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11月6日电(郭军罗慧黄晴) 11月5日,城市与区域发展高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庆祝该校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成立40周年。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湾多层次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研究”、“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及其理论阐释”、“向心城市活力与宜居”三个议题展开探讨。
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覃成林主张,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
主要表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深圳、广州、香港是空间经济网络枢纽,同时空间经济网络在珠江东岸的发育水平高于西岸。
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多增长极共存,形成深圳、广州、香港三大增长极和东莞、佛山两大潜在增长极。
其三,粤港澳大湾区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不对称共生关系,多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多增长极的促进作用。
覃成林表示,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理念,从调整优化粤港澳湾区空间结构、优化增长极布局、加强空间经济网络建设、促进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互利共生等方面看,粤港澳码头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李国平对中国区域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行理论阐释,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诠释和指导中国区域经济实现质量转型、效率转型、动力转型
李国平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是不断完善区域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包括高质量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体系。
二是发挥包括“中央-地方”纵向治理和“地方-地方”横向治理在内的有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三是深度挖掘包括区域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市场在内的有效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四是完善区域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包括监测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配套政策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指出,广东经济在集聚发展中趋于相对平衡,目前已经形成了更大的“广深”双核一体化发展格局和中国最大的一体化都市圈。
他还提出,在都市圈建设引领共同富裕的趋势下,未来需要更加强调“广深互补”结构的关系。
广州应更加强调建设高度开放的流量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产业链高度一体化、产销协同、产销互促的枢纽型商贸中心; 深圳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行示范区的建设。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40多年来,培养了近600名优秀人才,现已成为华南地区区域经济学研究与教学重镇,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粤港澳大湾等地培养和输送区域经济学人才的重要来源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