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挪威的国际学生代表乌利( OLE EIDSKREM )发表了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中新网上海12月15日电(陈静徐心成)初冬的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大)校园充满欢呼声和笑声,丽娃河畔的各个创意展区装点着充满异域特色的文化“花圃”。
记者15日从华东师大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文化节“Mini Expo跨国风情展”上获悉,数千名中外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共同体验盛大的文化交流欢乐嘉年华。
开幕式上,来自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挪威籍国际学生代表乌力( OLE EIDSKREM )发表了演讲,他用流利的中文热情地表达了对中国和华东师大的深厚感情。
“今年夏天飞机降落在上海时,我兴奋地说:‘终于回家了! ’再次回到华东师大国际文化节现场,乌力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2020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乌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没想到这次离别。 最近三年。
在此期间,他一直与中国老师和同学保持着联系,期待有一天回到中国这个“家”。
在疫情防控期间,乌力一直关注中国的入境政策。 他每三个月给大使馆打电话,主动联系他们,等待最新消息。
“有一天,我终于等到了大使馆的通知,在经历了将近三年的离别之后,我于今年八月回到中国获得了签证! ”
在挪威的时候,因为时差的问题,乌莉每晚6点睡觉,凌晨1点起床上网络课。 因此,虽然他放弃了大部分的社交生活,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学业。
家人和朋友们经常问乌力:“中国真的那么有魅力吗? 他说:“当然,中国的魅力太多了! 例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风景、善良的人民……这就是吸引我回来的原因。
“伍利说,自己很喜欢中国菜,回中国之前,他把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了。
比如去重庆吃火锅,去青岛喝啤酒,去西安吃biangbiang面……在挪威的时候,他会自己烤中餐给家人吃。 例如,猪耳朵和炖肉等,带领家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2021年华东师大迎来70周年,乌力在挪威的船上挥舞着华东师大的旗帜。
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黄美旭说,乌力高一时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他不远万里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她说:“我相信所有与乌力接触过的老师、同学,都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
2021年华东师大成立70周年,为了表达对学校的思念,挪威的船上挥舞着华东师大的旗帜,给师大送来了北欧的祝福。
“回到美丽的校园,能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们,真的很开心。 我的心总是和华东师大在一起,和中国在一起。
乌莉对记者说,她和远在挪威的母亲现场联系,期待有一天母亲能亲自来华东师大校园,见证他学习、成长的历程。
据悉,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学生总数超过5000人,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校国际师生的安全,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问题。
学校通过开展外国学生云上“新知”计划交流、外国学生云上牵手等活动,为无法返校的外国学生建立特殊时期的学业压力和困难缓解联系方式,针对学生需求,第一时间提供信息
除国际文化节外,华东师范大学每年还组织开展30多项学术文化活动。 如学业提升计划、商业计划书大赛、职场系列视频等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吸引了近千名海内外学生报名参与,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和实践能力,也加强了海内外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与联系。
今后,华东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探索后冠状病毒时代国际教育交流的新形式,推动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多维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给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可靠、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