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法治日报
调查动机
近日,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的刘姓历史老师在网上听课后,在家中不幸去世。
刘老师家人提供的视频和照片显示,刘老师在网络课堂上,直播间故意播放刺耳的音乐,干扰者恶意恐吓,各种语言都听不进去。
目前,新正市公安局、教育局、网信办等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在网络上,入侵在线课程引起骚动的行为被称为“在线课程爆破”和“入侵在线课程”。
在线课程参与者泄露在线课程会议号和密码后,捣乱分子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以强行欺凌、刷屏信息、甚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极端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
“入侵者”被称为“爆破手”。
为分析“网上课堂爆破”的成因和危害,探索整治之道,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我们正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有人喊‘老师我要去洗手间’。 这时响起了急促的警笛,屏幕上跳出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男人开始直接说坏话。 是非常过分的坏话。
老师没能一次踢出他们,最后不得不提前结束在线课程。
“这是上海大学生小夏今年9月的在线授课经历。
类似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新学期开学以来,“网络课程爆破”事件频发。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以“爆破”为专业的博客发布了视频。 各网络会议室、在线办公平台可“炸”,相关服务被称为“梦泪”“浪”“猪侠”等。
在这次新郑市第三中学刘老师的线上授课中,出现了被称为“梦泪”的捣乱分子。
多位专家表示,“线上课堂爆破”不仅扰乱了网络平台的公共秩序,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伤害。 不再只是上黄一堂课,“黑客”破解网络课堂账号密码组织捣乱分子入侵、捣乱分子辱骂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涉嫌刑事犯罪。
当前,必须纠正和正确打击“网络课程爆破”的混乱局面。
“网上课堂爆破”事件频发
对教育秩序有很大的影响
记者在一段关于刘老师的在线课程录制界面上看到,刘老师正在讲课,突然插入音乐,屏幕上出现一个白色面板,有人在打字问:“你在看什么? 我是梦里的眼泪。
感谢您寄来的会议号码。
”账号“太美了”“极致”反复上网络课,不停播放吵闹的音乐,对刘老师恶语相向。
很多学生认为“梦泪”是指《王者荣耀》职业选手的游戏ID“梦泪伤”,但“在线课程爆破”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很多入侵在线课程的干扰者都将“梦泪”命名为虚拟形象或名称。
实际上,对目前网络课程的黑客攻击和“爆炸”并非个例。
今年9月6日,沈阳市建设学院的大学生在网络课上被恶意入侵,有人给他戴麦子唱歌,有人在大屏幕上刷屏说“老师我喜欢你”。
老师多次叫停都无效,教育秩序被严重破坏。
深圳高中生小薇也是“网络课程爆炸”的受害者。
据她回忆,前几天在线授课,突然有一位叫“梦泪”的网友发出了怪叫。 紧接着,网络教室里聚集了十几个人,一直在吵闹。 播放视频,关掉老师的屏幕,不断地刷屏。 说话太粗俗了。
“在一些熟悉网络文化的年轻人看来,这可能不算什么。 把干扰者马上赶出网络教室就行了。
但对于年事已高、不熟悉网络操作的教师来说,这一场景会很尴尬。
北京西城某学校初中部宋老师对记者说,老师被莫名其妙地羞辱了,在全班同学面前手忙脚乱,对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这次河南新郑老师的不幸猝死和‘网络课程爆炸’的关系还没有得到确认,但如果改变主意,她面对‘网络课程爆炸’时的无奈也完全可以想象。
”宋老师说。
爆破的原因更复杂
学生喊人来捣乱
进入网络教室和会议室需要账号和密码,这些干扰者怎么知道呢?
记者调查发现,账号、密码来源为黑客破解,他们组成社交群,交流侵入在线课程的信息和技术。 很多时候,学生会泄露相关信息,“引狼入室”。
住在天津的小王有个刚上初中三年级的弟弟。 从今年9月初开始,弟弟的在线课程频繁被“炸”。 经王先生深入观察,发现弟弟竟然是“线上课程爆破”的参与者。
王先生回忆说,有一次弟弟在网上上上数学课,上课突然听到一声巨大的音乐声,屏幕上满是“滚”字,老师给人添了麻烦,最后下课了。
幸运的是,看到弟弟幸灾乐祸,她下了决心,发现弟弟加入了“入侵在线课程”小组。
“弟弟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认识了这个群的成员,弟弟不想听课,就把自己在线上的课时号码和时间发给弟弟,加入了‘爆破群’。
为了扩充“爆破手”,该团伙长期招募人员,防止“内鬼”,申请加组必须先联系评委。
”小王说。
针对“入侵网络课堂”的恶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防范措施。 除了要求老师及时更改网络会议号码、开设候车室、要求学生实名入会、开机摄像头等预防手段外,一些学校还通过改变在线授课平台、直播直播直播授课、聊天群内授课等方式,防止“入侵在线课堂”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是技术问题,反而更容易解决。
这些视频会议平台有防止密码枚举“爆炸”的谣言。 问题是知情人会把视频会议时间、会议号码发给所谓的“订单团队”。
一位网络安全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线课程爆破”的原因很复杂,有的学生厌学网络课程,有的甚至自己招来“爆破犯”闹事,以达到黄掉在线课程的目的有些是学生之间有矛盾,这样公开报复的一些是纯粹的恶作剧。
那么,“在线课程爆破”是否属于网络暴力呢?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表示,网络暴力的指向非常明确,对某人的合法权利有非常现实和直接的危害。
由此可见,“在线课堂爆破”是一种网络暴力。
小组分享爆破战果
成员多为未成年人
为了深入了解“线上课堂爆破”的运营技巧,记者近日加入了一个178人的“线上课堂入侵”群。 团体成员多为“00后”,男性超过7成,根据团体公告“本团体定时清洁不活跃成员”。
记者入组后3分钟内,群里连续更新了5个网络会议号码,传来了2个“爆破成功”的消息。
从早到晚,群内信息不断。 不上传网络会议号、班级号,而是通过照片和视频分享自己的“战果”,讨论下一次入侵应该用什么样的昵称、应该用什么样的把戏,以及应该如何戏弄老师和同学。
有人问“怎么放黄片”,马上上传方法; 有人说在上次的“爆炸”中发送了砍头视频,很快有人就回答说“想要”。
也有人担心在线授课的老师会报警,小组成员安慰说:“与警察无关。”“未满14岁就谈论你。”
共有16人参加了对初中3年级语文课的“爆破行动”。
进入网络教室时,老师正在上课,“爆破手”们赶紧摧毁了——
用蓝色画笔共享整个屏幕,用各种颜色的钢笔涂鸦,笔迹完全覆盖PPT; 公共聊天区充斥着脏话,有人甚至用某个学生的名字侮辱他。播放低俗音乐时,“爆破犯”突然喷着麦子大声唱歌,辱骂老师。
面对突如其来的骚动,老师一再询问“你们是哪个班的学生”,并斥责“马上离开会议室”,但吵闹者却置之不理,吵闹的笑声、叫声淹没了老师维持秩序的声音。
其间,有个学生用麦子提醒老师“禁止所有人参加”“把他们赶出会议”,但老师却忙不过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一片混乱。
闹了七八分钟,“爆破手”们扬长而去。
回到“网络入侵课堂”小组,“爆破犯”们在含义不明的情况下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这次“爆破”行动的全面胜利,“其他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也能冷静地禁止令。 她连全员都禁言也不行。 我快哭了,”他自豪地说,“再次遇见她,把她的电脑全废了。”
纠正“网上课堂爆破”现象
相关社交群体被扣押
破坏教育秩序,侮辱老师人格,很多人不禁会问,“爆网课”涉嫌违法犯罪吗?
据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翁小平介绍,“线上课程爆破”涉嫌多项违法犯罪。 侮辱、诽谤老师,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 以“网络欺凌”行为恶意干扰网络课堂秩序,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传播淫秽色情物品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传播暴力威胁内容视频可能涉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以黑客技术入侵网络教室、以技术手段解密教室密码、控制弹匣的,涉嫌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
翁小平表示,参加人员未满14周岁的,可以责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管教,必要时依法进行专业矫正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如果学生共享网络教室的账号密码,干扰者用账号密码进行访问,这种访问方法本身不涉及违法犯罪。
“但是,进入网络教室后,在教室里辱骂师生会导致名誉侵害。
在网络课堂上播放音乐、捣乱、大吵大闹,影响正常网络教育秩序,将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涉及刑事犯罪。
赵占领表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网络空间属于公共场所,在网络空间内闹事,与刑法所说的在公共场所内闹事性质相同。
多位受访教师向记者提出,目前部分中老年教师在互联网上应用不充分,无法防范“线上课程爆破手”。
在这种情况下,在线授课平台必须承担责任,通过对未知账户设置“一键退”等方式,可以提高入侵门槛。 学校也考虑配备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帮助老师维持在线教育秩序。
“线上课程爆破”已经引起社交平台和网警们的关注。
深圳网警9月发声转发过《共同指南!在线课堂“防破”指南》。
指南中,腾讯会议提供了多种会前设置方式,以保障在线课程的安全性,满足课程、研讨会、答辩等多种场景的教学需求。
11月3日,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在线课堂爆破”,会提示“关爱师生,遵守课堂秩序,共同守护网络学习净土”。
当天,记者参与的“入侵在线课堂”小组被关闭。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丽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