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田勘
恋爱总是从双方的认识开始。 无论是偶然相遇、有意安排,甚至是微信的“晃动”,都可以打开感情。
但是,这些认识方式,对于朝着结婚和生子目标的两个人来说,多少显得有些盲目。
如今,借助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 AI )的大数据,人们希望对相亲环节有更清晰的了解。
科学可能会让爱情不再浪漫,但这样“精准”的婚姻真的合适吗?
近日,日本一家公司推出硬核招牌——基因相亲,方便双方坠入爱河,为他们婚后的孩子培养女排以规避危险。
因此,男女双方必须先给相亲公司中介费和数万日元的基因检测费,相亲公司才能根据男女DNA的匹配度,为他们寻找最合适的结婚对象。
男女的婚姻根据DNA是一致的,其根据是什么?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HLA ),又称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 MHC ),它位于每个人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不是一个基因,其主要功能是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产生白细胞抗原。
1995年,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生物学家克劳斯怀德金做了“闻汗t恤”的实验。
他和助手收集了44名男性两天穿的t恤,让49名女性闻。 结果发现,女性最喜欢闻的t恤是和自己的HLA基因大不相同的男性的。
魏德金在人身上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人和老鼠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在以前的动物实验中,雌雄小鼠互相吸引的条件之一是HLA基因差异很大,而不是以前人们所理解的HLA基因有很大相似性的男女容易互相吸引。
由于人体和动物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魏德金认为人的婚姻应该以DNA为基础,魏德金可以说是“DNA相亲之父”。
HLA也叫移植抗原。 这是因为研究人员最初发现,HLA基因的适合度决定了器官移植的成败。
大量器官移植统计显示,HLA配型相似或相同的供者与受者之间器官移植成功率最高。
例如,HLA相同者,如双胞胎之间的肾脏移植,90%以上效果良好。
实际上,夫妻间的HLA基因适合度也与器官移植有关,但结论相反,差距越大越好。
HLA抗原的一个具体结果是男女的HLA抗原相似,特别是夫妻双方有相同的HLA抗原,会导致妻子流产率高,不利于生育。
胚胎对母体来说,实际上是同种异体移植物,必然会引起母体的排斥。
研究人员尚不完全清楚这一问题的原因,只是假设女性怀孕时,类似胎儿的异体移植物会产生封闭抗体( APLA )。
临床研究表明,流产次数越多的患者,体内越缺乏APLA。
缺乏APLA会导致胎儿得不到有效保护,母体免疫系统会将胎儿作为外来异物排斥,容易在妊娠早期发生自然流产。
DNA婚活的另一个理由是,女性和自己HLA基因差异较大的男性结婚后,养育孩子的后代会更优质更健康,免疫力也更强。
但是,这是一个假设,将来需要很多案例来验证。
如果说DNA相亲主要是解决生育后代的生物学基础,那么人工智能( AI )介入相亲就是解决男女婚姻的心理、社会、文化匹配度。
与HLA基因恰恰相反,在这些方面双方越相似,婚姻就越幸福。
过去,父母之所以命苦、媒妁之言往往导致婚姻不幸福,是因为这种“配对”方式只考虑社会阶层和经济门第,而没有考虑男女双方的性格、学识、爱好、三观等因素。
即使现代男女在自由恋爱的过程中长时间考察对方,也可能不太了解对方的内心深处,以及对方母语家庭对其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婚姻失败。
于是,AI有了用武之地。
AI在婚恋领域的作用主要是收集男女个体的各种数据,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双方的匹配。
日本爱媛县从2008年开始由志愿者组织的单身青年男女联合约会(集体婚活),从2011年开始在集体婚活活动中引入AI,在每次集体婚活时对人进行筛选匹配,结果婚活成功率提高了16%。
AI介入的第一个作用是体现一见钟情,这主要是看男女对对方的容貌是满意还是被吸引。
这并不要求相亲对象亲自参加,可以从照片上解决。
具体来说,首先给相亲对象看很多异性的照片,选择自己觉得“投缘”的异性照片,AI将那个人喜欢的梦中情人的容貌特征进行归纳细化,形成特有的数据,AI从相亲对象的照片库中匹配了那个人的梦中情人的容貌
对于适婚年龄的其他个人爱好和生活方式,例如是否喜欢旅行、喜欢吃辣还是喜欢吃甜食、喜欢运动、喜欢安静的地方等,也可以收集反映一个人性格特性的实际数据。
求爱者的收入、学历、家庭背景、性格、学识和能力,这些个人生活的数据和信息一般人不愿意填写,也是AI难以提取和分析的数据。
但有了初步接触,比如去哪个餐厅吃饭、去哪个剧场看演出,就能猜出对方是什么样的家庭、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品位、有什么水平的收入、什么样的性格等等。
据此也可以判断作为自己的另一半是否合适。
从日本已经通过DNA + AI相亲成功的例子来看,高科技婚姻成功率很高,这样匹配成功的婚姻也有可能更幸福。
当然,目前DNA和AI相亲的情况还很少,主要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的结论。 至于在实际生活中DNA和AI相亲是否真的是婚姻成功率高,婚姻是否更甜蜜更长久,还需要未来更多的实践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