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经验分享|托福初试118分大神听说读写超详细分享

2023-01-20 05:59:49编辑:酔念

分享经验

最初的考试是118分

经验分享|托福初试118分大神听说读写超详细分享

S H A R I N G

第一次接触托福已经整整10年了,没想到魔幻的2020年以“在家考试”这种不可思议的形式完成了我的托福初试。

初中3年级的暑假,为了准备高中的美本申请,上了某个东方的托福大学的课,但是之后,因为比较讨论了利害关系,选择了国内的高中,所以杀托计划直接搁浅了。 暑假又上了一次课,本想打印成绩申请交换,结果因为各种原因改变了计划,考试后不久cancel就掉了。

总之,这次考试之前,我也只是通过两次训练对托福考试题型有了一点模糊的了解,但并没有什么基础。 (之前下课后,就这样放生了。 完全没有复习。 除了在红宝书上记住了几个单词以外,连TPO都没有)。

这次复习准备是从去年11月开始系统地进行的,本来以为3月15日的考试报告有足够的时间,但是新冠灾祸全面取消了在线考试,我的复习战线延长了将近一倍。

本打算等网络考试恢复后再报考,但从现在的形式来看也很远。 为了保证到今年申请季至少能取得一个成绩,6月1日,我在ETS官网上预订了东八区6月13日凌晨4点40分的Special Home Edition (也就是“在家考试”)。

阅读和听力当场得分,考试结束后6天收到了检查邮件。

说实话我也没想到会这么高,当场看了读书和听力的分数,之后查了完整的成绩,都吓了我一跳。

以前努力了四五次甚至准备冲进110,结果第一次考试就宣告战斗结束了。

所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加入鸡汤。 托福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面对疾风吧! ( 10年鸽子2次没考是有客观原因的,但我的主观上也确实一直在逃避,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认知可能也不准确) )。

加完鸡汤后,点硬菜。

考研经验是主观的,不仅要借鉴,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

阅读

听说在读写四大板块中,中国学生普遍最擅长阅读。

所以,对于基础还很好的学生,拿来文章也可以直接拿到,一般阅读解题完全没有问题。

需要注意的只是练习TPO寻找问题感,熟悉歪果仁出题思维,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节奏。

我的个人习惯是先读题目,再回原文读对应的段落。

段不长的话,一次看完。如果是长段,就以出题内容为中心按顺序读本段,直到有关段落主题的信息叙述完为止,停下读,回头再解决问题。

(词汇问题是个例外,基本上可以直接选)但总的原则是,全文一定要按照解题过程顺序通读。

我知道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精准定位”,有些学生干脆跳过没出题的句子不看,但这个技巧最致命的问题是“六选三”题目做得不好,所以我个人建议大家可以通读全文

当然,通读和精读不是概念。 阅读一定有重点。 读完之后,把文章的框架组织清楚,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把细节在脑子里稍微想象一下就足够了。

对于特别的“技术流程”的读法,并不是很难使用; 相反,排除法、关键词的定位、基于连接词的段落划分、用例子证实观点等技巧是实用的问题解决支援。

但实际上无论是用托福读,还是我们从小用中文读理解,这些基本技巧大家都基本掌握了,不需要额外的学习。 强化概念就足够了。

但是,如果不理解文章本身的内容,而依赖技巧的话,就会本末倒置。 在磨练问题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有些问题实际上是反过来的,只有很好地消化文章的内容才能做对。

我个人的看法是,虽然会使用这些技巧,但只是辅助性的。

改革后的读书部分词汇问题少了,但词汇对于流利的阅读是很重要的,所以单词要经常记住。 即使忘记了再背,只要眼熟,放入语境环境中也能想起意思。 (这里谈的是不常用的学术术语和考试频率较低的阅读术语,但对核心词汇要诚实掌握。 )。

通过网络寻找托福阅读的近义词并进行总结,在考试前进行总结复习,可以比较高效地应对词汇问题。

读书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需要进行分析长篇的分解训练。 (我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从小就被语法搞得晕头转向,所以只懂主宾,其他任何定语补语都像胶一样,但语感很好,可能对读长篇大论没有影响。

这部分没什么发言权,找个精读训练的相关攻略作为参考。

TPO一定要制作足够的量。 我和佐佐罗完全磨练了最初的一次后,又一次单独抽出把难度标记为“高”的文章做了。

是用组题解决问题,还是用题型解决问题,还是由简单变难,这都是看各自的考研安排,不要盯着难度不大的文章练习。 真的很水。

真正的问题未必很难,但平时的练习最好充分准备。

高难度的文章可能有很多单词/长难句,也可能不熟悉文章的背景,但训练的效果很明显。

错误的问题请抽出时间看。 主要是熟悉出题的思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弄错了,是不是看不懂文章/是不是读得不恰当/是不是思路有偏差等。

养成挤时间做题的习惯,保持阅读速度从容,给最后六个选项留出足够的时间。

以我普通的读书速度,一般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多留三分钟。 那样的话,就有余地了。

听力能力

听力者接受TOEFL是因为读字块以外的一些部分与听力有关,所以在听力上花时间是相当值得的。

但是,如果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conversation可能还能想办法应对,但5分钟的lecture狂暴爆发基本上是无知的。

听力和阅读一样是短期突击困难的阻滞,本身需要一定的积累和语言素养,但可以通过练习提高。

我报了Fiona的听课班,我自己的听课能力可以进行多阶段的听课训练,尤其是不严格按照二姐的要求,只做简版的听课,重点学习如何做笔记,和课后的录像一起做几个TPO,掌握运用方法,剩下的

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发现,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执行,快速捕获信息、按结构分层的能力逐渐提高。

听力和阅读都不能依赖技巧。 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内容,才能真正“听懂”。 此时,实际上技巧是其次的。

所以,只有按课程要求打好基础,戒骄戒躁,有效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听力。

关于讲座:实际练习后,可以听资料自己感受。 如果能充分理解整个讲义,逻辑清晰的话,基本上正确率是有保障的。

但是,我自己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正确率不太稳定。 有时候全部都是正确的,但也有lecture错了两三题的翻车。

之后,在做了几个TPO之后,突然意识到了核心。 没能平衡“听”和“记住”的关系。

我的笔记风格很详细,基本上从头写到尾。 而且,除非是箭头和加减号这样浅显的东西,否则不太习惯使用很多符号。

虽然不能完全同时听和写,但有时会不加筛选地记录有用的信息,错过听力的内容。

于是,先逼着自己听清楚,然后记下关键内容,情况就改善了很多。

经过反复练习,就可以大致预测在哪里出考题了。 例如,流程图相关的东西、教授插入自己评价意见的东西、举例说明观点的东西等,都要注意。

当然这些细微的注意事项,下课后自己试着做几个问题就能体会到。

关于转换:虽然难度比lecture友好了很多,但TPO也有一些学术类型的对话。

方法学与lecture一致。

是否把对话记在笔记本上的问题也取决于每个人的习惯。 我习惯性地记得,但不像lecture那么详细,重点是听。 特别要注意“学生为什么来找老师”、“老师给了什么建议”等典型出题点。

另外,也有学生可能在听(特别是听讲座)的时候昏厥。 这种情况非常致命。 请训练集中力。 我在考试中连续做了五份资料,所以必须保持集中力。

辅助练习材料也可以是SSS或VOA之类的,但仔细听还是以TPO为主。

我自己的听力流程是逐句精读,把课文藏起来听一遍,能听懂就通过,有什么不确定的地方再听1-2遍,找出没听懂的原因。 (例如,不懂单词/连读/语速等)。

听完全文后,要回想整个材料的结构和层次,回头看主题(尤其是错误的问题,如果仔细听了之后能正确,就意味着听的环节不完善;理解有偏差等情况下,要考虑思路是不是有问题

我没有采取听写的方法。 我觉得主要需要时间。 当然,有条件的话想进行深度训练的人可以尝试听写。 它本身的效果很好。

口语

请极力安利Fiona的口语课! 听力课我偷懒了,但是口语课我比较认真地从头到尾练习了。 而且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口语最让我头疼的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很难客观评价自己的程度。

但是,以考试成绩来说,关于二姐的口语课也完全没有困扰~

独立口语:培训材料是课程中多年的课题。 不推荐使用TPO。 试题量太少,直接拿着作业本练习非常有效率。 一次练习10个问题完全不辛苦。

姐姐的万能段子可以积累为词汇,其中一些频率较高的(如“死”段子),自己说的可以背诵,其馀的可以与独立文章相结合进行素材积累,这样的观点主题思路是相通的。

每次都用手机计时录音,播放查找问题,然后参考姐姐的录音。 主要是思路的开拓和表达的积累。

我个人觉得独立口语最大的障碍不是不能说,而是想不到能说的内容,所以做brainstorm! 拿着真题本从19年开始往前看。 各题自己思考,尽量依靠万能素材和自己积累的素材。 真的不行。 freestyle也不怕。 (虽然很难使用前面完整的大段子,但是段子中的几个并列短语、句子的表达可以去掉单独使用。)而且要注意时间。 独立口语45s,想用例子的话只说一个观点就可以了,想从两个观点切入的话就不要贪婪地展开例子。

综合口语:三个主题,都是套路。

答案的结构一定要熟悉。 记笔记的方法也请按照课上的要求进行。 (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微调)这样,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地看到条理清晰的观点,并能顺着笔记脱口而出。

练习素材可以用TPO,自己计时录音结束后播放,参考二姐的录音,流利有条理地再说一遍。

事实证明小学生的口语也没问题! 不需要特别追求词汇的复杂性,不要像使用happy和good这样的单词也没问题的文章那样使用很多复杂的句法。 口语的第一要务仍然是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观点。 native speaker也不会在口语中嵌套各种从句。

流利和充裕度非常重要,比信息的丰富更重要! 综合性写作不同于对信息完整性的要求,综合性口语并不要求把听力材料中的观点和细节都概括出来,只要有一个大的框架就可以了。

但是,表达过程中过多的停顿和不连贯会影响成绩。

以前,在一个在线练习网站上听到的高分答案,就像那把连珠炮一样不停地说60s,内容全面,而且很快。

但是,在考场上很多人的反应速度应该不会到此为止,语速很快通过大脑的结果就是卡壳。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以正常的速度慢慢表达主要观点,完全可以获得29分的成绩。

关于发音问题,我不能完全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但应该很接近。 我觉得这也是口语分数好的理由之一。

这只能说是有条件的同学要尽量模仿练习,每个单词都要说清楚,元音要饱满,绕舌音要坚定。

但是,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声调,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请推迟,至少不要读错单词。

以下是从作业中提取的4点回答的录音。 请作为参考哦~

4分回答来自FionaTOEFL00:0001:05

3359 MP.weixin.QQ.com/MP/audio _ wx index _=0scene=104 _ biz=mz a5 njkwotm0NQ==mid=2649583754 idx=1VO otm

写作

写作也是一个套路,无论是综合写作还是独立写作都有很多模板。

模板并不是不能用,但直接牵强附会就结束了,所以积累表达和素材比背大话、无头誊写重要得多。

综合写作:我个人觉得这部分不太难。 阅读和听力与以前的正式阅读、听力板块相比,多层次简单,时间充裕,能充分书写。

综合性写作可以有模板,但内容的实质内容都来源于阅读和听力材料。

必须注意的是,有必要将听力和阅读的矛盾点显现出来,明确听力中所教的观点是如何反驳阅读观点的。 这样一来,逻辑链就会变得紧密。

我一般写300个字左右,综合写并不能带来很多好处,关键还是要准确完整的表达(比如听力部分的细节信息和例子等尽量不要遗漏)。

独立写作:我一开始写的时候死活写不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考场上花了25分钟左右写了600个单词。

主要是brainstorm积累词汇的功绩。 30分钟需要审查问题、构思、写作,时间非常紧张。 基本上前两个步骤要控制在2-3分钟内完成,所以平时训练中要参考独立的口语,在历年真题书中做brainstorm,写几个论点。

另外,教育、工作、生活、科技、环境、政府等不同类型的话题可以分别练习1-2篇,每一类中的许多观点和表达都是相通的,考试也基本上逃不出这几种,直接拿来使用就可以了

如果写的时候注意文章和语言的丰富性,如果整篇文章都是I think blablabla的话,就很难读了。

在平时的练习中请注意拼写。 测试画面显示没有拼写错误的红色波浪线。 拼写错误太多的话会失去得分。

无论是文章的模板还是文章的想法,主观性都比前面几个版本强,所以省略具体的写法,但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进行练习,在短时间内会有很大的期待。

希望上述内容对需要的童鞋有帮助~

今年的考试和报名注定很难,但既然努力了,就不要后悔继续下去。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