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官生态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科学成果致力于采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土壤环境问题,在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球政策,特别是土壤砷污染与抗生素耐药相关政策。
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2016年以来,朱永官连续6年被科和唯安全球高选中被科学家引用。
朱永官:在围绕中国需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当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依然谦虚地说“我还是小学生”,依然忙于科研、教学,以孜孜不倦的初心,把当时的“能力和经验贡献给国家科技全方位的世界”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
2000年前后,回国加入民族复兴时代大潮,先后在英国女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澳大利亚阿得雷德大学学习和工作多年的朱永官,在与国内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感受到了近年来国家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以及迅速提高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水平
他回国,加入民族复兴时代的大潮中,意识到成为这个伟大历史进程的亲戚和参与者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回国后的研究方向,朱永官已经有了信心。 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科学研究,必须围绕中国的需求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这是他设定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的最根本依据,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001年,朱永官毅然选择回国,成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7年,朱永官作为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筹备组副组长来到福建厦门,参与组织筹建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对于自己从事的环境土壤学领域的研究,朱永官认为,环境问题具有独特性,中国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与国外大不相同,必须围绕国家需求,静下心来进行科学研究。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水稻砷污染超标、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问题,他选择环境砷污染相关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课题,在典型地区土壤污染特点、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理、土壤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围绕中国实际取得一系列系统性、开创性的重要成果,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23篇,引用24000余次,2016-2019年连续4年进入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排行榜。
在国际合作也展现影响力、提升话语权的过程中2019年,朱永官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永官自己多次说过,他把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看作是团队同事、国内外同行长期合作的结果。
在攀登国际科学对环境砷污染研究高峰的过程中,朱永官与英国阿伯丁大学Meharg教授等这一领域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团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目前,已成为这一领域世界级科学家的朱永官在国际合作中仍然持高度开放态度。 团结合作绝不是单向无回报的付出,而是一个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过程。
他领导的团队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居计划、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科学院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南非、古巴、智利等10多所大学密切的科研合作组织
朱永官还认为,国际合作也是显示影响力、提高发言权的过程,“和中国科学家合作可以学到新东西”。
因此,朱永官积极接收了指导生态环境领域的海外留学生。
他不仅是国内较早开始接收英国本土留学生开展博士后研究的学者,而且开放自己的实验室,连续多年暑假接受德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短期学术访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学生。
新的传染病也是生态环境和生物安全问题的现阶段,朱永官的研究视野开始进一步聚焦于基于土壤的环境生物学,关注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及其控制方面。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生物安全被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永官敏锐地意识到,“城市有人口集中、人多、人多的公共场所,生物安全必须高度关注。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深入开展城市不同类型环境中微生物的采样、分析、监测工作,并针对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耐药性等突出问题进行攻关,呼吁在学术领域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 将新的传染病问题从医学问题上升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合作,从环境微生物研究的角度,为新冠认识和控制肺炎疫情起到作用,为保障城市生物安全构筑了一道“隐形防线””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