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需求、高通胀的情况下,北京时间7月21日晚,欧洲央行将三个主要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 这是该银行自11年以来首次加息,长达8年的负利率也结束了。
同时,为了应对欧元区分裂的风险,欧洲央行推出了反金融碎片工具( transmissionprotectioninstrument,以下简称“TPI”)。
历史加息靴子落地后,欧元兑美元上涨90点,一度升至1.0278,创近两周新高,当日上涨0.48%,报1.0228。
业内预计,欧洲央行将继续加息,加息有利于抗通胀,但也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以来,全球多国央行在通胀压力下开始加息,超宽松货币政策时代正在结束。
这对我国有什么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将如何应对?
近一周欧元兑美元的价格在推移。
通货膨胀率很高,欧洲央行预计将超过50个基点
北京时间7月21日晚,欧洲央行宣布将三个主要利率上调50个基点。
其中主要再融资利率从0上升到0.5%,边际贷款利率从0.25%上升到0.75%,存款便利利率从-0.5%上升到0%。
这是欧洲央行时隔11年再次加息,加息幅度打破了6月份进行的加息25个基点的指针。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非常关注能源和天然气价格,必须对通货膨胀采取行动。
在6月初的发布会上,她有过这样的表现。
数据显示,5月欧元区通胀率达到历史新高8.1%,6月通胀率进一步升至8.6%,离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越来越远。
对于市场重点关注的下半年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展望,拉加德指出,预计通胀将在一定时期内高于目标水平,下次会议将进一步使货币政策正常化是合适的。
她还表示,欧盟央行将放弃前瞻指引,未来货币政策路径将按月决定“依赖数据”。
欧洲央行“放鹰”令欧元兑美元迅速上涨,一度升至1.0278,创近两周新高。
一周前,由于欧元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等原因,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创下近20年来的最低点。
大约一年前,1欧元的兑换价格还是1.2美元。
“反碎片整理”新工具同时推出,避免因加息而引发的其他主权债务危机
除了加息之外,欧洲央行为了缓和因出售处于加息边缘的国家国债导致的资本市场波动,同时发布了名为“反碎片整理”的新工具——“传导保护机制”TPI。
“TPI在二级市场购买。 购买规模取决于传导风险,重点购买公共部门证券,主要购买1-10年期债券。
“拉加德介绍说。
对于该工具的推出,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表示,不仅面临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权衡,而且欧洲央行还要兼顾加息带来的欧洲经济“碎片化”风险,比美联储等许多央行的任务都要困难
“尽管欧洲经济块内部存在分化,但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企与俄罗斯冲突的复杂环境下,加息预期下的金融条件收紧有必要避免对意大利等弱势边缘经济块施加过大压力,引发另一场主权债务危机
”陶川说。
数据显示,在俄乌冲突下,德国利差已经超过200bp,接近2020年疫情流行时的水平,但加息对意大利经济的冲击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德国利差。
TPI工具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货币政策的正常化,确保货币政策向所有成员国的顺利传导。
陶川还表示,在货币政策收紧的过程中,周边国家的国债可能会被抛售,导致收益率飙升,但通过“反碎片化”方法和有针对性的购买周边国家的国债,使其与核心国家国债的利差不超过基本面之差。
加息还将持续,抗通胀能力较强,但经济下行压力也会加大
拉加德表示,未来货币政策渠道将逐月“依赖数据”,许多行业机构认为欧洲央行加息周期已经开始。
摩根士丹利预计,欧洲央行将在9月、10月和12月加息。 幅度分别为50个基点、25个基点和25个基点,随着经济陷入衰退,将在2023年上半年暂停加息。 中金研报认为,欧洲央行将进入加息周期,9月份或继续加息50个基点,预计年底前存款便利利率或升至1%左右。
一些市场人士预计,欧洲央行下一次加息幅度将更大。
市场交易员预计,欧洲央行将在9月下一次会议上加息60个基点,但在利率决议公布前,交易员预期的9月基点低于50个。
也有业内人士持比较保守的看法。
陶川认为,在下半年俄罗斯不再供应天然气的下行风险下,欧元区通胀阶段性上升,经济在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欧洲央行为拯救经济大幅加息的步伐可能放缓。
从组织预判可以看出,摆在欧洲央行面前的难题有多个。
中金公司认为,利率上升有利于应对通货膨胀,但经济下行压力也将加大。
加息导致利率上升,金融条件收紧,银行信贷扩张和广义货币M2的增长也将放缓。
也就是说,除了供应链扰乱、贸易条件恶化和通货膨胀上升三大压力外,欧元区还面临着来自金融条件收紧的影响,这种宏观经济和政策组合意味着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多的下行风险。
德国商业银行研报称,未来几个交易日欧元的任何升值都可能不可持续,欧元的命运取决于欧洲央行能否很好地控制通胀,同时确保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会给实体经济带来过度负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吉耶娃还警告说,随着各国央行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提高脆弱国家的偿债成本,全球债务危机正在酝酿。
美欧央行持续加息,是否会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和欧洲央行一样,通货膨胀率连续创下新高。
除美欧外,韩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央行今年也纷纷加息,就连通胀率较高的瑞士,出于防范有效风险的考虑,也加入了“加息潮”,超宽松货币政策时代即将结束。
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应对? 目前央行最新态度是在7月13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政府前期采取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进行了前瞻性应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溢出冲击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美联储突然加息将导致今年3-5月新兴市场资本连续净流出,受到货币政策的牵制。
但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条件和中国经济修复动能依然较弱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仍总体保持宽松基调。
下半年央行有望继续扩大结构性工具的使用和房地产领域,但短期降息、降息等总量宽松政策以及按“暂停按钮”,都是因为需要关注美联储后续的加息冲击。
东方金诚团队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保持平稳增长方向,为经济复苏创造相对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的概率较大。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通过尽可能长时间保持财政货币政策正常状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将保持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稳定性,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走稳走远。
新京报贝坛财经记者顾志娟编辑陈莉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