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82本入围书籍|文艺

2022-12-20 13:11:00编辑:智库News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我们无法预测。然而,我们将来如何记住现在是我们可以影响的。人生和岁月虽然有不同的阶段,但并不是孤立的隔间。在一个又一个阶段里,太多微小的细节和记忆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丝线,交织着散落在岁月里的时光。

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82本入围书籍|文艺

记忆是我们打开这些脉络的钥匙,文字和书籍是我们收藏记忆钥匙的地方。转眼间,又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可能会有很多新书从你身边滑过,没有留下多余的痕迹,但也有很多会成为书签,留在你人生的页码里。我们每年做的事情就是分享这些可以成为读者人生页码的书。

或许,我们对某些书的反馈并不认同。但是,“公共立场、职业品格、独立思考、现实情怀”——这简单的十六个字,重复了17年,才是我们最真诚的出发点。

秉承这一原则,我们从今年的出版物中精选了82本值得一读的书,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社科、艺术、儿童、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未来,当我们回忆过去的一年时,这些好书将成为栖息在记忆之海中的礁石,有了这个立足点,我们未来的记忆也就清晰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沿着这些礁石走向更具探索性的未来。

12月10日北京新闻书评周刊B01-B08

《未来的记忆——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入围名单》

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关于

文学艺术

《妖主》收录了杨典50多部短篇小说,每一部的巧妙想象近乎狂野空,充满了寓言意味。无论是黑光、飞头、妖主还是发条兔,都像一个荒诞的传说,笼罩在神秘和混沌之中。这些故事并不寻求一个确定的解释,相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的大部分短篇小说也在试图寻找某种能在激荡的思想中冲击一切的‘废话’。”某种程度上,文本本身的“无意义”恰恰在我们遇见文本的时候创造了无限的意义。

伊春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十个故事,十种生活状态,大都市让我们感到某种熟悉。作者宋钊意识到了传统生活方式解体后人们的普遍命运:一种“漂泊异乡”无处可去的内心孤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疏离。在机场徘徊的男人,爱上荒芜公园的女人,困惑的警探...这些人或累或烦或麻木,对这个世界有着深深的眷恋。唯一的安慰来自于那一瞬间的“徘徊”,“停下来,静止在一个点上”,为了短暂的逃离紧张的日常生活。也许这是唯一可行的逃生方法。

鲁迅曾在文章中说,“新文化运动”的标题,是嘲讽新青年的人“另起炉灶”的称呼,在《新青年》中被“颠倒”了。以此为触发点,从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经过各种历史叙述,回到历史现场,辨析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考察新文化运动如何与五四运动融合,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如何通过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焊接。以此为起点,拓宽了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视野,改写了新文化运动的全貌。

在散文集《尘埃》中,陈念西记录了他所目睹或熟知的普通人的挣扎、悲欢,充满了仓促的死亡和脆弱的无奈。在时间和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曾经繁华过,也会很快凋零。老人们喜欢用文字给那些单薄艰难的生活赋予尊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我的感觉里,除了漫长的、无处不在的风,剩下的都是灰尘。我们在其中狂奔,试图站稳,但更多时候,我们东倒西歪,身不由己。”陈念西的生活和看这段话的人一样真实。

《弗洛伊德的躺椅》和《尼采的天空空的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思维,勾勒出一幅世纪末德国和奥地利的美学图景。本书以19世纪后期的德国文学为背景,详细论述了19世纪后期德奥文学颓废唯美的审美风格和精神特征,并将其置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揭示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关系。虽然深受英法唯美主义-颓废派的影响,但借助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资源,德奥末期的文学表现出对颓废的疏离和反思,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反思。

《我身上的海》是朱朱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选集。集子诗内容多样,风格各异,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作为自我和世界的观察者,这些诗歌,无论是诗人心中的呢喃与呐喊,脑海中的体认与思考,还是对现实与历史回声的敏锐捕捉,都指向了人类生存的复杂、矛盾与困境。诗人的诗,燃烧着人们无法忽视的孤独、压抑和爱,对激情枯竭的惋惜,对放逐和回归的思考,都是对最后一条“出路”的某种寻找。

俗之地,俗之地。马来西亚作家李子树用20万字的《大众之地》为家乡描绘了一幅“浮世绘长卷”。其中有很多角色,各种各样的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它们随波逐流,偶尔闪现生命的微光。他们平凡如水,少有波澜,但所谓众生不也是如此吗?李子淑以人物的日常生活经历为基础,如其所愿地描述了马来西亚社会“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和人事变迁”。宏大叙事之外的小人物,就这样,过着自己的生活,忍受着自己的艰辛,等待着温暖的“光”与否。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是一部有些不同的许子东小说史。作者回归文本阅读,重读了70多位作家的近百部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对作品逐一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整理,梳理了背后的文学史线索,辨明了20世纪中国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小说无论包含什么观察或想法,都是指向“中国”,讲述中国故事。从这一整体中,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中国近百年来的选择、变化和改变。

《通作全集》的主体是中国南方某省的一个小山村,名叫唐厝,现在叫通作。作为《青铜座椅》的“全集”,本书作者试图以实证主义和田野调查的精神,探索这片边缘土地的全部内容,虽然“全部”根本不可企及。作者综合运用了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完成了一次实验性的“微地域写作”。由此,《青铜座全集》成为了一部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人物情节为主的“小说”文本。

《秘书司马迁》中有两个司马迁,一个是大众不熟悉的《秘书》,汉武帝身边的朝臣、侍从,一个是半隐半现的“太史公”。在这部短剧中,作者将司马迁置于多重矛盾之中。司马迁与汉武帝、司马迁与女儿、司马迁与雍官的对抗,是人生价值观的对抗。在与汉武帝的最后对决中,司马迁意识到自己不过是那个永远在求教的人,那个“用笔写下这个变化的时代,为死难者献上葬礼”的人。

宋林是80年代的明星诗人,不知什么原因,她在90年代初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之旅。从上海到巴黎、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北京、大理,六个地方成为诗人诗歌版图的坐标,也成为这本跨越近四十年的诗集的编纂体例。集子里的一些诗,表现了地域空的不断延伸与乡愁的日益加重之间的张力。宋琳在异地之间迁徙和“漫游”,带着难以磨灭的客忧(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和“时代强加给个人的沉重负担”,剖析自我形象,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探索存在的边界。

这本书以沈阳两个工薪家庭的孩子的成长史为线索,勾勒和呈现了沈阳近百年的戏剧史,以及两个普通家庭,甚至上游的起起落落、奋斗历程、命运变迁。两位作者的写作延续了他们“以个体命运反映时代变迁”的一贯视角,使这部非虚构作品具有了社会学的洞见。两位作者通过大量的口头采访、考证和实地走访,重新审视了东北去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的内在张力和曲折道路,反映了一代沈阳普通人的精神建设图景。

《金瓶梅》作为世界上最狭隘的邪恶小说,常常被误解为淫荡小说。所以,虽然《知者》充满了坑与谷,但仅仅是几行段落,集中表现了床的快感,仿佛这就是这本书的精髓。孙淑玉指出,《金瓶梅》的成就在于写实。它正视男人和女人的巨大欲望,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它不仅分析了官员和权贵的压迫手段,而且重点关注了等级之间的冲突、侠客的暴力和文人的虚伪。但是在堕落中有救赎的种子,即使这种救赎最终会导致死亡和毁灭。放完卷之后,是一种看到所有生命的寂静。

虽然唐诗研究著作数不胜数,但景凯旋的《唐诗论丛》仍然具有开拓认知边界、探索唐代大诗人更深层精神世界的作用。作者漫游二十位唐代诗人及其诗歌的世界,将其置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辅以比较文学,旨在发现唐诗中的“观念与价值观”,揭示诗人在个体意识、时代观念、人格品质、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等方面的特点,从一个更现代、更宏大的视角去探究唐代诗人和唐诗的伟大之处。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面对濒临死亡的瓜亚基尔人,法国人类学家Pierre Clastres在巴拉圭的各个印第安部落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查。他以精巧的叙事结构、经久不衰的场景描写和对瓜亚基尔风俗的分析,写出了《瓜亚基尔印第安人编年史》。这是一本难得的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的人种学。这本书通过了解瓜亚基尔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反映了文明世界带来的杀戮、奴役和疾病,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明的权力结构和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

近年来,英国的“英国退出欧盟”和川普的崛起...一系列事件似乎预示着全球化愿景的偏离。世界各地的人们似乎更喜欢自我孤立而不是坦诚合作,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加剧了这一现象。以色列记者埃亚尔通过一线走访,系统梳理了这种情绪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体现。焦虑的中产阶级,开着法拉利的无政府主义者,坚定顽固的民族主义者,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挑战,思考解决方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献很多,但并不多余。他的作品和生活,值得人们反复阅读,去寻找生活的热度和分量。安德烈斯古斯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一部简明而全面的传记。他将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与严肃的学术研究相结合,使读者快速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经历,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世界建立联系,从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在快节奏的现在,我们几乎没有空时间去回忆过去。悲伤和挫折还没有解决,就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被切断了。对于荷兰作家赛斯诺特博姆来说,记忆意味着一切。在他的故事里,有最丰富的情感,最平静的忧郁,最敏锐的观察。在过去记忆的叙事节奏中,故事或真相可能不会更清晰,但人的内心情感会更清晰。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慢节奏、复古的写作风格能让人在喧嚣中再次感受到心灵的存在。

随着近年来作品的不断译介,塞巴尔德在中国也逐渐积累了自己的读者,他的文字能让读者强烈感受到什么是沉默。眩晕是塞巴尔德小说写作的出发点,但已经表现出非常成熟的语言风格。借助司汤达和卡夫卡的视角,它弥补了旅途中记忆的创伤。《眩晕》这本书不仅能为喜欢塞巴尔德创作的读者提供线索,还能强化塞巴尔德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用记忆塑造生活,用沉默说话。

在这部小说中,埃内斯托萨巴托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创作意图。虽然《毁灭者亚巴顿》是作者三部曲的大结局,但即使你没有读过前两部,也不会对你的阅读产生任何影响。萨巴托在小说中不断穿梭于梦境与现实之间,不同人物心理之间。甚至作家本人也会在小说中跳出来说话。这部小说呈现出很强的文学能力,同时散见于全书的文学思想也极其犀利。其复杂的叙事形式并不神秘,而是融合了无数的思想和论点,可谓拉美经典文学的遗产。

温德勒以其对诗歌形式的精确剖析和对诗歌文本的敏锐阅读而闻名,是当代美国文学批评的领军人物。对Vendler来说,面对一首诗就像面对一个房间。仅仅把握其“主题”或“概念”的表象是不够的,而是要走进房间,从内部看一首诗的结构、风格和特征。在《花与旋涡》中,温德勒精选了150首狄金森的诗歌,并以详尽而专业的逐句分析,带领我们穿过狄金森晦涩难懂的文字迷雾,抵达狄金森复杂而微妙的内心。

以第一视角写孩子的心,对作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爱尔兰作家罗迪道伊尔的《过去的童年》中的任何一段都能把读者带回他们懵懂的童年。对环境认知的视角不同,道德的混乱,行为的荒唐,很多类似的东西都会在成年后被我们人为的掩盖或者遗忘,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成长阶段。在道尔的作品中,这一切都被丰富地捕捉到了,它给读者带来了童年的悲伤或甜蜜的回忆。

本雅明说:“对于历史来说,曾经发生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丢失。”也不应该丢失或故意消灭它。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和画家,《不确定性宣言》的作者帕亚克在本书的前三卷中以本雅明的形象和声音的呼唤回应了本雅明的观点。帕亚克并不打算写一本传统而厚重的本雅明传记,而是将本雅明置于灾难时代的背景中,以碎片化的方式拼凑本雅明动荡而不幸的一生,阐述其复杂的思想。除了文字,这本书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冷影和富有诗意的文字,组成了这篇颇具观赏性的文字。

这是一本能让你深入了解拉美文学的书。在作家富恩特斯的解读中,你会明白“魔法”、“迷宫”、“幽灵”只是拉美文学的表面标签。拉美文学作品其实是在用建构空的方式叙述自己的历史。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拉美文学,就必须还原每个作家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历史条件。在这片社会思潮涌动、历史断层、蛮荒专制的土地上,作家们以不同的风格思考,创造着新的世界。而这篇评论将完整地呈现这张模糊的文学地图,让我们深入腹地。

安东宁阿尔托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文化参与者之一,而《安东宁阿尔托》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另一种接近他的方式。这本书结合了阿尔托的命运和时代背景,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医疗和科技的发展,电影和戏剧等文化运动等。,留给读者多样复杂的理解维度。但阿尔托试图超越文本,仅靠视觉带来冲击和创新的艺术理念,以及他模糊了精神错乱、自然敏感和天才之间界限的痛苦人生,在今天仍然能带来广泛的反响。

这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研究。“绘画史”的前提是有一条连贯的线索,可以把所有的绘画技法、风格、样式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画“遗珠”往往只是在巨大的历史偶然性下才得以流传。因此,艺术史学家黄晓峰一方面通过细读来分析画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回到画面产生的社会环境。在他看来,艺术史不仅关注一幅画是如何创作的,而且关注从一幅画中窥见的社会,通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幅画。

一位雕塑家和一位艺术史学家就“雕塑是什么”进行了长达18年的对话,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接近雕塑本质的分析视角——雕塑不是对已有物体的复制,它是想象的载体,它包含了人类对自身和物质世界的认识以及矛盾情感的投射。它提醒我们,艺术思维的美在于无穷无尽的阐释方式,“美”的意义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然而,当把视野扩展到几千年的历史和多元的全球文明时,线性的艺术史观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创作现象。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面前,我们今天依然渺小。

庄学本的重新发现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图像史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1934年至1941年,庄学本行走在中国西南边陲,用相机拍摄边境地区鲜为人知的风俗和人物,绘制地图,收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留下了一万多张照片和近百万字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民族文献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人类学价值。《西游记》展示了庄学本下西洋的文字和影像记录。是我们认识这位纪实摄影师,走进百年前的中国西南的读者。

推荐语|书评周刊编辑部

校对本文|薛静宁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