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独家|瑞典“北极星”勋章获得者李之义谈中西互鉴:与汉字的美美共?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电题:瑞典“北极星”勋章获得者李之义谈中西互鉴:与汉字美美共?
中新社记者史元丰
李之义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题”的独家采访。 中新社史元丰摄
汉字又称中国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具体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的甲骨文。 中国教育部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汉语教学,7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国外学习汉语人数超过2000万人。 汉语教学蓬勃发展,惠及200多万海外汉语学习者。
近日,瑞典“北极星”勋章、斯大林格勒奖获得者、翻译出版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汉字王国》 《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两著的中国翻译家李之义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采访的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 《汉字王国》用了8年时间完成,又用了两年时间翻译成了中文。 甫一出版便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陆续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多次再版,广为流传,成为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必经之书。 你认为汉字在中华文明和世界之间展现出了哪些独特的魅力?
李之义: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 中国的历史,从7000多年前的双脚刻子,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能识别一千多字的甲骨文,从古代神话,《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来的诸子百家经典学说,汉乐府、唐诗、宋词、元元道家、儒家、兵家、佛家的思想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也影响着世界的文化。
外国人学习中文的直观印象是方形字。 林西莉说,最先吸引她的是所有汉字如画,汉字蕴藏着中国书法的无限奥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魅力。
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被称为“彩虹墙”。 商务图书馆供应图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很多外国人对《红楼梦》 《论语》等作品感兴趣,学习汉字正是基础——,只有理解了各个汉字的含义,才能领略到文学作品所折射出的中国文化的魅力。
汉字字形的草创,凝聚着先祖群体的心灵智慧,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以“北”字为例,实际上是由“人”字演变而来的,背靠背的两个“人”构成了“北”字。 最初的意思是前后,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追溯古老的传统,——中国的民居和其他地方多是坐北向南,有“北”的意思。
有趣的是,“北”字也有现实的地理依据。 寒冷的西伯利亚大风和春天蒙古高原的黄色沙尘暴都来自北方。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必须背对着它们。 北在后面,很冷。 所以人们向南,向着太阳。 甚至在皇帝执政的时候,也总是背南背北。
所以,如果汉字被忽视或遗忘,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悠久的文化史都将遭到破坏。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 随着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的衔接,这一变化也为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欣赏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中新社记者: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院学习,翻译了多部瑞典文学著作,并获得瑞典国王颁发的“北极星勋章”。 你去瑞典留学,向中国读者传播瑞典文学的契机是什么? 你认为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差异会影响文明的相互理解吗?
李之义:我最初学习瑞典语是因为好奇,后来有机会去瑞典深造,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我不觉得自己很厉害。
李之义获得的瑞典“北极星”勋章。 中新社史元丰摄
语言、文字、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三个因素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事物的标准。 其根基的逻辑塑造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包括交流、交流在内的各个方面。
目前,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大于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例如,前不久关于“新疆棉花”的报道,中国被西方误读,不仅与意识形态有关,还与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差异、对中国了解程度低等因素有关。
正因为每个国家对同一个“符号”的解释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更需要重视具有“东西方视野”的人才培养,更多地了解不同国家的专业国际传播者,有针对性地渐进解决语言、文字、文化差异带来的误区。
中新社记者:你和林西莉教授在《汉字王国》的合作中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其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无论他的民族归属如何。 只有这样,才能变得更丰富,更容易传播,更能被接受。” 你认为中国文明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之间有什么区别?
李之义: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而不同”给世界带来丰富多彩的魅力。 但是文化也有共性。 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例,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许多瑞典学者也认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以此追求国家、民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道路。
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但不影响对“人性”“真实”和“美”的追求。
中国文化经得起研究和诠释,它是开放包容的。 以《汉字王国》为例,林西莉作为瑞典学者将对中国汉字的理解写成了一本书,提高了中国汉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美誉度,也成为瑞典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名片。 因为汉字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鸣。
这本书除中文版和瑞典语版外,还被翻译成英、法、德、丹麦语等。 在不同的思想冲突中,中国汉字文化本身也变得丰富了,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可以说,诠释和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李之义(左一)陪同汉学家林西莉(右一)到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家作客。 中新社史元丰(翻拍)
中新社记者:林西莉教授撰写的《汉字王国》等著作,在瑞典和中国赢得了众多读者,2016年获得“中华图书特别贡献奖”。 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她说:“瑞典人爱中国,就像传统一样。” 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评价?
李之义:瑞典人很久以前就对中国感兴趣。 例如,瑞典探险家瑞士威最早发现新疆历史遗址楼兰古国,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揭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遍布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各个领域。 以《道德经》 《红楼梦》 《水浒传》为代表的许多中国经典被翻译成瑞典语。 瑞典官员在当地电视台展示了中国朋友赠送的书法作品,称赞了中国书法的精妙,令人印象深刻。
《汉字王国》作者林西莉曾师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是学术界研究中国方言的重要材料。 这本书以傅斯年为序,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他还详细分析了中国的两部典籍《书经》和《诗经》,并做了大量的注释。 瑞典人爱中国是一个传统。 在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体现了传承。
中新社记者:我曾说过“《汉字王国》是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涉及整个中国文明史”。 针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你赞同“语言文字不能翻译”这一终极意义上的观念吗?
李之义:中国翻译界对信、达、雅的追求,很多翻译往往停留在第一步或第二步。 即使想用别的语言完全表达原著,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不可翻译”意味着作品的翻译不容易。 另一方面,它来自语言本身,包括节奏和修辞。 另外,如果译者不知道作者的话,往往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 目前,许多被翻译成中文的优秀世界文学作品,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在内,在中国都卖不出去,与翻译也直接相关。
李之义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题”的独家采访。 中新社史元丰摄
当然,原作和翻译并不是对立关系。 为了更好地表达原作,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技巧。
第一,译者要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感受。 当我翻译林西莉作品时,我脑海里浮现出她向瑞典人生动介绍中国时的形象。 翻译上一句时,我推测她下一句的内容。 所谓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生活。
第二,要深入作品中,探索临场感。 翻译作品时,要把自己带入作品中,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 有时会用“事无巨细”来翻译内容,有时也会斟酌如何使用语言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朦胧的美。
第三,译者要提高专业水平,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习惯。 “朕”字在中国是古代国王的自称,在瑞典是指“我们”。 此外,当用瑞典语表达汉语中常见的“助推器”概念时,瑞典朋友把“助推器”用瑞典语翻译成“牵着离群的马(虽然在副手和辅助位置,但像主力一样用力)”,准确地说“瑞典”
中新社记者:林西莉教授在《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一书中谈到,在中国经历了从“把中国当成洪水猛兽”到“好好了解她(中国)”,再到“最后不顾一切地爱她(中国)”的过程。 你觉得呢?
李之义:中国已今非昔比,不再是枪林弹雨下屈服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文化理论。 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格。
另外,还必须掌握世界上的“朋友交往”。 以翻译工作为例,在翻译《汉字王国》的过程中,通过与林西莉的交往,我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信任。 世界上还有很多像她一样的汉学家。 要慧眼发现搭建这些文化交流桥梁的贡献者,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加深瑞典乃至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中新社记者:西方舆论经常拿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曲解中国、误读,你认为这种影响文明交流互鉴的问题该如何解读?
李之义: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处境相对困难。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考虑歪曲事实,切断交流。 这是他们的惯用手段。 涉疆、涉港、涉台问题,他们都想方设法介入。
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世界潮流。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诞生于交流对话之中。 他们不能中断这种交流,不能阻止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潮流。 今天,中国强调东西方相互监督,沟通交流,才是顺应历史潮流。
但是,解决沟通难题,不能只靠一朝一夕。
第一步必须明确“我是谁”和“你是谁”的问题。 在学术上坚持合理性、进步性、开放性。 在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国,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必强求。
其次,对外交流需要理解和实践。 要勇于交流,积极交流。 正如我刚才所说,文化有多样性。 我们要敢于阐述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立场。 这也在国际舆论场体现了中国的价值。
中新社记者: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中国应该如何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
李之义:作为传播者,必须以“客观”“真实”为圭臬。 去写看到的而不是听到的,听到的往往不是真的。 中国新闻工作者要尊重事实,以专业姿态立足于复杂的国际舆论场。
其次,学习让外国人听中国故事。 因为外国人更了解外国人的兴趣和喜好。 我们鼓励懂中文的外国朋友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专家,请他们讲中国故事。 例如在新加坡,当地的中文教科书中还引用了《汉字王国》的内容。
最后,我们要有“转换”意识。 比如给瑞典人发信息时,尽量把内容瑞典化表达,避免用“专家口吻”说教,像和朋友交流一样,可以用更温和的交流方式发出更多、更远的中国声音。 (完) )。
李之义,1940年生,北京人。 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翻译审核。 1960年代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瑞典语1981年获得瑞典政府奖学金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系学习。 主要翻译作品为《瑞典文学史》、《诺贝尔文学奖内幕》、《汉字王国》、《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散文全库》 (北欧部分)、《外国民间故事精选》,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文选)第9卷) 包括0755000在内的2004年获得瑞典文学院特别贡献奖,2005年6月获得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颁发的“北极星勋章”系列的“一级骑士勋章”同年10月“2005年斯大林格勒奖”。
通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