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邵阳学院投资19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成为热门话题。
走访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注水大学”,以“海外留学人才”的名义被引进原学校的类似国内高中教师的操作还不是一例。
这样的博士学历,从一开始就赤裸裸地注入了交易成分,可以说含金量自然也无从谈起。
但是,去东南亚读博一定是“水博”吗?
与去欧美各国留学相比,去东南亚留学在资金上、语言上、地理上的成本都更低,被视为提高学历的“权宜之计”。
因此,要求学历的高中教师、学历普通的高中毕业生、想写简历的职场人,是东南亚地区博学的主力。
产业链应运而生,从留学咨询中介、语言测试,到论文发表,都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想提高学历,也有人想埋头于学术研究。 也有人受家庭、资金、语言能力等限制,选择东南亚的学校。
更何况,“墨菲博士”项目也绝不是“水博”的代名词。
马来西亚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刘悦(化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在马来西亚排名前五的公立大学,博士并不是那么容易毕业,而是需要在全英语的环境下学习。( 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一些想走捷径的人可以选择排名靠后的学校,不用发文章就能毕业。 正是这些人扰乱了本应安静的学术圈,引起了对“墨菲博士”的偏见。
加上众多留学中介的夸张和暗箱操作,使东南亚的博士学历贬值。
说起世界有名的大学,大多会有意识地想到哈佛、耶鲁、哥大、斯坦福大学,但欧美的名门大学以外的都不是“野鸡大学”。
以菲律宾大学为例,商科、酒店管理等专业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德州大学、菲律宾大学、圣托马斯大学、雅典耀大学等位居亚洲前100名大学之列。
学术行业有专家,对大学来说也是一样。
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大学都有各自的学术地位和专业排名,如果只从学校出身论英雄,就很难客观认识学历的真正价值。
读性价比高的东南亚博士并不一定会后退,寻求下一个选择。
例如,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新加坡仍然是留学的小选择,但其博士教育结合了英美两国博士培训体系的优势,在2022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成为欧美大学之外排名最高的大学
不可否认,博士含量的差异确实存在。 本来学校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竞争力。
这也是很多人坚持“名校情结”的原因。
但是,学历水平和真实水平之间不可能完全划上等号。 要全面真实地评价一个人,需要从更具体的细节展开。
跳出蔑视学历的怪圈,真正回归学术和学者自身,才能真正尊重知识,真正“伤”爱学术的心,不兴起学历交易的不良风气。
常菲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