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小留学生:小留学生张素,9岁赴日留学,21岁给主席献花,考第一为国争气

2024-03-26 07:32:37编辑:瑞士留学

“我要好好学习,为中国争口气!”

小留学生:小留学生张素,9岁赴日留学,21岁给主席献花,考第一为国争气

1996年,在日本新干线列车上上,当父亲问她为什么要拿第一时,刚下飞机的小留学生,9岁的张素大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说起来,日本人前往中国学习的历史很长很长,而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历史才百十年而已。

往前追溯到1896年,13名由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东渡日本学习,由此开启了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历史。

中间由于战乱和侵略留下的仇恨,中日两国的留学交流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再度掀起高潮。

时隔百年,又有这么一群背景迥异的人,怀揣着各自不同的目的的人,踏着前人的足迹,乘着东去的飞机,踏足这个令国人感情复杂的国家。

他们来到日本学习或打工,或为自己,或为家庭,开始了异国他乡的奋斗。

1996年,在这些心怀不同梦想从机场走出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年龄差距巨大,其中,就有纪录片《小留学生》的主人公,9岁的张素。

01、要考第一,为中国争口气!

张素的大伯张焕奇是《我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摄制组中的一员,也是较早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之一。

正当摄制组想要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记录不同类型的在日留学生时,这个比较特殊的小留学生张素就通过张焕奇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1996年,9岁的张素古灵精怪,又乐观开朗,是北京的一名品学兼优的小学三年级学生。

张素的父亲张焕然早在1991年留学日本,之后留在东京八王子市工作,这个城市架构稳定,并且以教育见长。

所以,为了和留在日本工作的父亲张焕然团圆,也为了给张素接触别样的教育机会,张素和妈妈谢庆华漂洋过海远赴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日本留学之旅。

因为早有准备,摄制组从张素在日本机场被父亲接到的第一天,一直拍摄到她和母亲离开日本回国的最后一天。

期间,他们的拍摄过程只是如实记录了张素在日本两年的学习和生活,完全不干涉张素的任何行动。

在异国他乡,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最大的障碍往往是语言不通。

所以,张焕然对母女俩往后生活和学习的担忧迅速掩盖了一家人团聚的喜悦。

在新干线上,当爸爸张焕然问起张素:“对于日本语你有什么担心没有?”

她摇摇头:“没有!”

爸爸又问她:“为什么?”

张素大声而自信地说:“学!”

当爸爸再问:“日本小学生欺负你怎么办啊?”

张素忽闪着大眼睛自信的回答:“用学习来对付他们呀,在中国我跟妈妈已经定了条约,一定要拿第一。”

爸爸又问:“拿第一是为什么?”

张素毫不遮掩的说:“为中国争口气啊,因为日本人侵略中国,所以我就得……”

在去日本之前,张素小小的人生中,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周围人的评价,她对这个国家的印象不能说好。

她在国内上学时,学校组织爱国活动会去参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

老师也会教育:“我们要铭记日本侵华战争,但要与日本人民友好相处。”

妈妈谢庆华也是从小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长大的,虽然很喜欢他们住的那个干净整洁的城市,可是对日本这个民族的观感很不好,这更是直接影响到女儿张素。

所以,在张素印象里,日本就是那个曾经侵略过中国的国度,而她能做的就是在学习上取胜,为国争气!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信念,虽然出自一个9岁孩子的童稚之口,却充满了力量。

后来,长大的张素接受一个采访时,说自己其实也不太记得了,还是看过纪录片才想起来:

“我当时在纪录片里说的话并没有谁教我,也没有事先打好草稿,全是下意识的。”

02、叹过哭过,但绝不认怂!

可以说,张素在刚到日本的时候,一直是很乐观的。

或许是在国内一直成绩优秀带来的优越感,让她觉得自己可以适应语言不通的学习生活。

可是,语言终究还是成了她在日本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

在妈妈送她到教室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她用提前准备好的日语顺利作了自我介绍。

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堂课上,等全班同学齐声唱起一首日本歌谣时,张素一点也听不懂。

她只能茫然地默默站在讲台边,静静地等到结束。

这短短的一首歌的时间,在当时的她看来是那么的漫长。

张素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挫败,可尽管已经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也只是倔强地轻轻叹了口气,转过头仍然微笑面对同学和老师。

在新的座位上,听着天书一样的课,在别的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时,在国内发言回答问题很活跃的张素却一句话都说不出。

巨大的落差让她忍不住掉下眼泪,可是抹去眼泪,张素还是坚持听完了课。

直到下课,她才跑去找到因不放心而在外面等待的妈妈。

在妈妈的安慰下,张素没认怂,也不再伪装坚强,她去找到老师,用手比划请老师教她读词认字。

笑过,叹过,哭过,她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在,周围的人和学校知道她面临的困境,都很热情的帮助她。

班主任中村老师授意班上一名女同学,每天在张素楼下等她一起上学;

当地区政府特意为她配备了一个月的翻译,帮助她适应日本的生活和学习。

她的同桌的佐藤大树,在上课时为她一行行地指着书上老师讲到的地方;

一下课,就有一群同学围着张素,一句一句教她日语……

而这一切,也让张素认识到了这个曾经侵略过中国的国家的普通民众的另一面。

所以,入校一周后,让张素对日本的态度虽然心中仍有芥蒂,但也有所缓和。

在全校大会上,为了欢迎张素,校方邀请她做一次讲话,于是就有了她那次颇具外交形式的发言:

“国家与国家之间永远是和平的,愿我们这一代,永远捧起和平的鸽子,唱起和平的歌!”

有这么多人帮助,张素的日语学得突飞猛进,从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到抢着举手,从一点日语都说不好到如愿拿下班级第一,张素重新找到了自信。

其实,与其他很多留学国外的小孩相比,张素是很幸运的。

有些小孩要么因不适应而受人欺负留下心理阴影,要么用对中国的反感和抵触去获取当地同学的认同。

而张素本身就接受的是国内高水平教育,心理也很强大,再加上父母、同学及校方给予的保护,让她很快适应了下来。

片中有一个场面:张素和一名班里的女同学一起手牵手回家,张素说中文,日本女孩说日文,两人欢快地交谈着,其实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不过,那时单纯的张素傻乎乎地认为:日语就是放慢速度的中文,慢一点说就能懂了。

当时,摄制组在学校拍摄时,一个日本小孩子说了一些不敬的言论,学校知道后,立刻出面要求这位学生向摄制组道歉。

所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素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全适应了学校的学习和基本交流。

03、任职中新社,致力中日友好交流!

在张素的生活和学习逐渐稳定下来时,日本的经济也在持续下滑。

自1991年开始爆发的那场持续了十年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直到1998年,日本经济形势不见好转,反而加速下滑,直接波及到了张素父亲所在的公司。

张焕然任职的公司倒闭后,一家人商量决定,张素结束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和妈妈回国上学,爸爸则留在日本创业。

在张素临走的时候,送别会上,校长将他们音乐课上使用的71台口风琴,送给张素在北京的学校作纪念,同学们也为她送上自制的纪念品。

张素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家在北京的地址,和小伙伴们相互约定一定要写信联系,未来一定要回来再聚。

一年后,张素在日本的班主任中村老师还特地到北京,去看看这个养育了张素的地方。

2001年,已经在读初二的张素,也利用了寒假时间,重回日本东京八王子小学,拜访学校和中村老师。

这次,她不仅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欢迎,还收到了校长为她准备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八王子小学毕业证书”。

后来,张素选择了在以日语为第一外语的北京月坛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高考时更是以优异的成绩成绩高分考取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

2008年,21岁的张素读大学三年级时,又申请了为期一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专业的交流机会。

2008年5月1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隈礼堂,访日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演讲开始前,张素作为学生代表献花。

回国后,张素又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后来张素进入中国新闻社政文部,成为一名助理记者,负责体育新闻方面的报道。

她的名字在跟进报道伦敦奥运会时出现过,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报道中出现过。

现在,她和很多人一样,结婚工作,每天也是上班、下班、买菜做饭,不同的是,偶尔会有人面带吃惊的询问:“你是《小留学生》中的那个张素吗?”

近些年来,中日两国的摩擦日益增多,两国的关系也是持续恶化。

这个曾经要为中国争一口气的小留学生,现在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也在为推动两国民间外交而努力。

早期的日本留学背景,让她有机会认识了很多本没有缘分遇见的人。

这些经历,让她自感需要承担比别人更重的责任,去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