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牧(张豪、罗伟建)本文首发(【客观日本】2022年1月20日
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 JASSO )称,2019年度在日本国内就业的外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研究生)比例接近4成,这距离日本政府“日本复兴战略修改2016”目标值的50%还有一定距离。
但是,从2010年开始,外国留学生在日本国内就业人数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
在Jasso 2019年1月发表的针对在册外国留学生的另一项调查( 《2017年度私费外国人留学生生活实态调查》 )中,近65%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有在日本就业的意愿。
尽管如此,在日本完成学业的中国留学生中也有选择回国的人。 另外,也有人认为,有过日本经历的学生回国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选择在中国的日企就业。
这与中国一代年轻人,也就是z一代的择业观发生了改变不无关系。 “后浪”调查显示,工作除了表现个性、迎合兴趣外,z世代并不太在意职业形式,而是注重生活质量和自我感受。
很多人认为,工作就是生活……这些观念似乎与传统日本企业的风格完全不同。
那么,现在日本企业对中国留学生有吸引力吗?
根据KASSO 《2019年度外国留学生进路状况•学位授予状况调查结果》制作( JASSO 2021年3月)
在日前召开的中日教育前沿上海研讨会上,笔者采访了资深日资企业家张豪老师。
张豪,日本名古屋大学硕博,Toho Technology Corp专务理事,上海东朋科技CEO,名古屋大学中国中心理事。
他在日本企业工作了27年,分享了从外国留学生成长为企业高管的方法。
他还以在华日资企业为例,从一位资深日资企业人士的角度分析了部分中国留学生不愿在日企就业的原因,并对年轻人在日企就业提出了建议。
张豪在中日教育前沿上海研讨会上发言( 2021年12月)。
在“七宗罪”尚未对日本企业产生吸引力的今天,很多中国留学生,特别是z世代的人,遵循着自己的个性,有些人表示不想在日本企业就业。
对此,张豪解释说:“年轻人对现代日本企业的变化并不深刻,也存在一定的误解。”
一是功利性择业观盛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最先进入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最开始的烦恼不是刚进入日本企业的好坏,而是不好意思把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事情告诉家人和朋友这一心理障碍。
“我进公司后对父亲说。 他对我没有继续走学术道路,到日本的公司工作感到非常不快,对在亲戚朋友面前谈论工作感到羞愧。
这种无言的轻视,曾经深深地伤害了我,但现在留在日本的学生这个问题不再困扰他们了。
现在,职业选择的考虑事项已经“正常化”了。
他们关注的是专家是否合口味? 工资待遇怎么样? 有托架上升通道等选择空间。
”
具有近200年历史的日本家族企业Toho Technology Corp
二是受到传统日本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
日本企业有很多非常独特的“温情”村落文化的遗风,比如“虽然很难进入,但是要照顾一辈子”。
话虽如此,留在日本的中国学生可能还记得所谓日本企业“七宗罪”的负面因素。 人事制度玻璃天花板; 论资排辈、资排辈; 工资比欧美企业低,晋升慢; 现场主义,经验至上; 加班文化; 公司文化。
日本企业的就业机会由于日本企业在中国“本土化”的迅速发展,为留日中国学生回国就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张豪说:“今天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正在继续修正轨道。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经营方式的反思。
日本有供应链重建的舆论,虽然有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影响,但日本企业在中国,大体上经营状况良好。
中智日本企业俱乐部部长冯串红从另一端验证了张豪的上述观点。 日本企业派遣者的24%在减少,可以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就业率在上升。
进入日本企业总部,几年后有望晋升为管理层,派往中国的当地法人。 这是中国留学生现在理想的职业规划。
罗森的张旻、优衣库的潘宁、欧姆龙的徐坚、日立造船的马东、先锋高科技的周晓洵……在张豪看来,这些在华日企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留学生在日企的职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你在日本企业的工作经验才是提高你留学价值的途径。
“日本企业除了就业机会比其他企业高外,就业门槛相对较低是另一大优点。 不需要提供专业证书,也不在乎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提高了就业概率。
除此之外,日本企业从招揽你开始,就在你是新人的时候慢慢地训练你,目的是让你成为适合该企业的核心人员。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种做法非常笨拙,总是为社会提供人才。
“27年来,我们公司流失的员工有一千多人,现场人员比较多,但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来我们公司,经常给他们引进人才,拿到上海户口后,就转头离开了。
”张豪苦笑着说。
对留学生择业的几点建议作为一名有27年日资工作经验的资深日资企业人士,张豪对中国留学生的职业选择提出了以下建议。
其中之一,回到日本后,中国在当地就业的优势减弱了。
“现在不是‘日本企业对你有魅力吗’的问题,而是‘你对日本企业有魅力吗’的问题,所以日本企业对留在日本的中国学生来说也许是绝佳的选择。
据中国网络求职平台“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向国内单位投递简历。 也就是说,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外归国人员数量比2019年激增了33.9%。
《“新生代海归” 就职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2期)的数据显示,除非进入外资企业或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否则出国留学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其二,无论如何都要学好日语。
你要想在企业中名列前茅,无法想象没有非常强的语言能力。 请不要忘记,投资方是日本,董事会成员不欢迎连工作报告都没有的高层管理人员。
“为什么在美国,大公司的外国首席执行官大多是印度人? 为什么华裔除了自己创业当老板外,几乎都是部门经理级? 在我看来,这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差异。”张豪感慨地说。
其三,你不去日本企业工作吗? 如果民族主义感情太强,一开始就不应该去日本企业。如果你有一颗非常“上进”的心,想通过“弯道超车”来实现职位的快速晋升,那么日本企业这艘船对你来说也太晚了。 如果你想谈谈在就业谈判中能拿到多少股票呢? 那就别想了。
但是,如果想从某个专家那里深耕细作,静静地静下心来做人的话,也可以去日本企业。
“我在上海27年来,大部分都是员工被‘炒鱿鱼’。
日本企业的报酬与工作年限有关,与公司利益没有直接关系。
日本企业的被动离职率还不到1%。
(平均值为5.5%。
“现在日本企业对留学生有吸引力吗? 张豪认为,“情况在变化”。 中国留学生无论选择日本本土,还是回国去当地的日本企业工作,魅力就在于留学生可以通过日本企业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言以蔽之,到底是日本企业,还是职业发展的平台,关键要看你自己是谁。 【注】名古屋大学中国中心刘蕾、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仵晓敏也对本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