交换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在姐姐的学习生活中,她的语言能力也很快表现出来了。 小时候,她沉浸在中文、芬兰语、英语的多语言环境中,不仅不觉得混乱,而且可以自由切换。

小时候,姐姐和家人在中国台湾生活过一段时间

后来我学了瑞典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中文也变得流利了。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她居然会说闽南话和广东话。 用她的话来说,“学习语言是我放松的方法”。

在短视频媒体上,用东北口音像“大碎片”一样的普通话,卡姐一度变成了“网红”,为中国粉丝打开了了解芬兰的窗口。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妈妈的语言能力这么强,女儿不也一样吗?

真的不是那样的。 姐姐说:“我不得不承认我有语言才能。 我女儿是个语言才能普通的孩子。”

尽管她有与姐姐相似的“异文化生活”背景,但女儿却出现了语言混乱。 因为在学校说中文和英语,在家里和妈妈说芬兰语,所以女儿学习哪种语言都很辛苦。 更重要的是,她对语言学习缺乏卡姐小时候的热情。

这也让我注意到了女儿的才能和兴趣不在语言中。 认识到这一点,不安也会减少。

对比自己和女儿两代的学习经历,卡姐最大的感悟是,中国式教育可能适合学习成绩出众的孩子,准确地说,适合班上前10%的孩子。

作为学霸,卡姐曾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她观察应试教育下的老大们,对能够适应具有擅长传统学习方式特点的高竞争力学习环境的高密度学习内容感到兴奋。 这样的孩子也会受到老师的关注,比其他孩子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进入正向循环。

“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能培养出精英牛娃。 相比之下,芬兰的教育系统反而对普瓦友好。 ”

为什么会这样呢?

姐姐说,大多数孩子其实需要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鼓励。 芬兰教育中的鼓励性教育,实践着“不轻易对孩子和父母说悲观的、打击自信的话”,确实每个家庭都对孩子的成长持乐观态度。

作者曾听一位移居芬兰的母亲说,孩子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很惨”,但等待的却是老师的笑容安抚,“孩子很好,别担心。”

突然母亲放心了。 她本来担心孩子会因为成绩垮掉而被芬兰老师讨厌,现在芬兰老师向她传达了宝贵的自信。 别急,我们会一起和孩子一起慢慢进步。

另外,从交流效果来看,感情的比例为70%,如果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感情有误,他们就听不到交流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芬兰提倡“快乐教育”。 因为只有孩子的学习状态快乐,才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

当然,芬兰老师的淡定态度,不是从天而降的,离不开背后的教育土壤。

芬兰的小学老师都是“打包式教育”,负责孩子的所有学科,而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跟着孩子。

结果老师很了解孩子的情况,也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 学校允许孩子在某一年级有“因人而异”的成长计划,而不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统一标准。

这也给了老师更多的放松感和自主性。 他们相信孩子暂时迟到也没关系。 后面还有时间。

更重要的是,芬兰的教育系统有“容错能力”。

中国孩子要面临中考分流,芬兰孩子也一样,高考也有压力。 虽然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也会上大学,但是“大学教育”这个通道没有被堵塞。 大学毕业的孩子也可以上大学。

像姐姐的亲弟弟一样,因为当时有学习障碍,没有考上高中,上了职业学校,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 30多岁的时候,他又回到学校提高了学历,读了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我现在在一所职业学校担任老师。

正因为芬兰的教育没有“死胡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条通道之间,差别不大,而且可以相互转化,让芬兰的孩子和父母拥有无忧无虑的潜力。

作为芬兰的母亲,卡姐对中国和芬兰教育的评价也很有趣。

她说,两国国情不同,人口和人均资源都有很大差异。 如果芬兰的教育就像“便利店经营”,那么中国的教育就像“大型商场的管理”。 前者可以轻松实现“个性化”“灵活性”,而后者体积较大,需要“统一调配,强调效率”。

因此,前者让每个普通孩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普娃有自信; 后者可能更有助于培养精英。 在学习领域有才能的孩子们,会变得“强者更强”。

但是,对于想去芬兰留学的家庭,卡先生建议去掉芬兰教育的过滤器,看看芬兰教育的真正优势,以及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

“无论如何,在任何教育环境下,都不可能轻易战胜。 ’教育#

*本文的照片来自回答者

快乐的教育不是“躺着”,作为父母,有必要考虑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虽然改变不了大环境和大趋势,但我们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基础性思维,让孩子获得可转移的能力。 只有这样成长,才能让孩子成为能适应变迁时代的人才。

这也是童行书院的通识教育理念。

如果您想知道,欢迎在下面扫码,1元体验童行同校营!

互动性的话题

你对这位芬兰妈妈的经历有什么想法吗? 请和我们共享信息!

如何搜索文章

在文章列表页面上,单击右上角并输入关键词,可以搜索过去的文章。

扩大读书范围

无论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两种能力共同开启孩子未来职业人生的三种方式能从名人人生中学到什么? 国外父母是如何在大自然中带着孩子玩“中学游戏”的? 看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吧! 在德国住了十五年的两位母亲,自己知道德国小学教育的“缓慢”

欢迎投稿|原创投稿。 帖子地址:田晓@ tongxing school.com

通报/反馈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