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专业研究生院近年来似乎很受欢迎,其理由也各种各样。 虽然也有因为高考不顺利而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人,但是大学时代很难换专业。 因此,只能通过不同专业研究生的方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专业。 另外,由于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佳,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热门专业等等……我自己的交叉测试动机来自本科毕业前的媒体实习经历。
之所以遇到新专业,是因为我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从事视频剪辑工作。 实习中,看到同一段视频用不同标题的复制品包装后,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感动后,自己想换专业。 再加上我觉得自己的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不够,所以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横向报考新专业,提高理论素养和文化基础。 从那年6月开始找目标学校,确定了考试
郭庆光老师《传播学教程》是引领我进入新传领域的第一位“朋友”,我记得第一次学习其中的一些理论时,内心非常兴奋,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应理论,这些不就是我自己吗? 原来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有关的理论来解释。
感叹了这些神奇而“接地气”的理论后,我对新传专业的兴趣更浓了,报考新传的决心更大了。
思想和认识一眨眼,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已经过了三分之二,本来以为三年的时间会很长,没想到就像大人们说的,越长大时间越快。
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从外面打碎鸡蛋是破坏,从里面突破是成长。
与大学期间“老师在上说话,学生在下听”的学习方式不同,研究生期间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减少,留给自己的时间变多。 为此,必须改变观念和心态,接受被动、主动,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在三年前制定计划,每天制定计划,使研究生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其次,对陌生的领域,不要有畏难的心理。
凡事开头难,但只要能迈出最初的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坚持下去,就有收获。
请想起研一的自己。 我刚开始面对新专业的学习,有点害怕。 专业基础差,看书看论文比较慢,需要理解每个专业术语和理论概念。 虽然过程很困难,但是结果很棒,为下次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反思的这两年,自己看的书也不少,但回头看却收获不多。 究其原因,我觉得自己在至今为止的读书过程中,经常疏于思考。
读书后也很少整理成一个整体,只是满足于内容的浅层次获取,这种方式在阅读上的进步也微乎其微。
读书不仅仅是读书,阅读文献也是如此,仔细思考,整理文献,系统系统地读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长进步。
在阅读文献和研究基础理论的时候,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研究,如何设计研究框架,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而我学习的时候,只需要理解作者的研究内容,就能把自己的思维理解为别人
另外,关于读哪方面的书,老师经常教我们,虽然学了新闻和传播学,但要多读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培养自己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我们多读书,我的导师谭天教授给谭门的每个童鞋买了很多书。
老师说读了一些书之后,可能理解了,也可能不理解,但不重要。 重要的是,可能会改变你的思维。 那才是多读书的意思。 不要着急从书里马上得到什么。 它对你的影响是潜在的。
性格和交流因为性格的关系,平时很少在很多人面前说话,说话声音也很小,所以本科生之间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那个时候,如果有不得已而需要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活动,自己会非常紧张,活动前会不安好几天,一般会担心自己报告的内容不够,或者犯了什么错误。
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导师。 在研一第一次见面时,导师看出了我的胆怯。 从那时起我就很自信,说了很多话,教育我说错了也没关系。 在那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鼓励我,给我自信。
所以,在之后的班级报告和学院活动中,我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做第一次报告之前,我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不管结果如何,大声说清楚自己准备的内容就可以了。
渐渐地,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关于学术讨论最有成果的是参加老师每周日晚上组织的研讨会,老师几乎在每次讨论之前都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最近有什么问题需要交流吗? ”或者“最近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问题意识逐渐被培养起来,想想为什么,发现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
研究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提出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这样的研究,只有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才有价值。
另一方面,通过倾听前辈们对某些事物的见解,我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 看问题的角度单一吗? 你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吗? 一次交流思维会受到启发,引起新的思维。
以上就是我两年来学习的成长和变化,有酸甜苦辣。
我个人认为,交叉测试是一个勇敢的选择,学习交叉测试需要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如果你决定跨专业学习,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相信最后一定会取得好结果。
请参阅:幸会! 我没有把“研一”读成“大五”。 研究生不能读作傻瓜吗? 感谢。 拿出你的研究生成果写研究生论文写“十八怪”,出推荐给新闻传播研究生的2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