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浙大四院跻身三甲医院,打造浙江中西部医疗高地。

2025-04-13 10:58:47编辑:万幸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王芳金南星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正式宣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正式通过浙江省第四周期综合等级医院考核,被确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浙大四院跻身三甲医院,打造浙江中西部医疗高地。

从浙中老百姓家门口的省级医院,到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国考”中最年轻的“甲级医院”,再到“三甲综合医院”……浙大四院奋斗,成为浙中西医疗高地。

培育增长,服务国家战略

2009年,为了切实缓解人民“看病难、看病贵”,浙大四院在新医改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浙江大学携手义乌市,迈出了国内首家双一流大学异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创新步伐。

2014年10月31日,按照这一三高标准建设的省级医院在义乌建成。

七年的耕作方式,从成立之初,就把运营理念中的“标准化”牢牢固定在“三甲标准”上,严格按照规划发展。

7年来,浙大四院汇聚世界优秀人才,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杰青、国家万人、求是特聘医生、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高级人才共10人,硕博研究生导师113人,高级职称200多人,医生队伍83%具有硕博学历。

浙江大学派出200多名附属医院名医专家“科对科援建”,优质省级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浙中地区,老百姓获得看病的体验大幅提升。

仅2021年,浙大四院就成功引进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省卫生领军人才1人,百人计划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14人,新引进博士后6人。

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实现了从知名度、知名度到美誉度的飞跃。

2021年浙大四院门诊量185万人次,出院6.27万人次,手术量2.45万人次,平均住院日5.69天。

同时,医院着力打造一流品牌学科,建立肺部肿瘤中心、生殖医学中心、主动脉夹层中心、骨科中心、外科中心、脑科中心、创伤急救中心等特色品牌专科。

生殖医学中心徐键教授术中

近年来,医院科研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获得省部级重点项目6项,经未来病理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批准,发表国际影响力高水平论文83篇,临床试验合同经费突破千万元。

赋能数字力量,打造全国人文医疗新范式

2021年,浙大四院推出省内首家“移动数字医院”,开辟零距离移动医疗里程碑,服务义乌各镇街和金华各县市,服务群众达15000多人,千人早期发现肺结节,浙中地区民众

移动数字医院在基层服务

进入门诊大厅,机器人分诊引导,智能化自助机除具有预约挂号、交费等常规功能外,还可实现检查自助理赔; 国内首个自助“语音交互”功能,实现全程无接触自助就诊; 全省首个自动采血机器人投入使用,1分钟内扎针采血; 浙江首条常态化的5G医疗无人机运输通道投入使用,5分钟即可完成运输任务,大大提高了末端检测标本的运输效率。

2021年7月,医院获批成为浙江省首家“国家医疗信息互联五乙医院”,成为浙江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医院。

数智医院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医疗效率,而且体现了浙大四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三院一体,开辟国际医学中心新高地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院长黄荷凤院士出席国际医学院开工仪式

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和义乌市人民政府继续谱写建设新篇章,在教育部支持下,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在义乌揭牌开工建设。

生殖医学专家黄荷凤院士担任首任院长,他说:“希望国际医学院将来成为像‘世界小商品之都’一样闪耀的义乌金名片。

“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将随着未来学科的发展,重点建设生殖医学、再生与衰老医学、肿瘤医学、全球健康、中医药学五大学科和医药融合等x研究学科,形成5 X学科方向。

5年的在校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500人,教师队伍为200人,博士后人数将达到300人。

作为浙江省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国际健康研究院为“三院一体”建设了一流的科研平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三院一体”共同发展,围绕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医学中心目标,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三”医院是国内分级医院考核的最高水平,不仅硬件装备精良,而且严格执行严格科学管理、优质高效医疗技术服务、国家患者安全目标各项措施,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于一体

呼吸医学中心的王凯教授在检查房间

浙大四院将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探索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人才队伍、创新临床教学、攀登科研高峰; 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积极承担疑难、危重症患者诊疗工作,始终为健康的浙江、健康的中国而奋斗。

本论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一律禁止转载、复制、摘录、改写、网络传播等著作权使用行为。 否则,本报将按照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