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国精英教育

2024-02-11 18:03:07编辑:淡墨

北京中关村周边收集了各种有实力的小学的照片|东方IC

中国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国精英教育

平方米是多少?

大小相当于一张大床,勉强能容纳躺着的4名大人。

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像厕所。

别墅里,4平方米也被用来安装大浴缸。

但在某些情况下,4平方米可以载一套完整的房子,供一家三口,甚至一家四口居住。

北京胡同

这样的房子隐藏在北京东城区东四环附近的小巷里。

扎堆的电线从人们头上通过,没有损坏的门窗、外墙和电梯,但总额达到100万美元以上。

父母们劈头盖脸去买,只是为了史家的小学学位。

直通清北的史家小学

比这更悲惨的是,在北京不是有钱就能进的学校。

政商名流的后代直属小学,如果没有内部关系,就算砸锅卖铁买附近学区房,最后也可能被调出来。

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还有北京四中,最有名的官二代学霸集中营,目前还开设了国际班和留学预备班。

高知分子家庭出身的高晓松也曾在北京四中就读,硕士在他们家几乎等于文盲。

北京有两种中学,北京四中和其他中学

老钱(传统权贵)家庭的孩子们,不考虑学位室,从一出生就坐上“顶级教育资源”的直升机,毕业后,条条道路通向罗马。

新钱(新晋富豪)家庭倾家荡产,将孩子直接送到最好的私立学校,接受西方精英教育,目标是清北或藤校。

杭州某学校外,大批家长在等待考试结束图|东方IC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中上流阶层出身的孩子,获得了顶级的教育资源,人生的“轨道”就是进入顶级大学,成为新一代的社会领袖。

普通的工薪家庭,只要让孩子就近上普通的公立学校,或者让孩子上砸钱烂的私立学校,下一代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就听天由命了。

现实是如此残酷:

你的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前,已经排名了。

赢了起跑线劈头也要上私立学校为什么父母劈头也要送孩子去私立学校?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现象。

去年,全国中小学课外辅导收入8000亿美元,赶上了大省财政收入,仅北上广深就占了半壁江山。

父母带孩子去辅导班有多疯狂?

四年级必须具备的数学奥林匹克成绩,孩子们必须在幼儿园大班时报上学习并思考的数学奥林匹克开始训练。 一票难求,需要全家一起抢名额。

父母熬夜报名了幼儿园

数学班里,孩子们坐了两个小时,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需要坐在后面的父母挥毫,回家后再给孩子讲一遍。

因为在课上表现良好的孩子,不是天才,而是上了两次课。

家长群里,每天都有人刷“攻略”,成功进入知名小学的妈妈还在反思:

幼儿园的时候再增加两个英语班就好了。 巩固好英语后,小学就可以专攻奥数了。

很多海外留学机构专门设置留学培训班的照片|东方IC

我们知道奥数在生活中没用,为什么要榨孩子学习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这是进入私立学校的敲门砖。

进入私立学校包括检查简历和面试两个阶段。

简历要看家长的背景,也要看孩子的各种证件

面试中有英语、数学、看图说话的各种能力,其中重要的是数学能力。 因为数学被认为最能代表智商。

得到这个敲门砖是父母们拼命向孩子申请各种班级的理由。

没想到在小镇长大的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都很辛苦。

但大城市集中了优质资源,上好幼儿园才能上好小学,上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更好的高中、好大学。

学渣反击的事,现在几乎不存在。 因为学习的潜力在小学得到了充分挖掘。

很多人小时候无精打采地玩耍,到了初中就努力考好大学,对不起,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一线城市吧。

大多数中产家庭的父母不想让孩子进“菜场小学、菜场中学”。 和农民工的孩子上同一所学校。

在上海,最厉害的高中被划分为“四大名校”、“八大金刚”。

在排名靠前的上海中学,一本的升学率是100%。

大多数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苦着度过的,上了好高中,基本上是躺着上好大学。

上海中学

那么,能考上“四大”、“八大”的中学是什么呢?

有人统计,根据这些学校的入学人数,前十名中有九所已经是私立学校。

也就是说,上海的好中学,已经是私立的天下了。

上海约有110所国际学校,4万1千名学生在“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上学。

平均每年学费约12万元,大多是同时提供中外课程的国际双语学校。

2018年北京市小学生排球比赛

北京海淀区的小学生大多还没上学就提前学习了。

竞争在三年级白热化,幼苗在四、五年级被采摘,这些优秀的孩子在十岁或十一岁就预订了未来的名门入场券。

他们大多参加竞赛。 竞赛课外辅导的费用为每月4-6万元。

用父母的话来说,“好学校的好成绩是拿钱垫付的。

普通家庭每月花上万元是很困难的。 从高一开始学习,学到高三,单科要准备100万以上的现金。

一位北京网友在微博上说,他是最普通的家庭孩子,但从初一到高三,花的助学金也要几十万美元。

其间,北大附中改民业,年学费6万美元,但很少有人指责学费太高。

这可能是今后的趋势,北京好的中学将逐渐私立化。

北大附中

一些地方可以花100%的时间刷问题,但京沪的孩子还需着力发展,高考满分为660分,很多软实力在成绩之外。

是和村里二狗、翠花比较成绩,还是和全国精英的子孙比较综合能力,难度系数不同。

这种教育的未来是什么? 也许可以参考美国的教育。

美国的教育有明显的阶层划分,也与他们社区的房价有关,各阶层的教育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

普通工人阶级的学校,遵守规则流程,强调死记硬背,强调教科书的权威性。

中流和精英家庭的教育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

一位中学国际部的学生正在画上海的古建筑图|东方IC

“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了。

“寒门”因为上的是普通的中小学,还在减负,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但是私立的孩子们已经和国际接轨了。

父母没钱还想让孩子上名牌学校,今后在一线城市很难。

而真正的精英家庭的孩子们,正在走向“藤学校”。

精英家庭“爬藤”之路的金钱和资源铺天盖地的中国大陆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国际学生的第一来源地,背后是一个能够支付百万元级大学教育费用的家庭。

每年4月,数百万高考考生开始冲刺时,数万封信的开头写着“Congratulations! ”上面写着。 通知书从地球的另一边飞来。

哈佛大学(常春藤联盟)

精英家庭的孩子从小就上私立国际学校,大多准备留学。

马化腾和马云(杰克默)通过购买数百万债券,将孩子送到了香港的汉基学校。

沙溢、李湘、黄磊、陆毅、王菲等明星孩子读的也是私立国际学校,短短一年的学费在15-30万美元之间。

这些不满10岁的孩子们,英语流利,会打高尔夫、马球、网球……

每年去美国参加夏令营,一次要花数万元。

即使是高负担的普通国际学校,最保守的年学费也在10万元左右,从高一开始进行留学计划计算,国际学校的学生从海外本科毕业需要超过200万元。

普通家庭觉得是天价,这点教育费对精英家庭来说不算什么。

想想看。 现在一线城市的孩子,全国高考精英的子孙有多少?

以hard模式进入著名大学的父母会放任自己的孩子吗?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主人公佩里进入了艰苦的私立学校,父亲早就为他做好了光明的前景:

“来这里上学的话,就可以进名门大学的医学部了。 然后,你就可以成为医生了。 那个时候,你的生活会变得相当好。 你到时候想做什么我都不会阻止你。 在那之前,请走我精心设计的路。”

其实,那时在这些私立高中取得一席之地,无论成绩是A还是C,最后几乎都能进入顶尖大学。

但目前,一流大学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正在调整原有的录取标准。

为了选拔领导技术革命的人才,将学习成绩作为更重要的入学指标。

进入高等学府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特别是剑指“藤学校”的中国学生,有钱是基础,其次要学习。

宾夕法尼亚大学(常春藤联盟)图|东方IC

SAT考试满分为1600分,考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顶尖大学的学生,平均分超过1500。

只有前1%的考生能达到的标准,是向美国常春藤联盟甚至前20名的大学和顶级文理学院申请的“标准装备”。

另外,国际学生必须通过托福110以上,这是只有4%的高中考生才能取得的成绩。

只有越过这条线,才有资格参加“爬藤”游戏。

标准的藤学校申请成绩单包括接近满分的SAT学科考试(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选择2个)、优秀的高中成绩单、以及“AP成绩”,也就是说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大学预科课程。

如果能精通第二外语,把完美的背景形象包装成自己的话,就更理想了。

如果不能“花钱买学位”,就“花钱买辅导”。

精英家庭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使孩子的成绩达到“藤学校”的合格标准。

以前大家都认为:

只会学习的人是鄙视链的最底层,而真正酷的人,会在意谁得了多少分?

但是,没有几个人会发现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学习。

再一次轮层分级悄然完成,并进一步固化。

新轮廓层等级悄然形成教育平等的时代早已过去,新一代孩子交朋友的恐怕只有同阶层的人。 因为父母通过选择学校“净化”了他的交友环境。

无数中国家长的努力,反而促进了这种固化的形成,大陆城市与香港无限接近。

香港某私立国际小学

子孙能在香港就读国际学校,非富即贵。

例如:

李嘉诚的长孙和刘銮雄的孙女在汉基国际学校。

董建华的三个孙女和李泽楷的儿子在弘立书院;

赵薇的女儿在耀中国际学校;

张学友的女儿在哈罗国际学校

杨千娇的儿子在英基白普理小学;

伏明霞、张柏芝、蔡少芬的孩子们在基督教国际学校

……

李兆基还直接向哈罗香港国际学校捐赠了大量资金,为李家2010年出生的三胞胎孙子保留了学位。

要进入像香港这样有名的国际学校,也要买天价债券。 此外,不保证100%入学,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录取机会。

香港弘立书院

目前,香港最贵的国际学校债券是弘立书院,元代金券面值600万港元,只转让不能退款,在大陆市场一度被炒至1000万港元。

这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香港人很少超越阶层。 因为没有能力也没有希望。

但在内陆大城市,新中产仍然在试图避免自己掉队的同时,挤进新的阶层。

前几天,一个朋友去参观国际学校的新生面试后,回来她说:

“其他孩子光简历就这么厚”(她用拇指和食指打出了大约十几张纸的厚度) )。

原本就抱着“快乐成长到小学”态度的她,马上向女儿报告说:“到了明年也要去写简历。”

哈罗香港国际学校

根据在国际学校上学的态度,得到的体验也不同。

一名因家庭关系殴打警察进入知名国际学校的网友发帖抱怨:

夫妻俩可以齐心协力负担儿子的学费,但一到家长会和学校的活动,看到门口排队的豪车,孩子的心里就自卑了,想着以后该不该租车去。

记录了一位自称“上班族父母”的网友从去年3月开始,为了高中一年级的儿子申请美国本科的过程。

他罗列的支出项目包括:

SAT培训费48000,高中学费45000 x 5;

两次美国旅行和夏令营13000

出国考试的SAT费用30000等,共计473000多元。

“今后会再负担美国本科4年的时间……差不多150万……卖掉房子吧。

这种“砸锅卖铁”的尴尬,隐藏在灿烂的表面之下。

从帖子的情况来看,这样做的家庭不少。

据身边的朋友介绍,连三线城市的私立学校也越来越抢手了。

进房子需要5万美元,而且一年的生活费是1万美元,这对普通的上班族家庭来说太难了。

读了私立学校就能成为精英吗? 不,不是。

那为什么大家都去读? 因为不安。

精英家庭的孩子都在贵族私立学校上学,从不考虑经济状况和未来。 因为他们只要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就条条道路通向罗马。

其中下层的家庭,煞费苦心,却走错了门,最后可能无处可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后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国后也不习惯,工资比应届毕业生还差的原因。

斯坦福大学(硅谷的摇篮)。

有些孩子连私立国际学校都读了一半,但家里没有负担,只好放弃。

大部分中产家庭焦虑产生的后果,还是要自己消化。

最终只有一小撮人,有最好的资源,读最好的学校,主导上层社会和精英阶层。

在中国家长的努力下,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你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让孩子出国留学吗? 欢迎来到评论区~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