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化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学科自主性、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曾发生过两次激烈的争论,这两次多亏了唐有祺的理论努力,才得以保持自主性。
唐有祺,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 7月11日)是他的102岁生日,他的百年人生,是他手写的中国化学从比较单一领域的研究到多领域的研究和繁荣的史书。
为获新知,战乱中颠沛求学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江南水乡新场镇(今上海浦东)。 他从小就很喜欢学习,最喜欢文史和科学类的书。
初中时,唐有祺对数理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他不太喜欢背书,所以对于应该在了解之后掌握的知识,我有信心去学习。
1934年,唐有祺考入上海中学。 当时的上海中学引进了国外的办学理念,在数理化方面几乎都采用英美教科书。 当他学习电磁效应、化学反应以及电子、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关系时,激发了唐有祺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他异常着迷于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一目了然的微观世界。
1935年,唐有祺纪念上海中学高一学生
1937年,唐有祺考入同济大学理工科化学系。 在战乱中,他跟随学校移动了五次,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大学学业。 唐有祺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语言等综合知识的收获都得益于同济大学时代的学习,同济大学注重学术独立探索的氛围,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让他终生受益。
1942年毕业于唐有祺大学
大学毕业后,唐有祺急于用所学知识参与国家相关领域的建设,所以没有选择留校工作。
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唐有祺就职于昆明的后勤厂和重庆的钢铁厂。 其间,为了完成电解铁片制造的实验,他放弃了刚入学的中央大学研究生的学业。 在尝试了各种职业之后,唐有祺认识了现实的目标,他决心将来专心求学,于是决定出国留学。
1946年,获得化工专业唯一留学资格的唐有祺,先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于曾两次获得诺奖的优秀化学家鲍林( Linus Pauling )。 在鲍林的带领下,唐有祺学习了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等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了测量晶体结构等只有在很少的实验室里才能掌握的研究方法,用自己制造的仪器解决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前沿问题。
唐有祺又在鲍林的提议下开始着手蛋白质结晶学的研究,成为国际上最早涉及这一领域的学者之一。 他留学期间共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晶体结构测量的研究得到了鲍林和同行的极大赞誉,这项工作也成为回国后教育工作的起点。
辗转回国,奠定化学学科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需要各专业留学生回国参与建设。 此时,唐有祺在美国进行的血红蛋白研究进展顺利,正处于关键阶段,但在国家的号召下,他坚决中断了研究,决定提前回国。
回国的路只有三分之一,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移民局开始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很多人被困。 爱好和平的导师鲍林得知情况后,主动向唐有祺伸出援助之手。 当时正值国际晶体学会第二届大会在瑞典召开。 唐有祺在领导的帮助下,借参加的机会绕道瑞典回到祖国。
1951年回国途经德国汉堡1951年9月,唐有祺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国内首次开设了“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本质”课程。 这也是晶体化学、结构化学在中国启蒙的第一步。
此后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是唐有祺科研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 1952年,唐有祺转入北京大学,立即着手科研和教学工作。 他开设了“晶体化学”课程,招收了结晶学研究生和实习教师,还编写了《结晶化学》讲座。 这是我国学者自行编写的首批高等学校新教材之一。
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结晶化学》
通过不断努力,唐有祺推动了结晶学在中国大地的生根开花,为我国物理化学的发展和结构化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次年,在人工合成胰岛素鉴定委员会会议上,唐有祺提出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可以测定胰岛素晶体的空间结构,为后续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1966年参加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鉴定会人员名单
在随后的会议上,唐有祺被任命为胰岛素晶体结构测量项目的学术带头人。
但随后的政治运动将唐有祺推向幕后,不再直接参与结构测量。 但是,他慷慨地给予指导,具体操作由他的学生们进行。 1971年,胰岛素晶体研究协作组终于全面完成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再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研中断期间,唐有祺没有放弃对化学学科的研究。 他以惊人的毅力撰写了《对称性原理》《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对称性原理》0等几部著作,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些经典的参考文献。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纲要》 (一) (二) )。
1977年化学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在科学界引起了争论。 一些科学家认为化学应该属于物理,建议将其排除在基础学科之外,化学界笼罩着不安的气氛。 在大部分人不敢公开发言的情况下,唐有祺激烈反驳了这一说法,为全国的化学界仗义执言。 他的发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对阐明化学的学科地位起到了重要意义。
20年后,“化学消亡论”再次引起骚动,当时草拟的《分子工程学刍议》中,化学被包含为物理学科的一部分。 唐有祺又站了起来。 他与唐敖庆教授合作,写信给李鹏时总理,阐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最终恢复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独立地位。
开拓创新,不断开辟新的学科
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拓展,唐有祺敏锐地意识到“生命过程中化学问题的研究是化学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化学生物学的概念。
1989年11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生命化学研讨会”上,唐有祺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讲述了他的想法。 他提出了化学研究者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理念,并对化学家如何参与这项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他衷心希望这将使中国化学成为生物学和国际学术的前沿。
唐有祺还开辟了“功能体系分子工程”国际前沿的学术方向。
1978年,唐有祺大胆提出可以把分子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 之后,为了推进分子工程研究,他完成了《国家“八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建议书》 0755-79000,确立了建设分子工程学科的目标和做法。 1992年,“功能体系分子工程研究”正式确立为国家首个基础研究登顶项目,唐有祺担任项目顾问。
目前,该学科仍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为世界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前沿。
据理力争,打赢主办权争夺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唐有祺逐渐认识到国际交流合作对中国科研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积极推进中国化学和结晶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1978年,唐有祺率科学家代表团出席在华沙举行的国际结晶学联合会第十一届大会并成功参加国际晶体学会。 这是当时中国参加的少数国际科学协会之一。 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展示的论文和模型引起了外国同行的广泛兴趣,受到多国学者的赞扬,后来还收到了许多合作研究的邀请。
1978年参加唐有祺(左3 )第11届IUCr大会
此后,唐有祺在频繁参加国际交流的同时,也一直想着在中国举办国际结晶学大会这件大事。 1987年,在当时国际结晶学联合会副会长的带领下,中国代表团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十六届结晶学大会的主办权。
1986年7月,唐有祺在英国曼彻斯特出席国际结晶学大会执委会会议(右二为唐有祺)。
由于时局问题,国际结晶学执委会在1989年的会议上,提议取消中国的主办权改为美国主办,但唐有祺当时因签证问题不在现场。 同年12月,国际结晶学联合会总部在英国伦敦召开特别代表大会协商主办权,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当时的形势对中国非常不利,唐有祺认为,这次大会涉及我国的荣辱问题,也关系到维护国际科联制定的国际会议准则问题,应该合情合理地参加。
唐有祺一行抵达英国后,首先赢得了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的支持。 随后,在会上,唐有祺合情合理,义正言辞地阐述了中国的形势和改革开放政策,正面阐述了我们的观点,尽量不纠缠于个别具体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以2215的结果恢复了主权,但这还不能最终决定,最终将在下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为了做最后的努力,唐有祺组织了9人代表团,明确了每个人的分工,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估算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唐祺积极争取执委会成员、重要人物和与中国友好的外国学者,终于以55票赞成、10票反对、3票弃权顺利夺回了第十六届结晶学大会的主办权。
唐祺先生的一生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 这位永葆赤子之心的老科学家,像他当年回国时一样,无怨无悔地把一切学识和热情都投入到这片亲爱的土地上。 他始终保持化学学科研究与教学的热情,填补了国内结构化学的空白,开拓了化学生物学和分子工程的科研方向,在许多学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不仅给中国科学界,也给后续的科研人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