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住在紫禁城里的溥仪在清朝那些老人和年轻人的鼓动下,恢复了自己的皇帝地位,挽回了自己作为清朝皇帝的尊严。
但他也是一个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年轻人,对20世纪初中国的留学热潮早有耳闻。我甚至羡慕那些留学归来的重要人物,比如鲁迅、汪精卫、蔡元培、胡适等等。为此,胡适被邀请到故宫和他谈了一次话。

清末,留学德国的蔡元培留学日本,剪了辫子的鲁迅,加上他偶尔和洋人打交道,对西方文化和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产生了兴趣。比如他很喜欢外国的自行车。他结婚那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礼物多而杂,但他只选择了一辆自行车留下,其他的都封在仓库里。摔自行车的溥仪,尤其是他的“洋皇帝”庄士敦,对他的影响最大。有人说庄士敦是1918年徐世昌向溥仪推荐的“洋皇帝”;还有人说,李鸿章之子李景迈是徐世昌总统推荐的。当时溥仪14岁,而约翰斯顿45岁。他拥有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虽然是洋人,但比起溥仪身边的那些老派文人,如、陈、罗振玉,庄士敦“寓教于乐”的讲课风格更合溥仪的胃口。溥仪和庄士敦的合影。约翰斯顿在教溥仪英语的同时,经常给溥仪讲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科技,这让溥仪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不仅不理会老太太和嫔妃的阻挠,还剪掉了作为满人象征的长辫子(庄士敦称之为狗尾巴),在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穿上了西装。他还在故宫装了电话,骑了自行车。甚至在约翰斯顿的引荐下,他也与外国使节有过交往。这激发了溥仪出国留学、出国访问的愿望。溥仪的种种变化,让王室的长辈们对约翰斯顿非常不满。摄政王载沣接连说庄士敦的坏话,说国家不能没有君主,皇帝不能出国留学等等。载沣,一天之内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你表面上不说,其实心里明白。穿西装的庄士敦也顺应了溥仪的心理,劝说溥仪:留学,可以出国看看,开阔眼界,在外国政府的帮助下,有机会复辟清朝,重掌国家大权。听了庄士敦的建议,溥仪留学的意愿更加强烈,他下定决心要出国留学。1922年,17岁的溥仪结婚,迎娶文秀和婉容。婉容被选为皇后,文秀被选为妃子。大婚之后,溥仪对身边有这两个女人不感兴趣,加速了他留学的进程。出国留学需要很多钱。为此,溥仪将溥杰宫中的古董字画“赏赐”给他,请他运出宫外,以便日后变卖,留学费用也就无忧了。问题解决后,溥仪认为时机成熟,约翰斯顿也为他们联系了荷兰大使馆的车。溥仪确认“只要能出神武门,大使馆的车就能把他送上去英国的船”,溥仪放松了心态,开始行动。溥仪和婉容1923年2月,在准备行动的早晨,溥仪告诉婉容她想出国,婉容听后极力支持。为了能顺利出紫禁城,婉容还劝他花点钱买通宫里的太监。溥仪听了万荣的建议,悄悄命令可能阻碍他行走的宦官前往神武门。到了约定的时间,溥仪准备行动,但刚离开养心殿,就看到外面人声鼎沸。他问人们这是怎么回事,并回答说,载沣已经下令“所有的门宫殿应严格遵守,任何人不得进出”。溥仪知道他出不去了,但他必须回到养心殿。此后,他的父亲载沣、后宫的皇太后和大臣们“努力劝说”他以“祖先的伟大事业”为重,不要擅自外出。溥仪没能踏出故宫,他的第一个留学计划泡汤了。但他的留学梦并未破灭。1924年10月,在北京发动政变的冯玉祥指示摄政王内阁通过了修改后的清算行优惠条件,废除了帝国皇帝。11月5日,溥仪和清朝的一些人搬出了紫禁城。在日本的策划下,害怕再次被军阀杀害的溥仪躲进了日本驻华大使馆。日本人表面上对溥仪很热情,联系了宦官宫女、清廷元老和显要人物,在公使馆为溥仪组织了20岁生日聚会,邀请各国外交大臣出席。这让溥仪感觉找不到北了。他想与其在日本大使馆无所事事,不如去国外走走。一是更安全,二是有可能接触国外的保皇派势力,争取有朝一日恢复国家。溥仪的婚礼使他向日本人提出了留学的想法。日本人表面上同意了他的计划,贴心地帮他分析形势,最后说服他,鉴于北京的混乱局面,溥仪最好去相对安全、靠近港口的天津生活学习。从那里步行也很方便。溥仪信以为真,去了天津,住在张远的日租界。从此日本人控制了他,日本人再也不提他留学的事。溥仪两次试图出国留学,都失败了。谁切断了他的留学梦?第一次,在故宫,是谁走漏了风声?有人说是太监守的门。太监收了溥仪的好处后,得知溥仪要出去,立即上报内务府。消息传到了载沣。载沣想到溥仪的行为有一段时间,知道他想出国,所以他果断地采取行动,关上了门。晚清宦官还说,婉容的弟弟林润晚年透露,溥仪认为他在做一件非常秘密的事情。事实上,婉容已经知道她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她的父亲,内政部长荣元知道溥仪的留学计划后,告诉了载沣,载沣加强了对溥仪的监护。见他有了麻烦,马上安排关门。还有一种说法,说溥仪留学的烦恼发生在他结婚之前,是他和亲友公开提出来的。但亲友们坚决不同意,说“一国不能一日无主”,但溥仪执意要去,被众人阻拦。无论如何,溥仪的第一个出国梦是在自己手里破碎的。第二次留学的梦想破灭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日本人暗中阻挠。日本人为什么阻挠?一是溥仪想去欧洲留学,所以脱离了日本人的控制;第二,对日本人来说,溥仪和他的部队以后还有用,不能让他轻易离开。于是日本人欺骗他,以同意帮他留学为由,把他送到日本人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天津,让他随时调动爪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被废黜的皇帝溥仪除了被别人操纵和支配,别无选择。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