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对很多老沈阳人来说是一个美好的黄金时代,当时沈阳仍然是整个东三省的“老大哥”,很多沈阳人在体制内、国有企业工作,过着无忧生活。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1983年沈阳的市容市貌和普通人生活的百态。 照片里充满了回忆,但再也回不去了。
1983年辽宁大学校园。
左边的砖房是辽大的宿舍,我已经不记得是第几个宿舍了,但我记得这个宿舍后面有一个食堂。
古老的辽宁大学校园古朴安静,校园里几乎就有这座红砖建筑。 特别是照片中的这间红砖宿舍,承载着许多老辽宁大学学子的青春记忆。
这座三层楼高的红砖楼宿舍建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已有30多年的楼龄,老旧的宿舍外观很有年代感,楼内各项设施也很破旧。
尽管如此,当时的宿舍还是很紧张。 20世纪80年代初,这样的宿舍好像住着6~8人。 住宿条件不能和现在的大学相比。
但是,当年的大学生个个吃苦耐劳,环境再差也影响不了他们求知的心志,所有从辽宁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曾经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1983年沈阳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是沈阳的地标,几乎所有的老沈阳人都去过这里。
中山广场最大的特色是位于广场中央的这座雕塑,下面的浮雕栩栩如生,上面的雕像和蔼可亲,这座雕像伴随着老沈阳人的无数岁月,成为沈阳历史的见证,也是这个工业重镇的城市名片。
照片是夏天拍摄的,雕像底座周围摆满了花。 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广场是圣地,很多老沈阳人没事的时候会来这里纪念。
1983年沈阳电报大楼。
上世纪80年代的电报大楼是沈阳的地标性建筑,位于沈阳的市中心。
对于电报大楼的形状,很多朋友都很熟悉吧? 是的。 当时辽宁省大部分的邮电大楼都是这种形式。
当时的电报大楼很气派,沈阳人来这里的时候总是仔细看它。
电报大楼前院子里的草坪也很干净,当年假日,很多老沈阳人喜欢带着孩子来这里玩。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电报大楼后面有电车公司的小西车库,那年那里好像有修理厂。
1983年沈阳的街景。
照片上的人大部分都穿着绿色、灰色和蓝色的衣服。 这是那个时代的“老三色”衣服。
图中是一个相对繁忙的路口,这条路还没有实现人车分流。 汽车和非汽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 照片右边穿着白色衣服和蓝色裤子的人是警察,他在指挥交通。
20世纪80年代,沈阳许多路口还没有安装红绿灯。 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几乎都是警察站着执勤。 这些警察主要负责交通管理工作。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热,警察们都在十字路口执勤。 当时的警察很辛苦。
1983年沈阳的街景。
图为一条宽阔的公路,公路对面来了7路无轨电车。 如果我没错的话,这辆7路车是从沈阳南站开往大东门的。
这是沈阳市内的主干道,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道路两旁有低矮的瓦房。 这些房子有几十年的历史,已经很旧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这些路边房子也占了上风,许多路边商店开始通过私人承包做生意,这些个体工商户为沈阳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83年沈阳北站。
这是你记忆中的沈阳北站吗? 图中的沈阳北站非常破旧。 这是一座三层楼的车站,建于1913年,见证了沈阳近百年的衰老。
车站入口上方写着“沈阳北站”四个大字。 后面凸起的建筑物下面是沈阳北站的候车室。
当时的沈阳北站是东北三省的铁路枢纽,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
因为是有70年历史的老车站,照片中沈阳北站的广场并不宽敞,广场上只停了几辆车。 其中红色巴士是巴士的照片,附近的212吉普车当时可以说是豪车。 只有县处级以上领导才有资格乘坐这辆吉普车。
1988年沈阳北站搬迁重建,图中沈阳北站是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沈阳的街景。
图旁坐着两名中年男子的这辆人力三轮车名为“骑驴”,是东北地区特色的交通工具。
这种“反骑马”与普通三轮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面有两个轮子,后面有一个轮子。 “反骑马”比普通的三轮车更难骑。 因为很难控制方向。
但是,这辆车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拉很重的行李。 拉行李时可以骑自行车边往后推边骑,骑自行车时可以把行李寄存起来,避免行李丢失。
1983年沈阳中城。
沈阳中街是一条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是中国第一个商业步行街,是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
图中沈阳的中通正在进行管道改造,路基已经挖好,很多土堆在路中间,市民行走时只剩下一片路。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繁荣,沈阳的中街越来越受欢迎。 这里不仅有各种五金商店,还有一些大商场和电影院,中街是沈阳人日常购物的最理想的地方。
你去过沈阳的中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