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贵阳高新区:诵读“四字经”,打造人才“强磁场”

2023-01-23 17:10:00编辑:柚屿

中国发展改革新闻记者|程晖

公布的256家重点企业职位986个,人才需求3918人,最高年薪55万元……这是今年5月“人才月”系列活动期间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线招商引资工作向高校毕业生抛出的橄榄枝。

贵阳高新区:诵读“四字经”,打造人才“强磁场”

与此同时,一系列创业陆续举办了就业训练营。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22”就业创业培训模式,开展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和两周的随访支持,优化大学生就业工作,改善“慢就业、慢就业”就业观念,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准的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政策“大包大揽”

在训练营中,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贵州贵漂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德以自身经验为切入点,帮助同学掌握求职技巧,活跃现场气氛。

“这是一次难得的系统化求职培训,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的就业状况,提高求职能力。

同时,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带来的岗位丰富,有针对性,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

贵州师范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张富翔说。

记者了解到,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2017年获批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以来,要把招商、集约、培养、“四字经”读透,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的“软”和“硬”两种环境,提高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

2021年以来,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落实创业推进就业专项行动,重点向精益创业方向发展,吸引高端人才到贵阳创业,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

作为西部内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先天优势、资源等“稀缺”。

“这推动我们在聚才、导才、留才的道路上开辟‘新路’,工作思路和方法从‘集资’、‘聚资源’变成了‘搭台’、‘搭台’、‘营造环境’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织人事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让辖区人才拥有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2018年以来,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几博大大道沿线规划建设了5座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优美的人才小镇,人才集聚新载体,形成新模式。

5个人才城全部建成后,人才住宅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等面积约36万平方米,涵盖高质量居住、商务、创业、教育、医疗、娱乐等功能,符合相关条件的辖区人才均凭人才认定书进入人才城住宅

不少海外留学人才也选择了“西南飞行”,落户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

这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省份的园区,而是人才的“强磁场”。

“金刚石不仅能打磨成金刚石,金刚石膜电极还能把有机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真正的环保技术。

该水处理技术可为贵州省工业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3月,德国锡根大学博士后许晶从德国回国后,担任成立贵州晟迪雅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

“贵州的各项政策都比较好,对人才也比较优惠,同时有各项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计划,他们对技术和人才的渴望深深打动了我。

”徐晶说。

作为一名在功能膜领域有深度研究的科学家,两年来,带着团队从实验室研发,到小试、中试、自主研发产品、技术产业化,看到当初的思路一步步落到“结果”,许晶感到自豪,决定选择贵州

“爽朗的贵阳7月和8月都不觉得热,健康能干的伙伴们在一起成长。 在贵州工作真舒服! 从“贵漂”到“贵定”,这里的山水和人根植了贵州创新创业的信念。

严乐耘,贵州云观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加拿大皇后大学战略分析与研究硕士。

他是一个来自贵阳本地的传统印刷家族,家里是独子,多年来在国外有所成就,但他想回乡做点什么。 希望通过自己思考、勇于创业,发挥实事求是的力量,打破传统印刷业的束缚,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严乐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很快就会得到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大力支持,并为其提供大量创新创业政策。

贵州云观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随后在罗湾智慧包装产业孵化园启动产业实验计划。

在他的“试验田”里,包装印刷行业的经营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他将整个印刷生产线重新整合为印前、印刷、后巷、手工、销售五大核心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16个核心生产节点,每个生产节点都配置了厂家,厂家之间的关系也从原来的竞争者变成了合作者,不仅吸引了众多中小印刷企业进入

疫情期间,严格主动减免一个月租金,在公司内部建立孵化资金池,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中小企业无固定资产抵押、贷款难的痛点,优化了园区企业经营环境。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累计引进留学人员开办企业150余家,吸引海外人才320余名,自主申报批准国家特聘专家3名,现已成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窗口。

目前,通过留创园渠道认定留学回国人员40多人,不同级别对应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镇住房优惠:人才住房奖励; 60%市值支持或75%市值支持的房屋销售优惠房屋租赁和房租补贴。

累计为41名留学人员开办企业项目资助资金达5000万元,为37家海外高级人才开办企业“三年”安排不用租金的办公室使用。

同时新建海创基地园区,孵化面积达4000平方米,能满足30多家企业的办公需求。

构建“在高校工作、科研成果转化为校园”的人才聚集模式,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对校园重点项目推进产学研融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强链”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