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燕鸥,自然教育与我

2023-01-02 02:07:49编辑:头头号子

【一篇名为《35位美国大学教授一致认为:拥有这三大能力才配出国留学》的微信推文引发的关于教育的分享】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燕鸥,自然教育与我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点: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授们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

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

然而,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不习惯这样的理念和做法。在他们看来,学习就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而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这怎么能行?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在开学几周后来向我抱怨。

她说:“林老师,我没有从您的课里面学到任何的东西,您的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当我问其缘由的时候,她说:“您从不告诉我们任何答案,却一直让我们这些学生利用大好的课堂时间去讨论。您也看到了,学生们对您指定的阅读文章理解很不一样,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道理的地方,讨论来讨论去,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您觉得这种讨论有意义吗?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我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让我来读书,是让我从顶尖教授那里学习知识的,不是听一帮同学谈他们的个人看法的。

“学习就是获得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在大学教书时这点真的很让我头疼。

我一直努力告诉学生,生活中工作中,更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被正确答案和标准答案训练,走过中考高考的孩子,真的很难接受。

但是,从厦门自然体验培训营走出来的大学生们,就像大家看到的笑鸥小小鸥和培训营的伙伴们,却可以渐渐地接受“生活工作中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他们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去过试图遵循“标准答案”的生活。

也因此,让我看到了自然教育不同的价值。培训营十年了,十年来,看过好多的大学生(在学校时,有时一学期会给二三百号学生上过课)。也看到走过培训营,在自然体验中学会聆听自己内心声音的人有过不同的寻找。不断追问自己的“天命”,去寻找活出意义的路子。

这些走过自然体验培训营的大学生是如此不同,让我非常好奇:自然教育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让同样在大学中成长的他们,与我专业课带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

但是,从厦门自然体验培训营走出来的大学生们,就像大家看到的笑鸥小小鸥和培训营的伙伴们,却可以渐渐地接受“生活工作中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他们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去过试图遵循“标准答案”的生活。

也因此,让我看到了自然教育不同的价值。培训营十年了,十年来,看过好多的大学生(在学校时,有时一学期会给二三百号学生上过课)。也看到走过培训营,在自然体验中学会聆听自己内心声音的人有过不同的寻找。不断追问自己的“天命”,去寻找活出意义的路子。

这些走过自然体验培训营的大学生是如此不同,让我非常好奇:自然教育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让同样在大学中成长的他们,与我专业课带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

我上专业课的学生,其实蛮讨厌我的。因为我是一个喜欢推广的人,喜欢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分享介绍给更多人,也有热情地希望更多人可以享受到美好事物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

所以在给专业课学生安利自然体验培训营的时候,其实我是从看到自然体验中成长的孩子们的经验,希望把这个路径分享给他们。后来他们大四时跟他们聊天,他们说讨厌的我的原因是感觉培训营的娃像“别家的孩子”

因为这些别家的(培训营)孩子,还在大二时,就可以协调组织千人的大活动,基本不用我操心。而专业课的学生,做实验时还要我手把手地教,多说几句有时还不开心。

作为培训营的指导老师,其实我对环保的知识,对植物、鸟类、昆虫等的知识积累非常少,不如一些在环保社团呆了一年的学生。但培训营的孩子会自己去学习,因为兴趣、因为责任感,他们积极努力地学习,并把学习到的东西传递给学弟学妹们,带领他们把社团做下去。

专业课的学生,我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他们最关注的还是到期末时老师会不会划重点,考试是否容易过。

也就是,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得到“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容易复习,突击背后考试过关。

巨大的差异,让我被自然教育深深迷住,所以选择放弃大学的工作,可以自由地从事自然教育工作。

当然,从小接受体制教育,也在体制内教育中呆了十六年,并不想过多地批判体制教育。只是以十年带培训营的经验,希望能提供可以作为体制教育的补充的自然教育。引导孩子们在自然中获得能量,这能量可以指引孩子去寻找自己的成功:

发现自己的使命

不断成长,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撒播惠及众生的种子

前两天和流曦、垂铃去永春开会,一位台湾专家分享了台中一位原来只有28位学生的山区老师的故事。这个故事已经出了本书,好像还有视频,《老师,你会不会回来》

王政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南投县第六期国中主任班结业、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

毕业后,被分配在全台湾最穷的平地乡之一,在全南投税收最少的学区,在被荒烟蔓草包围的校园里,在九二一世纪地震无情摧毁全倒的建筑中,王政忠老师如何克服弱势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花费15年的时间打造孩子们的快乐天堂。

这个原来只有28名学生的学校,学生家长会把学生叫回家,不要再上学了;学生,是会打老师的。王政忠老师通过15年的努力,做起了这个学校的交响乐团,做到全台有名,现在学生已经达到一百多位,甚至有台中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山区去上学。

台湾专家分享这个故事时,有一句话,让我深有同感:教知能(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会被AI替代,做成就学生的老师不会被替代。成就人的教育,是要用心在做的。

图源网络

正好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苹果、谷歌、微软,都在积极探索科技融合教育。对于不少科技迷来说,单看外观造型、硬件配置等,苹果这次发布的新 iPad 没啥新意。最大的卖点在于——便宜。最低人民币 2399 元,刷新 iPad 家族的价格新低。但苹果说,如果你把这款 iPad 用在学习上,惊喜真的不少。比如说,他们重点介绍的 3 款跟 AR(增强现实技术)结合起来的学习应用——没法跑去世界各地逛博物馆?「Boulevard AR(林荫大道)」应用,让你也可以全方位欣赏世界名画。他们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合作,开发「Free Rivers(自由河流)」,直观生动地呈现河流走向等地理知识,连河上修建大坝所产生的综合环境影响等,都能立体展现。他们甚至成为了解救青蛙的担当——「Froggipedia (青蛙百科)」应用。iPad 的「好基友」触控笔能够识别力度大小的变化,所以当你用这款应用的时候,你可以把触控笔作为「解剖刀」,用轻重不同的力道「剖开」青蛙的身体,在 iPad 上完成一次实验室里的青蛙解剖实验。这场发布会上,苹果展示出颠覆传统教育方式的野心——未来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很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我们相信,科技能够为学生和老师们创造真正独特而又个性化的教育体验。」CEO 蒂姆库克说。他们还推出了「创造力」课程,从音乐、视频、摄影、绘画这 4 个方向,让学生们练习如何表达创意。

看了这些,对“教知能(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会被AI替代”,更有感触。

当然,也不是只有培训营的孩子才能有积极充实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期间,也看到有目标的,懂得计划安排自己生活的学生,积极学习,生活很充实,也都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还是自己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觉得在“为父母老师”读书。

做大学老师期间,最怕的就是在“为老师”读书的学生,坦白说,在大学阶段,学生读得好不好,跟老师有多大关系呢?在大学里,能不能抓住机会让自己成长,真的是学生自己的事。

在我辞职前的两年,被学生投诉说上课会讲许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东西。书记院长同时找我谈话。跟我们家先生说时,我先生说事情大条了,能劳动两位领导同时找谈话。

辞职前一年,又碰上教当时投诉我的那个班。跟他们聊得多了,有位同学真相了投诉的事实:其实其他老师上课也讲其他的内容,石老师你对我们要求太高太严了,而且总威吓说会让我们过不了,所以就投诉你了。

说明一下:投诉的发生时间,是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一定要找学生代表来开会说说对课程的意见建议的。

得知真相,我真心无语因为也有学生说,我很天真,像我这样的老师不多,因为我一直在关注他们成长,真心希望他们学到东西,而他们对大学的期待,只是考试过关,拿到学分,拿到毕业证,好找工作。

看到这两篇文章,心生好多感慨。

各位身为父母的你,咱们现在辛辛苦苦很努力地择校,辅导、监督、协助孩子学习,希望他能考上个好大学。但上了大学之后呢?

我们是希望孩子出国留学呢?还是让孩子在大学里继续走完“后高中的学习”(或许名校重点院校会好些,但我只能说或许,许多大学老师的孩子都是出国留学并且毕业后留国外的了)

要出国留学,之前分享的那篇文章,35位美国大学教授的建议:确保在美学习成功的三大必要能。我曾经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回答了两个问题。这些教授执教于美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们的回答可以比较全面地代表美国教授的普遍看法。

第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

第二个问题:你会建议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从而让他们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归纳这些教授们的答案,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

第一,良好的写作能力;

第二,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特别是跟教授和同学。

这些,我们为孩子们考虑过,准备过吗?

要在“后高中时代的大学”中学习,我们的孩子准备好“目标”、“自律”和“思维习惯”了吗?

如果没有,失去了“目标”(高中生是考上大学,大学生呢?)和家长老师监督的孩子,在大学里会怎样成长呢?

////////////////////////////////////////////////////////////

燕鸥 | 作者

原创文章,本篇已授权(流曦yang),如需转载请私聊联络。未标注图源的图片有版权勿用。

欢迎转发分享,推荐给身边朋友哦。一起留言讨论吧。

感恩你的关注,让我能够做到更好。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