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19年获得19个诺贝尔奖,但走向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阴暗面”。

2023-01-02 16:58:49编辑:鬼刀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日本化学家吉野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约翰B古迪纳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化学教授M斯坦利威廷汉因开发锂电子电池而共同获奖。

19年获得19个诺贝尔奖,但走向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阴暗面”。

截止到2000年,日本已经获得了19个诺奖,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人获奖。

日本的崛起,与其科研投入、经济发展、教育改革密切相关。

关于日本的教育,其亮点已经说了很多。

这次,我想借助两位日本诺奖获奖者的经验,谈谈日本教育道路上的“阴暗面”……

日本的诺奖获奖者是

走的不是普通的路。

回顾日本的诺奖获奖者,2002年的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可以说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

“最奇怪”、“最低学历”、“奇迹反击”——他的奖杯与这些关键词密切相关。

17年前,田中耕一是本科学历的基础研究员,42岁,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田中小时候父母双亡,当手艺人的叔叔成了养父。

受叔叔的影响,田中耕一从小就喜欢组装收音机、飞机模型等东西。

他的小学班主任是化学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做实验。

感谢田中耕一获奖后回忆起童年,鼓励我不拘课本,多做尝试和发挥自由想象力的老师。

就这样长大的田中,长大后没有取得什么优异的成绩。 ——在其他大学学习的电气工程,也曾进入本科留过一级。 大学毕业后,被索尼拒绝,被介绍到岛津制作所,从事机器的开发。

为什么会获得诺奖呢,是因为在他的工作中,由于操作失误,不小心把甘油放入了钴试剂中。

没想到这个无心的动作,解决了很多科学界的悬案,生物大分子的完全分离。

到了今年,在NHK回顾平成的纪录片中,田中耕一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心声。

“获得诺奖是我人生漫长痛苦的开始……在我看来,诺奖是专家们经过多年钻研才能获得的奖项。

我不认为我做了适合诺奖的事。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也是被奖杯改变命运的“小人物”。

中村修二出生于普通的渔夫之家,从小就被打上“傻孩子”的印章,考试成绩一般,大学也只考上了日本的三流高中。

毕业后,中村修二成为了公司的研究员。 因为业务能力不强,所以总是被同事嘲笑。

在这种情况下,中村修二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愤怒,默默地投入了开发高亮度蓝色LED这一艰难的研究。

如果说和田中耕一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两人都是非科学班出身,但从小动手能力就非常强,敢于舍弃书本上的专业知识。

中村修一就读的德岛大学连物理学科都没有。 他以自己的热情和好奇心自学物理,打开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门。

这些“非正统”的学术经历让中村修一的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获奖第二年,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批评了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日本教育制度。

“东亚的教育制度是浪费生命。

中村修二沉痛的东亚教育

到底怎么浪费孩子的生命呢?

中村修二对日本及东亚教育整体的批评是有历史背景的。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学校和老师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学习和考试压力。

日本的诺奖井喷,是完善科研体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营造推荐科研风气的结果。

而在这一历史环境下的日本教育体制,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大量掌握基本技能的优秀科技工人,另一方面也成为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孩子的无形枷锁,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唯分数论”、“学历至上主义”的风气走向极端,老师可以随意体罚成绩不佳的学生,校园暴力盛行。

学生厌学频发,逐渐与老师形成对抗势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时的学习压力是多少?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教授市川伸一在那个时代长大,他说:“我们要记住英语单词就需要记住整个英日词典。 一字一句都不能漏掉。 请记起来就像吃了词典一样。

日本独特的“偏差值制度”也是在这个历史中诞生的。

从1964年开始,日本正式在考试中采用了这一制度,此后,私立高中也开始按偏差值筛选考生。

偏差值是指学生相对于平均值的偏差数,是用一系列计算公式来衡量智能和学习能力的一系列标准。

总的来说,偏差值越高,学生的成绩越好,反之则越差。

乍一看似乎是科学严谨的体制,但却让学生的神经越来越紧张。

据统计,90年代末,日本青少年自杀者中有14%,辍学者中有33%,逃学者中有25%都是因为偏差值。

震撼世界的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事件的肇事者麻原彰晃是东京大学法学院的留级生,他创立的邪教“奥姆真理教”的信奉者中,也有拥有高等学历,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明辉总结了东亚教育的几个普遍特点:

否定自己的教育,推荐欧美的教育体系; 注重应试倾向明显、学生负担过重的统一性,重视忽视个人培养的知识,但在创造力培养上做得不够。

日本也从未停止过对这一教育制度的反省。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结束,日本开始需要创新人才,运用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发展新技术。

在此之前,如果说日本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为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自我创造的试验机的话; 那么,下一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有望培养出具有不同于前几代人创造力和求知欲的人才。

“宽松世代”的启示: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负面的。

这项改革的初衷,无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瞻性。

但最终达成了吗?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已经用一句话把这个问题指向了核心:

素质教育热衷于培养创造力,却忽视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强化。

事实证明,“宽松教育”是日本在教育道路上最受争议的一步。

2002年,日本推进教育创新: 1987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取消了考试排名,每周只上五天课,周末补习班被取消,课程内容削减了30%以上,学校老师从严格的教育变成了奖励式的指导。

改革的目的一方面基于对以往压力巨大的教育体制的反省和纠正,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日本希望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生。

但是,猛烈的10年负面影响,其结果让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了骚动。

2003年的PISA (国际学生能力评价计划)中,日本各学科的能力比以前下降了,参加考试的正好是第一次接受“宽松教育”的孩子们。

在2006年的考试中,日本学生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科学能力从第二名跌至第六名,数学能力从第六名跌至第十名,阅读能力从第十四名跌至第十五名。

日本学生的自豪成绩似乎从神坛上掉了下来,精神问题也开始向另一个极端发展,但最终成长为一代人的特殊群体——“宽松一代”。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恶毒的“平成时代的废物”。 也就是说,在日本的平成时代,那些及时形成虚拟世界,沉迷其中,奋斗意识淡薄的年轻人。 同时也是“宽松世代”的一部分。

在日前引发热议的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年轻的“宽松世代”的主角,日本在这一教育探索中,出现了酿成的可悲后果。

“我们这一代人进入社会后,得到了前辈的全面关怀。

没用、没有上进心、没有骨气、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国家随便教我们星期六不用上课,把成绩下降的我们当成废物。

到了2011年,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宽松教育”,前10年被削薄的教科书再次变厚,日本开始步入“宽松教育”的轨道。

但这并不是说“宽松教育”彻底失败,而是在保留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巩固基础。

作为东亚的近邻,我们看待日本的教育道路真的有同感。

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与日本的“偏差值教育”相对应,分数最高,都是名校。

高强度学习的背后,是被抛弃的个性发展和个人创造力的重视。

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把全部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高考,孩子的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成了通病。

从应试教育走向负面,引起了家庭的另一个负担,也就是大量的补习班。

校内不教,只能在校外解决。

在放宽政策下,日本对高中毕业生的调查显示,85%的东京大学学生在补习班就读,而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日本知名学府的学生比例更是高达95%。

我们一直在探索。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日本现在的“宽松教育”也许能回答未来。

无论是压力倍增的一代,还是宽松政策的一代,教育最终都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素质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热情,这种爱可以是对科学的探索,可以是对任何知识领域的向往,可以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

这种爱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其本质是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产生的,是与“宽松教育”并不直接相关的生命力。

这是最好的教育不应该剥夺的孩子的本能。

-end-留学了解更多【专栏文章】后台回复关键词:

留学的晾衣架、留学故事、

探索学校实录、留学信息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