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有一万多人关注这个问题,我怀疑自己在看小说。
原话不好,我不放原图。 大体上,23岁的西班牙留学生在花了一个月一万的生活费后,向父亲要钱。 父亲说“自己的工资是每月1.3万”,希望孩子也理解父亲。
没想到,孩子不仅“看脸色”,还在社交场合骂父亲。
我看了事件的记录过程。
不得不说,隔着画面可以感受到这位父亲的“疲劳”。
很多有留学经历的网友说,在西班牙,一万美元的生活费绝对充裕。
毕竟,消费水平最高的四大城市是新加坡、大阪、香港和纽约。
就留学费用而言,西班牙的物价指数从世界范围来看,排名不大。
所以,“一万”作为生活费是否足够,大家心里都有数。
但是你觉得这件事怎么样? 我个人认为,问题的重点不是“留学后生活费一个月是多少”,而是。
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 现在的状况,可以如何处理?
这个23岁的“孩子”,正如我们明显感受到的,她认为父亲是“为她而生”的。
是“供”,不是“养”。
1、“这才是适合我的”我在大学里遇到过。 本来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关系还很好。 起初,她给我一种“上进”“积极”“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感觉。 在大家还不习惯的军训期间,她拿着GRE开始背单词。 因为她想出国。
后来我们参加了国内的数学建模竞赛,她在国外的我们在国内获得了一等奖,她在国外获得了一等奖。
那个时期,她在我眼里真的很闪耀。
在那之前,我打算考研,所以经常和她一起自习。
有一次,她的父母来学校接她。 是的,她是本地人,父母在武汉大学做行政工作。
我看到了她对父母的态度。 讨厌。
别自己收拾,旁边抱着单词本,然后看着她妈妈在卧室收拾一周没洗的衣服。
她妈妈说得太多,她就会烦躁,说:“我会记住单词的,快点。”
我们不是同一个班级,卧室也隔着好几间,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况,我吓了一跳。
之后,她也不想听卧室里的人说话,我知道她“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 想出国也是因为想离开父母。 在大学里做后勤工作很不好意思,讨厌自己的生活费,说“买护肤品就没有了”。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拿到奖学金的那一年,收到8000日元,她就去百货商店买了扑克手表。
现在想想,因为有同学在,她的表现可能很“有礼貌”,但至少没有出口“肮脏”。
但她父母“谦虚”的样子,真是“眨眼”,让人痛苦。
你是觉得自己对孩子很好,才忍辱负重的。
但是,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你没把自己当回事”,为什么他会把你当一回事呢? 有一本书。 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读过,但我记住了书名。 是《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2、很多父母觉得,和孩子之间也必须有“界限”。
我是为了孩子; 我的东西总是给孩子; 孩子是我最大的期待……
出发点当然可以,但容易引起问题:
你和孩子之间,明明是两个个体,却没有了该有的“界限”。
什么是“极限”,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比“展示一次”体验更深。
心理学有简单的测试。 可以看出被称为“房树人”的人的内在性格。 很多人都听说了吧。
同样,家庭关系也有类似的方法,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潜在的”“真正的”想法。 叫做“家庭排列”。
在心理学沙龙体验过。
主持人让咨询者从在场的人中选择“家庭扮演者”,像拍全家福一样,给那个“扮演者”安排位置和动作,最后冻结画面。
这位咨询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家里的气氛很压力,不想回家。
“他给出的排列如下。
孩子坐在中间他离开妻子站在孩子的两边,动作“用手抱着孩子的肩膀”他妻子身后是母亲,动作仍然是“用手拥抱”,而他自己身后,是他父亲,两个人只是
他妻子的父母不在他们身边,所以不在这个画面上。
想想这个视频。 你能感觉到问题吗? 如果不是,看看顾问调整的状态:
孩子站在中间他和妻子站在身后,动作是“夫妻各伸出一只手,从后向前,按在孩子的背上”(类似武侠小说《运势》中的姿势),中间的手,两个人握在一起。
他的父母站在两夫妇身后,动作和他们一样。
这两个画面其实有三个变更。 第一,因为孩子坐着,所以是站着的。 第二,父母的动作从“拥抱”变成了“运功”。 前者表示“保护、保佑”,后者表示“支持、支持”。
第三,他自己的父母必须站在一起,他必须和自己的妻子站在一起。 因为他的父母、他和他的妻子,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家庭单元”。
我记得在现场的时候,我的心情很震撼。
两组影像似乎一下子揭示了矛盾的本质。
其中也有争论说,结婚前,要排好男朋友和家人的队,看看他心中真正的“家庭关系”是否和自己一样。
这就是“极限”。
在开头的故事中,我觉得这位父亲和室友的父母是以“拥抱”的形式对待孩子的。
当然,关于家庭排列的解读是一个系统,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谁在我家》。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海林格火腿系统序列》。
但是,毕竟是海外的作者,也是研究院,真的很难读。
因为看不见也可以,所以知道“边界”这个概念,意识到这一点,其实已经足够了。
正如我们古人所忠告的,亲人必须出生,陌生人必须成熟,熟人必须亲吻。
有同工之意。
3、最后这件事曝光后,有消息称“当事人已经承认错误”、“和父亲和好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