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8日,三峡大江截流仪式在宜昌三峡工地举行。
周国强摄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完成了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身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精神
2010年10月23日,在三峡水库纪念园,还可以看到三峡水库坝址——的伯格岛形象。
周国强摄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资深摄影记者周国强30年来多次前往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东岳庙村,用手中的相机给5户移民家庭留下宝贵的历史影像。
今年4月3日,长江日报记者辗转联系上周国强镜头中的三位主角: ——68岁的陈世寿、66岁的陈义强和53岁的赵春合。
就近况而言,陈世寿找了五六个年龄相仿的人组成乐队; 陈义强不再在摊子上卖肉,现在每天都要走来走去,开始适应养老生活; 左官人赵春合现在几乎下班后都能拿到工资,“很满意”。
68岁的陈世寿:找了五六个同龄的人组建乐队
1994年2月10日农历元旦,三峡中城村三对移民陈世寿在临时住所前,跳自己花200元扎的土狮。
周国强摄
“几个人唱了一次,每人得了120元,还不错。
“68岁的陈世寿在电话里讲述了近况。
虽然钱不多,但可以弥补家用。
更重要的是,陈世寿认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价值。
陈世寿原是三峡中堡村民,住在现在水库的位置。
1993年,他再次迁往中堡村,成为三峡移民之一。
2001年,陈世寿盖起三层楼,结束了全家在临时住宅生活的日子。
2013年2月8日,在陈世寿家的小楼前,周国强给他拍了一张“全家福”。
2013年2月8日,陈世寿(右二)在自家三层楼小楼门口与家人合影。
周国强摄
当时的“全家福”中,有陈世寿夫妇和小女儿、女婿、孙子李明辉5人。
那天老母亲王和珍不在家,没有出现在照片上。
4月3日上午,陈世寿给记者发来最新拍摄的照片,一对夫妇围着98岁的王和珍,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2年4月3日,陈世寿夫妇与98岁的母王和珍在家门口合影。
王辉张鹏摄
陈世寿告诉记者,小女儿和女婿现在在国外打工,小孙子李明辉现在从宜昌大学毕业,马上就要毕业了。
对于孙子将来的工作意向,陈世寿很淡定。 “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吧! ”
陈世寿从小就学习舞狮、龙舞、锣鼓等,天赋很高。
虽然不识字,但他从乡下老人们的传说中学到了《黑暗传》。 除了“一口气能唱四个小时”之外,还要演奏一些很棒的锣鼓,十里八乡有白喜事,就请他唱。
由于基础扎实,他的“出场费”也逐渐提高,第一场30元,现在变成了120元。
不久前,陈世寿找了五六个同龄老人,组成农村乐队,在村民举行葬礼时演奏。
“一场比赛有120元的收入,有时还有额外的红包。
”陈世寿说,唯一麻烦的是“这项工作有点辛苦”。
回顾30年来的生活,陈世寿觉得一切还很顺利。
陈世寿焦急的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舞狮、唱《黑暗传》等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我想召集弟子来传达祖先留下的这些技术。 我的手切不了。
”陈世寿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66岁的陈义强:放弃在摊子上卖肉,每天走来走去
1993年5月30日,在三峡堡岛南岸的老码头,陈义强(中)帮着乡里搬迁,把拆下的预制板搬到拖拉机上。
他们身后是未来三峡大坝的坝址——中堡岛。
周国强摄
“我正式退休了,开始适应养老生活了。
“长江日报记者联系66岁的陈义强时,他正在散步。
急剧放松的生活状态,让他暂时习惯了一些。
1994年,陈义强作为第二批移民搬迁到三斗坪镇的新生村,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搬迁后,陈义强在离家不远的鸡公岭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专门卖肉,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摆摊其实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
”陈义强笑道。 “普通人不能吃。
“每天早上,他都会去五六里外的屠宰场放肉。 一进去就是百斤。 然后拖到摊子上卖。
“从进货到卖光,一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
”陈义强说。
20多年来,陈义强装肉的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
这几年骑不上摩托车后,他花钱请人拉。 “本来就年轻,身体很好,现在还得上年纪”。
陈义强儿女俱在,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现在外出打工。
屠夫的收入还不错,但他拒绝劝儿子继承。 “这一行很辛苦,我舍不得让儿子辛苦”。
现在陈义强的孙子11岁了,在当地学习。
儿媳妇在外面,他和老伴平时帮着照顾孙子,“平时也很忙”。
2022年4月3日,陈义强在自家门前留下的影子。
李佳佳摄
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状况,陈义强不再开店卖肉了。
“我现在每天都走来走去。 有时候确实很无聊,但我不知道能做什么,所以必须慢慢习惯。
”
回顾过去,陈义强感到非常自豪。
“我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是亲手养育孩子,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
”
53岁的赵春合:现在基本上收工就能拿到钱
“我很忙,手上有很多工作。
“记者联系53岁的赵春合时,他正在工地忙,约好中午12点半再联系。
采访结束后,他又忙着去工地工作。
1993年,赵春一家搬迁到中堡村12组临时住所。
当年5月31日,周国强来到赵春合家,与当时7岁的侄子汤福军合影。
1993年5月31日,三峡中堡村12班移民赵春合新家,保存多年的《红色娘子军》画报成为流行壁纸。 右边是他7岁的侄子汤福军。
周国强摄
当时房子的墙面是砖面,为了防止灰烬,赵春合保存多年的《红色娘子军》画报成了流行的壁纸。
一张贴着白色瓷砖的小桌子引人注目。
1995年,赵春一家盖了一栋两层楼的新房,墙上涂了水泥,刷了油漆。
2013年2月8日,周国强再次来到赵春合家,给当时27岁的汤福军及其8个月大的儿子汤驱龙拍照。
当时照片上贴着白色瓷砖的小桌子,还保存完好。
赵春合有一个姐姐和哥哥。 汤福军是姐姐的孩子。
搬迁前后,姐弟四家一直住在附近。
赵春合告诉记者,两张照片中的小桌子已经“退役”,但他舍不得丢掉,一直珍藏着。
“每当我看到桌子,我就会想起那时的生活。
”
目前,汤福军是当地空调专卖店的售后服务人员,汤使龙也在上小学。
2022年4月3日,赵春发来了去年7月在宜昌长阳旅行的照片。
赵春合自己的职业是泥瓦匠,已经工作20多年了,平时在家附近工作。
“这一行的收入还可以。 大的工作一天有280元~300元。
“赵春合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份工作不是每天都有。
他说:“一年基本上只能做7个月左右。 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
赵春合有个女儿,已经成家,女儿现在有两个孩子。
女儿和朋友合伙在宜昌开了一家母婴用品专卖店,两个孩子也带到身边照顾。
为了增加收入,56岁的老伴黄文梅也经常和赵春合一起来到工地,“她只会打工。 一天只有180元~200元”。
2021年,赵春合夫妇带着一些人去陕西工地,工作了三个月。
“以前一下班,工资就一直拖欠到年底才发。 也有人拖欠几年。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权益日益得到维护,他不再担心工资被拖欠。
“现在基本上做完工作就能拿到钱,所以很满意。
”赵春合说。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通讯员周娣) )。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APP市场下载“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