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不小心和醋精结婚了,一不小心救了江湖公敌

2022-12-16 12:03:43编辑:智库News

谈谈诺基亚的国家——芬兰。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当你低调到让别人背诵你知道的国名的时候,直到最后都想不起来它。 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理解这种保守是“天然的”,也是“被动的”。

寒冷的地方决定了住在这里的原住民不多。 左右两边都没有天然的屏障,决定了早期只能被人夺走。 原始状态的人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概念,大多数国家根据地理因素慢慢区分你我。 但芬兰绝对是个例外,其“悲惨”可以说是因为瑞、俄交替被占领,但必须有可以说被占领的主体。

一不小心和醋精结婚了,一不小心救了江湖公敌

早期的芬兰没有国家概念,在瑞、俄的争夺中,逐渐出现了“芬兰人”的民族认同。

如此空虚,举个形象的例子吧。 大家身临其境地想象就清楚了(建议吃饭的朋友跳过这一段)。 你洗澡的时候,抬起左臂,手臂上的白皮肤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但不可否认,你两个月没有洗澡了。 上面沾着泥。 然后,下定决心举起拿着擦泥手套的右手,开始在左臂上左右反复摩擦,哎! 你可以看到中间聚集着泥。

芬兰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是瑞典,第二段是俄罗斯,第三段是独立的。 而且,每一段都有几个小故事。 那个接下来阶段性地说吧。

瑞典时期

原始人的时候就不用说了,在基督教传入芬兰之前,很难找到什么当地的文字记载。 欧洲中世纪开始时,我们三国两晋都演出完毕,正处于南北朝时期。 可以通过这个大致的时间节点知道。 芬兰当时烟雾还很少,最多分散着几个小部落。

看地图,今天在芬兰和瑞典两国之间的波罗的海上有一个奥兰群岛。 到了公元12世纪,瑞典人开始来了。 而且讲述芬兰历史只能从这个群岛的历史开始。 由此可见,它在芬兰大陆的历史有多晚。

到公元1150年,瑞典人占领了今天的芬兰地区,带来了基督教。 这样晚的时间还只是来源于传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基督教刚传入芬兰的时候还不完善,所以直到一百多年后,才有明确记载的芬兰主教。 虽然当时是一个谈不上“肥肉”的地方,但被瑞典占领后,西南方的丹麦、正南的条顿骑士国和东边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国也很在意。

欧洲人喜欢把特定地形、居住在特定语言区的人或其他有某种自己特点的人作为种族称谓。 所以,住在某座山上的一千多人,或者说方言稍有不同的两千多人,可能被称为某个人。

在芬兰的这片土地上,初期以卡累利阿人为主,而且分为东、西两部分。 193年以后,诺夫哥罗德占领了东卡累利阿人的生存区,瑞典占领了西卡累利阿人的生存区。 这条分界线也成了中世纪天主教和东正教分界线的北段。

首先,请记住图尔库、维堡和赫尔辛基这三个城市。 从文明的扩散路线可以看出,从瑞典出发,途经奥兰群岛,登陆大陆后的第一站是图尔库。 由于芬兰主教的教区和核心大教堂建于图尔库,这座城市作为当时整个芬兰的核心——维堡,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俄罗斯的球迷的名字,最初隶属芬兰时叫维普利,是诺夫哥罗德大公国西进的一个步骤赫尔辛基是现在的芬兰首都,原名赫尔辛基,只是一个直到16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小渔村,所以直到近现代,芬兰的历史几乎什么都没有。

芬兰分为东西两部分,但瑞典以加入丹麦女王组织的卡尔马联盟的形式几乎“并入”丹麦。 然后诺夫哥罗德大公国被新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国占领,俄罗斯诞生了。

自卡尔马联盟无法维持以来,北欧的主导权逐渐转移到瑞典,与瑞典争夺这一主导权的国家也逐渐从丹麦变为俄罗斯。

在此期间,瑞典从芬兰地区征兵、加税,甚至引发过芬兰人的起义,但其规模和影响力对处于绝对上升期的瑞典来说是可以忽略的。 俄罗斯虽然没少和瑞典打,但毕竟当时的瑞典太强了,实在做不到。 北方战争初期,俄罗斯因战败割地,瑞典领土向东扩张。 这条边界线基本上是今天芬兰和俄罗斯的边境线。

在那段强盛时期结束时,瑞典赶上了海外殖民化的潮流。 例如,今天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当初是瑞典的地盘。 有殖民化就有本土移民。 芬兰对瑞典的“生活”很了解,虽说在人们的强盛时期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作为边疆,或者说“非核心地区”,重税等剥削基本上发展到了“中和”。 因此,从芬兰迁移的人数特别多,本身人口基数小,到了18世纪还不到50万人,现在又大量迁移。

移民的概念重视流动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就是移民率。 地理发现后,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是爱尔兰。 因为那里有英国“俯视”它。 第二名是芬兰。 因为瑞典“俯视”它。

1700年已经是北方战争末期,局势与最初时有了很大的转变,瑞典衰落,放弃了北欧的绝对优势地位。 新崛起的俄罗斯拿起接力棒,将边境线猛推到瑞典一边,维堡成为俄罗斯防御西方的要塞。

当然,大部分芬兰地区都在瑞典手中。 瑞典内部君主制动摇,俄罗斯新占领维堡时,芬兰人开始萌发他们的民族认同。

俄罗斯时代

此后,瑞、俄之间爆发了芬兰战争,芬兰几乎被俄罗斯全部拿下。 虽然已经实际上被军事占领了,但芬兰有决定其后命运的特别行动。 他们组织了“国会”,通过了效忠沙皇的决议。

你可能会问,明明实际上被占领了,再来这里有意义吗? 是的,对俄罗斯来说,国际社会可以拿着这个说话。 “芬兰的并入是他们自己的意志”。 对芬兰的意义在于,无形中有权自主表决和决定地区内事务。 所以芬兰并入俄罗斯后,不再像俄罗斯原来大部分地方政府那样绝对统治,而是成为了拥有相当自治权的芬兰大公国。 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在文化上,芬兰人有芬兰语,但由于瑞典的长期统治,以及瑞典与法、德的严重交往,芬兰地区在不同时期,上层语言和官方语言往往成为瑞、法、德语而且,受俄罗斯统治后,为了从瑞典进一步在文化上分裂这一地区,强制进口俄语已经晚了,但芬兰语却得到了发扬。 而且,这个发扬当然会受到民族意识觉醒期芬兰人的欢迎。 1892年,芬兰语被正式确定为与瑞典语同等地位的芬兰官方语言。

1917年俄罗斯发生了二月革命,沙皇倒台,芬兰此时的地位开始变得“模糊”。 因为俄罗斯临时政府认为,你原本是俄罗斯领土,现在应该是。 但芬兰认为,我们一开始效忠沙皇,现在没有沙皇了,我们不必再效忠任何人,应该完全独立。

当然芬兰人也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能自己说“任性”,所以随后芬兰议会通过了关于俄罗斯不能随意插手芬兰内部事务的决议,但外交和国防都属于俄罗斯。 即使如此,由于俄罗斯不被接受,要求绝对统治,芬兰议会被解散了。 这场冲突刚持续几个月,俄罗斯再次发生了10月革命,俄罗斯诞生了,一个月后的12月6日芬兰宣布独立,12天后俄罗斯宣布承认。

独立时期

至此,芬兰首次成为被国际社会承认的独立国家,但问题再次出现。 怎样才能自己生活呢? 以前没有经验怎么办? 当时正好赶上一战,欧洲一团糟,而芬兰人却在不同意见派别之间内战。 内战结束后决定不作为王国吧。 给德国大公发邀请函,请他当国王吧。 但是,没过几天一战就结束了,德国成为了战败国。 这位大公知道协约国不同意他这个德国人当芬兰国王,于是干脆在1918年12月14日,让芬兰人知道他不接受这个王位。 于是芬兰人又决定建立一个共和国。

在这样的过程中,芬兰有一个地方“用冷漠的眼光看”。 那是历史上第一个奥兰群岛。 岛上自从有人后就作为瑞典的一部分存在,嘴里也说着瑞典语。 瑞、俄之间反复争夺芬兰地区几乎不会影响这个地方。 所以在芬兰民族的觉醒过程中,奥兰多群岛似乎什么都没有。 岛民们看到芬兰“独立磨合期”的全过程,可能觉得很无聊。 于是他说:“我要回瑞典。”

芬兰当然不同意。 那是他们的发源地,但瑞典也开始玩中立,而不是中世纪的瑞典。 因此,这件事交给了当时的联合国。 联合国规定奥兰群岛保留芬兰的所有权,但它是为了成为自治省和保护岛民瑞典语使用权而设立的。 芬兰不能在群岛上部署军事设施。

虽然西方和瑞典已经明确,但是东方和俄罗斯还存在很多边界问题,模糊的边界就像“定时炸弹”,威胁着芬兰,扰乱着俄罗斯。 当时的情况是芬兰不能轻易惹怒俄罗斯,新成立俄罗斯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1920年两国签订协定,北方纷争地区归芬兰,南方纷争地区归俄罗斯。

虽然这个条约缓和了很多紧张局势,但是俄罗斯两年后变成了苏联,另外8年后变得相当稳定和强大。 这时,开始采取明显敌视芬兰的态度。 后来发展到芬兰的商船在芬兰湾的活动受到限制,而且这只是战争的前兆。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与斯大林秘密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既然是两个“壮汉”之间定下的协议,就应该在条约中明确双方的势力范围,减少和避免摩擦。 其中明确指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前三者多被称为波罗的海三小国。

历史上德国、俄罗斯打了那么多仗,即使不打,也会影响夹在中间的小国间接压制对方。 现在,因为历史性的条约,苏联突然觉得“掣肘者”不见了,那还在等什么? 行动吧!

苏联向这四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交出自家的军事基地。 波罗的海三小国无话可说,他们同意了,但芬兰非常强硬,明确拒绝了这一威胁。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声称在马尼拉有几名苏联士兵被芬兰炮击身亡,并正式出兵芬兰。

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苏联都占绝对优势,甚至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 就连苏联自己都认为,吞并芬兰可能是几个星期的事了。 但谁也没想到,这场被命名为冬季战争的战争持续了将近四个月,苏联不仅进展不大,而且损失惨重。 时间到了一九四零年三月。 面对瞬息万变的二战形势,苏联决不想陷入这个“泥潭”。 虽然在对战中占有一些优势,但我想和芬兰停战。

最后两家公司又签订了合同,战败方的芬兰割让了一个地峡。 那么应该把苏联称为战胜方吗? 有“惨胜”的说法,在这里使用特别合适。 今冬战争结束后,芬兰的国际声誉大幅提高,本身就站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道德制高点上。 此外,由于以微弱的对强不屈从,老牌欧洲国家不得不对刚刚独立20年的芬兰刮目相看。

对苏联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当初苏联说的“马尼拉炮击事件”完全是捏造的,只是为入侵芬兰制造了借口。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历史学家指出,事件提到的11月26日没有苏联士兵被炮击身亡。 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承认:“冬季战争是一场彻底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的谎言当时有人相信吗? 没想到,当时联合国判断苏联是非法侵略,冬季战争开战半个月后,将苏联驱逐出联合国。 国际声誉的影响还只是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希特勒为了避免二线作战,和苏联签订了条约,现在看,是吗? 你战斗力这么弱,还在等什么? 从那以后,开始策划对苏联宣战和将芬兰拉入队伍。

芬兰对二战的态度如何? 不选那个吗? 也先选择过。 那是冬天战争后,芬兰为了恢复军事力量,主动去过英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组建军事联盟是最好的。 否则,可以帮点忙。 但是当时英国没有成为问题,德国的“橄榄枝”被抛出去了。 1940年下半年,德国对芬兰说:“我要去占领挪威,你让我从你家过,我就卖武器给你。”芬兰同意了。

芬德之间此时已经进入微妙的关系,虽然没有签订任何条约,但德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支持和保护芬兰作为“自己的弟弟”。 那年德国和苏联再次会谈时,莫洛托夫说上次打芬兰没成功,他想再试一次。 怎么样? 德国说“不行”。 芬兰方面呢? 那种态度其实更明确,你的同盟也好,轴心也好,都和我无关,我想打苏联,想夺回在冬季战争中砍下的土地。

芬兰从1941年6月开始了对苏联的攻击。 当然在德国的支持下,是冬季战争的继续,所以被称为继续战争。 这场战斗持续到1944年9月,二战马上就要结束了。 此时,苏军对纳粹的反击势头猛烈,德国此时无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芬兰看到一大群人主动去寻求和平,不仅没有收回土地,反而把自家唯一的不冻港分割给了苏联。

加法的时候没有和德国商量,所以当时驻扎在芬兰的德军被雾笼罩着。 签署条约时,苏联明确要求芬兰境内没有德军,于是芬兰向德国宣战,驱逐国内德军。

二战期间的芬兰和德国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还是列举几个可以肯定的点,大家自己判断。

在法律上,芬兰不是轴心国成员。 因为没有签署《三国同盟条约》。事实上,芬兰确实和德国是同盟关系。 至少从冬季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到二战结束的前一年是这样。 有限的同盟,芬兰只与苏联作战,不与其他同盟国进行军事对抗芬兰国内没有屠杀犹太人,但8名犹太人被引渡到德国。二战期间,芬兰没有出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样的人物。

以上是芬兰怎么办的问题,也有国际上如何看待的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也就是1942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联合国各大巨头将芬索之间的战争视为芬兰对苏联的单独战争。 为了了解这一观点的背景,1941年6月开始了巴巴罗萨计划。 丘吉尔也曾表示法西斯的敌人都是他的盟友。

综合以上因素,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观点。

二战后芬兰走了什么样的路? 它是战后所有苏联欧洲邻国中,唯一能保持独立的; 冷战中选择了中立,但总体上偏西; 虽然至今没有进入北约,但构筑了与北约相符的军事系统; 二战期间与德国关系微妙的是西班牙。 西班牙不在马歇尔计划之内,但芬兰拒绝了马歇尔计划

诺基亚成立于芬兰成为公国时,最初是伐木、造纸,后来是橡胶、轮胎,直到1960年才开始制造手机,2009年芬兰Rovio公司发行《愤怒的小鸟》;

今年到2021年,芬兰继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通报/反馈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