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新冠灾祸海外留学去哪里成为了问题。 是在新冠灾祸下留学吗? 去哪个国家安全? 读这个专业有帮助吗?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专家表示,留学可能注重不同的文化体验。
那么,国外大学学位的含量有多高呢? 真的对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吗?
花200万元留学,回国每月拿2000元工资,值得吗?
杭州的女小林,家里不富裕。 高中毕业时,周围选择留学的人有两种。 第一是学霸,出国深造,追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是家庭好同学,父母不甘心让他们考国内普通大学,孩子的留学生身份给家长们带来安慰。
小林的父母认为,与其让她考普通的国内大学,不如去国外闯一闯。
对于埋头于学习的小林来说,这也是避开高考的好机会,成功进入了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
当时要求冻结6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半年,每年大约需要30万元人民币的学费和生活费。
她的父母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住房去澳大利亚留学。
但是,因为选择了当时很受欢迎但自己不擅长的金融专业,小林被学校邀请了。
之后,转学后读了两年多。
这6年花了约200万元,小林回国后,由于专业能力不足,人脉资源也不足,暂时选择了“没有工作经验,基本工资2000元,剩下的按业绩加薪”的工作。
这个反差似乎很大的数字,让人思考,该如何计算留学的成本和回报。 受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两部分。
大部分人在考虑留学投入时,往往会考虑前者。
经济和时间的投入当然是重要的部分。
但是,如果你不去国外读书,而是用国内学位找工作,你也需要考虑到这几年能有本来的收入。
当然,这不包括长期与家人和朋友离别的孤独感、海外生活缺乏社会支持等难以量化的“精神支出”。
很多人以工资为基数,计算几年可以收回留学成本,来评估这笔投资是否不值。
例如,投入200万元人民币,每月产出2000元人民币拿基本工资,几十年就能恢复原状。 怎么看也不能说有价值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约一半的留学生,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往往低于月薪6000元。
这不是“亏不赚都行”吗?
一个学位的附加值,到底是多少?
去国外读研究生的学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去国外读研究生,工作工资比本科学生还高。
”
那么,留学的价值是什么呢? 很明显,应该选择正在留学的自己,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留学来比较别人不在家。 如果和不留学而留在国内的自己相比,没有——海外留学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呢? 比留学后更好还是更糟? 这个差距,才是真正留学的附加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回答我们关心的问题。 一个学位的附加值,到底是多少?
也就是说,我读了A名牌大学的某个专业,与我读了B普通大学的某个专业相比,两者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
想起已故经济学家艾伦克鲁格的经典研究。
艾伦克鲁格是劳动力市场领域的经济学家,他的兴趣之一是研究学历对大学生就业“钱景”的影响,即一个学位到底值多少钱。
去a学校的学生和去b学校的学生,在起点上有系统性差异的可能性很高。
考上北大的学生,和考上专科的学生,几年后找到不同的工作,收入有差距,可以说是因为学校的好坏吗? 不能明确。
那么,如何寻找起点尽可能相似、大学路径不同的学生呢? 艾伦克鲁格想到了一个方法。
他首先找了他教过的一群哈佛大学的学生,然后又找了另一群曾被哈佛录取,但没有选择被哈佛录取,而是去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后者的教育质量当然还不错,但比不上哈佛。
艾伦克鲁格随后追踪了两组同一次、几乎相同起点的学生4年来的大学成绩、毕业后的工作以及3年后的职业发展。
结论是,单从收入水平来看,这两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
这意味着学位的经济附加值为零。
换句话说,不是大学造就了学生,而是学生造就了他自己。
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这些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他们选择在大学辍学,但都是有能力通过哈佛大学和里德大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接受必要的教育。
这么说来,出国留学不是没有意义吗? 反正一个人有能力,无论在哪里读书,都能找到优秀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无论是否留学,都很难找到工资高的工作。
极端地说,哈佛学位对本来就很优秀的人来说,一文不值吗?
留学有助于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提高适应能力
很多留学的同学认为体验和成长是最大的收获。
怎么成长? 自立、视野、想法,当然也有抗压能力。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段经历,他们更少在意第一份工作的经济得失了。 不是不在意,比起留学经历本身的体验和成长,以及这种经历对人生的巨大影响,短期的现实利益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大多数就业市场的统计报告显示,1-2年内,留学生的经济待遇并不明显优于相同学历的国内毕业生,但3-5年后,在同等条件下晋升明显快,选择更加多样。
因为这些人在3354报告中经常使用以下语言。 ——“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
留学教育经验能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尽可能地挖掘这些品质。
(本文的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