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杜聿明子女后代现状,杜聿明简介

2022-12-26 23:22:40编辑:智库News

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淮海战役进入尾声,华野对杜聿明残局发动的总攻第四天,进入炮弹开始落到杜聿明的指挥所所在地陈官庄。

杜聿明只好躲在第五军军部,与邱清泉、李弥等人商议最后的对策。 杜聿明表示仍将听从老蒋的吩咐于10日中午突围,邱、李等人一致反对。 他们认为白天突围很危险,应该在当晚突围。

杜聿明子女后代现状,杜聿明简介

争论一直持续到晚上,指挥部的各将军都感到不安,杜聿明也不知是逃跑了还是突围了,脑子一片混乱。 他终于下定决心,当晚分头突围。

邱李等人打算和杜聿明一起去。 杜聿明说:“这不是要把人一网打尽吗? 我们这样如何才能应对部下,尽快通知各部找到路。 ”随后,杜聿明向老蒋报告了自己的决定,命令文强召集坦克,销毁重要文件,准备突围。

话也没说,电话就断了,刚通知各部的邱清泉带着杜聿明去了特勤营。但邱清泉惊慌之中似乎搞错了方向,带着队伍一直往北冲。

杜聿明说:“这个‘邱疯子’不会真的疯了吧? ”我想。 杜聿明做过肾脏手术,一瘸一拐地走也跟不上邱清泉。 他觉得跟着大部队走很危险。 带着副官等14人离开队伍,一口气跑到了萧县境内。

他们突然在路上发现大队解放军正在向西运动,赶紧躲在战壕里。 副官尹东生为了万一被俘假扮普通士兵,给杜聿明刮了胡子。 解放军离开后,他们离开战壕继续向东北逃跑。

10日早晨,杜聿明一行来到萧县张老庄,遇到一位捡粪的老农民。 杜聿明去和一位卫士打招呼。 “我们是护送俘虏的解放军。 能和你换便服吗? ”

杜聿明

农民觉得在军队荒芜混乱的时代穿军装太不好看,表示不方便和他们交换。 那卫士又问:“庄上有队伍吗? ”。 老农民说周围有几十里。

守护者一听,马上向老农民拿出金戒指,不让任何人告诉他们路过,拔腿就跑。

农民感到不可思议。 明明是解放军,为什么又要换便衣,用金戒指收买人? 他马上回到庄上向解放军报告。 当时庄上没有战斗部队,是四纵十一师直卫生处休养连。

休养中的士兵听了农民的报告后,立即持枪追赶,追到将近200米时,该队伍伏了下来。 士兵们马上散开队形,向他们呼吁。 “你们是哪个部分? 一个人来吧。 ”

来了一个自称是“队长”的人,问休养连的士兵是哪个部分。 士兵范先生说:“我们是四纵十一师。 你们是哪个部分? ”。 那个“队长”说自己也是11师。

范先生又问:“师长叫什么名字? ”。

“队长”说:“我们刚从后方上来,想把俘虏带回去,但暂时不知道师长的名字。”

小范看到他们神色慌张,没有穿得像解放军。 连师长的名字都不清楚。 恐怕是逃跑的敌军。 范先生说:“你把身体里的慢动作留下来,如果确实是自己人的话再还给你。 ”。

小范去抢他拿的枪了。 这时,周围的其他士兵也大声喊道。 “把枪都放下! ”那支队伍犹豫了一会儿,陆续放下了枪。

杜聿明见身边卫士毫无斗志,又气又恼,失望至极,掏出手枪便想自杀。他的副官尹东生见状急忙枪夺下,交给了解放军。

随后,杜聿明等人被带到另一个村子,交给专门负责收容俘虏的11师政治部主任陈茂辉。 杜聿明进屋时没有注意到,头撞到了门框上,疼得双手抱着头。

这引起了陈茂辉的注意。 他发现眼前这个人穿着士兵的衣服,穿着旧的军队大衣,全身乌黑,看起来像个伙夫。 但是,脸上的络腮胡没有刮干净,说明刮的时候很着急,被认为是临时的伪装。

陈茂辉递给他一支烟,他接过去放在一边不抽,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美国“骆驼牌”香烟。 抽出一根交给陈茂辉,一根叼在自己嘴里。

在他身边,以“随军记者”自居的尹东生拿出打火机,咔嚓一声点燃,毕恭毕敬地上前去点烟。 杜聿明急忙瞪了尹东生一眼,尹东生才反应过来,又把打火机转到陈茂辉身边。

陈茂辉觉得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就开始盘问:“你是哪个部分的?” 杜聿明回答说是十三兵团的军需。

陈茂辉看着他说:“不是吧? ”他笑了。 一旁的尹东生马上说:“军需部长。”

陈茂辉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 杜聿明回答说是高文明。

陈茂辉接着说:“你们的军需有多少地方? ”。 杜聿明回答说六个。

陈茂辉拿出一本小笔记本,让他写下了六个随处可见的名字。 杜聿明伸手掏出笔来,先是露出了戴在手臂上的手表,然后拿出了派克金笔。

但是,他很久没能在纸上写下部长的名字。 一旁的尹东生正要去救他,被陈茂辉拦住了。

陈茂辉看了看杜聿明带的手表和用的派克金笔,更加相信他是高官,“你放心吧。 我们的俘虏政策规定,即使官吏小,也是除了战犯杜聿明外,只要放下枪,坦白交代就宽大处理。”

杜聿明听到这完全的绝望,觉得自己一定逃不出死,于是把头埋在军大衣里不肯说话。 陈茂辉问了半天也没明白,就带他去庄上的小磨坊休息。

我路过一个广场,上面有很多十三兵团的俘虏。 很多都是杜聿明的老部下。 杜聿明要把头深深地埋在大衣里,不让他们认出来。

走进磨坊,杜聿明万念俱灰。 他觉得自己行动困难,逃不掉,剩下的迟早会被以前的老属发现的。与其被处死,不如自我了断,还能在老蒋面前争个“忠臣”。

于是他在狱卒刚离开时,在地上拾起一块石头,朝自己的头猛扔去。 混乱的结果,杜聿明头掉在血流里昏厥了。

很快,狱卒发现了倒在地上的杜培明,将其送去治疗。 医务人员检查后发现,杜聿明只是额角破裂,并无大碍,遂缠上绷带。

陈茂辉命人把那位“随军记者”尹东生带来,严明“高文明”的真面目。这时尹东生才吞吞吐吐地说:“他就是杜长官,我是他的副官。”随后他还从包里掏出一双象牙筷子,上面刻有杜聿明的名字。

第二天,陈茂辉再次讯问杜聿明。 “你叫什么名字? ”杜聿明还在顽抗,很不耐烦地说,“你们都知道,还问什么? ”。

驰骋战场20余年的一代名将杜聿明就这样束手就擒了。杜聿明作为“天子门生”,对老蒋唯命是从,不惜替他背锅卖命,可谓“忠心耿耿”。

抗战时期曹秀清担任第五军军务企业厂长但杜聿明被捕后,他的家人又过得如何呢?得到过老蒋的善待吗?

蒋先生有一个癖好,就是希望部下在战败后迎来“死节”,像日本军人那样掏腰包,而不是一个人逃回。 抗战期间,余万奉命保卫常德,剩下最后几十人,无奈突围,回来后老蒋不得不枪毙。

甚至在一向备受器重的汤恩伯病逝日本后,老蒋也曾评价说,如果当时他在上海殉国,对他个人来说该是多么悲壮。 五年后病死在日本,生活过得很好,但错过了为“国家”尽忠的机会。

所以对于杜聿明,老蒋只是希望他战死沙场,给手下的将军树立榜样,便于宣传。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民党的宣传里,杜聿明已经“殉国”了。

当时杜聿明的母亲还健在,妻子曹秀清生了三男三女,老蒋带他们去了台湾。 曹秀清想到杜聿明生死未卜、家人留在大陆无依无靠,想到丈夫为老蒋卖命多年,去了台湾总会受到照顾,便欣然前往。

曹秀清一家到了台湾,生活无人问津,随身携带的微薄积蓄花光后,连孩子的读书都成了问题。 曹秀清只好向杜聿明的老长官、老朋友求助,让孩子上学。

但当局告诉曹秀清杜聿明被杀后,来调查说必须在家为杜聿明立灵位,并愿意为她的孩子补助学费。

曹秀清要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这个家,为了找工作给张群写信求助,被派往台北县制瓶厂当工人。

在杜聿明三儿三女中,长女杜致礼最先赴美。那是1947年7月,为了笼络杜聿明,宋美龄亲自出面介绍杜致礼到“卫理斯学院”读书,这是一所贵族学校,花费不低。

当时杜培明病重,他打算带女儿去美国顺便去美国求医。 在再三要求下,老蒋本来答应了。 杜聿明买机票准备坐飞机时,老蒋又以“国难临头,需要栋梁”为由拦住了他。 从此,杜聿明彻底被束缚在老蒋的战车上。

杜致礼

杜致礼只好一个人去美国留学,杜聿明被俘后,杜家情况急转直下,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她只好转学到“圣文森学院”。后来杜致礼的弟弟杜致仁在普林斯顿念高中,所以杜致礼有时候会到普林斯顿看弟弟。

1949年12月的一天,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遇到杨振宁去打招呼。 其实两个人以前就认识了。 1944年,22岁的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后到联大附中任教。 杜致礼先生是他的学生。

那个乡遇到故人,很快就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杨振宁也被杜致礼深深吸引,多年后他在回忆文章中说见到杜致礼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就打电话约她出来看电影。随着两人交往越来越密切,感情也越深,最终于1950年8月26日结婚。

说起杜致仁,他借着台湾银行的债务去美国留学,进入哈佛大学,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到1956年,杜致仁已欠下银行7000多元,但他还需要缴纳3000元学费才能毕业,台湾银行不知何故却突然中止给他贷款。

当时杜致仁因病不能继续原工作,暑假住在姐姐、姐夫家,给母亲曹秀清写信请他帮忙。 曹秀清无奈,只好给蒋介石写报告求助,蒋介石只收了1000元,还是分两年付的。

当杜致仁收到500元支票时流泪满面,当年父亲在时是何等威风,在昆明读书都是汽车接送。如今父亲不在,漂泊美国连学费都凑不齐,巨大的落差让他悲痛欲绝。他哭着让姐姐、姐夫帮找找有没有什么适合他的工作。

杜致礼见弟弟情绪失控,继续安慰,答应帮他想想办法。 杜致仁平静了一会儿,回到房间休息了。 但是,到了晚饭无论如何也不能叫。破门而入后才发现年仅22岁的杜致仁已经没有呼吸,地上有一个装安眠药的空瓶。

杜聿明被俘后,曹秀清不知道他的生死。 国民党对杜聿明的生死制造了很多谣言。在1955年前后,通过周总理的帮助,杜聿明得以写信联系在美国的女儿杜致礼。

杜致礼得知父亲没死,很高兴,马上给在台湾的母亲写信说:“你的老朋友还活着。” 看到这句话,曹秀清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从那一刻起,她便想着与丈夫团聚,但国民党当局始终不让她离开台湾。

杨振宁事件的转机在于1957年杨振宁获得了诺奖。 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派以杨振宁老师张文裕等为代表的代表团前往瑞典祝贺。 代表团出发前到贡德林看望杜聿明,杜聿明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宁夫:祝贺你获得诺奖。 这是中华民族的荣幸。

这封信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杨振宁收到后也回复了杜聿明,说岳父的关怀感动了他。

杨振宁获奖的消息也传到了对岸,对于这样有名有成就的科学家,老蒋自然要拉拢他“为党的国家效力”。

曹秀清上台后一直很冷淡,女婿拿到诺奖后,当局对她突然热情起来。

1958年9月的一天,老蒋和宋美龄突然召见曹秀清。 致辞后,老蒋询问了曹秀清的孩子情况和杨振宁的情况,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我会去美国利用岳母的身份努力让他为党的国家工作。”

曹秀清附和说,这样老蒋才能明白她的目的,顺利赴美,“我一定为他好好介绍台湾的情况,让他回来,致力于宝岛建设。”

就这样,曹秀清顺利赴美了。 她本来想带另一个儿子去美国,但被拒绝了。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获特赦。他写信给在美国的曹秀清,告诉她自己在北京的情况很好,并希望她能回北京团聚,安度晚年。

但当时中美去北京的手续还不容易,加上还有几个孩子还在台湾,曹秀清很担心。 直到1963年5月20日,曹秀清经过各方努力坐上飞机,辗转日内瓦返回北京。

此时,杜聿明和曹秀清分别将近15年,再次见到曹秀清落泪,这几年的辛酸和不满集中爆发在这一刻。 后来两人在北京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曹秀清去美国后,几个子女在台湾过得更为艰难。二儿子杜致勇一生穷困潦倒,曾在一家保龄球馆打工。三儿子杜致严辍学后靠开出租车为生。二女儿杜致义、三女儿杜致廉嫁在台湾,很长一段时间她们的后代出境都会遭到严格审查。

晚年的杜聿明和曹秀清于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去世。 曹秀清致电台当局请求允许几个孩子去北京服丧。 但是没有回应,几个孩子只能在台湾的家里设灵堂追悼。

杜聿明为老蒋贡献了半生,堪称“犬马之劳”。 虽然没能帮助比尔的将来倾向,但最终竭尽全力,既有功绩也有辛苦。 很遗憾,在最后关头,因为死节失败而被轻视。 甚至家庭遭到冷落,困难重重,死后也不让孩子死。 可悲的是,走到这一步,真可悲!

杜聿明被俘之初,仍固执己见,欲“守晚节”。 经过十年的改造,知道了妻子和孩子的经历后,才认识到了现实。 特赦后的杜聿明衷心感谢党,非常高兴站在人民一边。 出狱后,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尽了不少力,但希望他能在临终前留下遗言,“早日促进和平统一”。

如果杜聿明有这样的觉悟,即使在战场上放弃黑暗投身明朝,也不会有妻子离子散的结果。

想知道更多精彩的内容,请快点关注温度的历史

感谢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点击下面的小火箭帮助我

通报/反馈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