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光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辑
不想攻击本职工作,他的“血液中流动着发动机的柴油”。
改革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他把改革的基因注入了柴达木和中国的重汽。
他是谭旭光、个性鲜明、勇于担当、斗志昂扬的传奇企业家,是勇于担当和改革的著名“帅才”。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潍柴,期待对话各方、采访见证者,为读者呈现真实的国企改革者。
1998年,国有企业潍柴经营陷入危机,谭旭光掌舵后,进行了注重市场化的改革,此后又恢复了生机。
21年来,谭旭光说他的“血液里流动着引擎柴油”,心无旁骛地主攻本职工作,他把改革的基因注入了潍柴。
如今,潍柴的改革基因又转移到中国重汽上。
冷静
掌舵中国重汽
不改革死亡之路
4月15日,刚从日本出差的谭旭光,在中国连续开了4个会。
他说,中国重汽的首要任务是改革。
如果不抓紧时间,重汽2-3年就会全军覆没。
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重汽的问题。 “肝病包括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三个阶段。 我们现在属于严重脂肪肝的阶段。 试图转移到肝硬化。 可以迅速扭转。
”
4月16日,在潍柴科技展馆,谭旭光在回答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关于人事改革的提问时,用《不改革死路一条》概括了问题的严重性。
去年9月1日,谭旭光正式被任命为中国重汽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有人称之为“叛徒”。
谭旭光回到重汽,像鲨鱼混入沙丁鱼群一样,迅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2月10日,中国重汽集团与新任干部专题党课举行2019年绩效合同签署仪式。
会上,谭旭光对重汽动了“人事改革第一刀”。
64名主要领导干部经过公开竞争正式上岗,此次公开竞争和调整共有279人参与,是中国重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改革后,中国重汽“正部级”职称数从143个减少到95个,减少到1/3,共计48个。
“改革非常成功,第一次改革全面完成,中层干部竞相招聘,公开透明。
”他说。
重新掌舵“老东家”,谭旭光对中国重汽的期待也很高。
中国重汽近两年净利润在9亿元左右,谭旭光在就职演说中制定了利润“小目标”,拟实现利润100亿元。
中国重汽今年第一季度的成绩相当不俗。
公告称,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亿元至3.29亿元,同比增长50%至70%。
震撼力
让漯柴复活
赤字国企到处乱窜
谭旭光作为改革的开拓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率先带领潍柴完成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之一。
以市场为导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务实担当、永争第一……这些都是谭旭光21年来给亏损国企打上的标签。
带着这些基因的潍柴,正在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上狂奔。
从1998年6月19日,37岁的谭旭光掌舵漯柴的第一天起,他就一杠“国企改革”。
1992年,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进入深水区,但柴达木始终没有进入市场大门。
1998年恰逢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潍柴账面亏损3亿元,债务3.6亿元,账面只有8万元,1.36万职工已经6个月没有发工资了。
经过调查谭旭光发现,当时柴达木直属单位53家,共计1.36万人,其中一线生产工人3656人,只是总人数的零头。
在只有300人的专业工厂里,管理员有40人也有50人。
“一个人的工作由3个人做,3个人的饭由5个人吃”。
另外,这家巨额亏损企业,招待费高达550万元。
谭旭光首先启动了“三定”改革(定岗、定编、定员),把精简机构、裁员作为改革的第一步。
3年来,潍柴在职职工总数从1.36万人减少到8000人,降幅达41%。
随后,潍柴脱离了危险。
“谭总有魄力,说出来一定能行。
他说他会发工资,但很少有人相信他。 但是,他真的发了工人的工资。
今年54岁的王世杰1985年进入潍柴,现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装备技术服务公司模具钳工、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山产业带头人,经历了当时的艰难岁月。
王世杰不知道的是,当时潍柴正处于破产的边缘,银行不愿意出钱。
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谭旭光一天到晚堵着银行门口等行长,费尽唇舌贷款1000万元,恢复了员工的信心。
去年,潍柴实现营收2360亿元,近20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利润139亿元。
疯了
引擎里像个疯子
他总是喜欢给人泼冷水
谭旭光改革者的作风,体现在他的言行中。
谭旭光在中国的重汽演讲一在网上公开就备受关注,潍柴工作人员表示早就习惯了。 他的演讲和工作风格一直是这样,因为谈问题工作很实用。
来自潍柴动力发动机研究院的机械开发工程师、刚从美国回来的孙楠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对潍柴使用了“Crazy”一词。 产品转型、技术不断创新、粗暴跨国并购……的确,“疯狂”是形容漯柴的最佳词汇。
这个评价和谭旭光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他对发动机的执着也像个疯子。
作为机械开发工程师,孙楠楠参与了很多发动机开发,成果也很多,但谭旭光经常给研发人员泼冷水。
每半年,谭旭光邀请创新型企业的总经理去潍柴,不是看潍柴取得了什么成绩,而是“批评”,批评潍柴制造的发动机,给研发人员泼一盆冷水,让他们时时有危机意识。
这种危机意识,谭旭光也被带入了中国重汽。
成为重汽负责人后,谭旭光在中国重汽集团召开的第十七届第八次员工代表大会上表示,重汽长期缺乏压力和危机感,对自身要求不严,始终不把企业发展、员工的真实需求放在心上。
同时,也对重汽干部提出了要求,要求增强忧患意识。
每个同志都要有坐不住、等不及的紧迫感,要有忧患和安乐死的危机感,要有发展企业、造福企业的使命感。
热情
一天用两天半
不争第一的是混淆
在潍柴动力2号工厂,机器飞转。
据厂长王健介绍,当天2号工厂的生产计划共有785台发动机,2号工厂创下了每天生产915台发动机的最高纪录,去年一共下线了21.3万台。
王健总结了帐目。 不到两分钟,一台引擎就下线了。
精力旺盛、热情洋溢的谭旭光,给潍柴带来了特殊的文化。
潍柴厂经常出现“让客户满意是我们的目的”、“一天两天半的用武之地”、“不争第一就是混在一起”三个口号。 这三个字谭旭光也经常说。
“一天定为两天半”,讲的是漯柴的效率文化,不是不停加班,而是提高效率。
“不争第一”就是混淆,这是一种潍柴的热情文化,大家都要有目标,争第一。
过去常说“责任、沟通、包容”,但近年来常说“一天用两天半”“不争第一是混淆了”。 潍柴的企业文化是传承的,员工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自己的事情。
2016年5月,一次会议给孙楠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会议到了下午一点多,我们已经饿得咕咕叫了。
”会议结束后,谭旭光接着赶到飞机,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那时我想,谭的精神和能量为什么这么大?
”
谭旭光语录
很多人都说我很大胆,但其实不然。 我胆小。
改革不是解雇工人,而是淘汰放弃的、有惰性的人。
我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因为每当我提出的目标实现时,幸福都是暂时的。
很多人可能以为我每天都吃莺歌或鲍鱼鱼翅,但其实我总是在会场吃便当。
我一年不跟家人吃饭10次。 每年回家看父母两次。 一次是8月15日,一次是除夕。
董事长、CEO……除了这些头衔外,谭旭光还被贴上了无数的标签。 “谭大胆”、“职业狂人”、“飞人”……他是如何看待这些称呼的呢? 面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谭旭光发声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谈绰号
其实胆小
但是,工作一定要成功
记者:有人叫你“谭大胆”,你自己对这个称呼怎么看? 你有大胆的时候吗
谭旭光:其实我胆最小。
我不知道。 什么是胆最小的呢? 大家回顾看我这二十年,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失败过。 背后一定是胆最小的。
“谭大胆”的来源是2005年收购湘炬时,我国首次在资本市场拍卖上市公司,有二十多家公司参与。 这里面的故事惊险刺激,鲜为人知。
我邀请你去看周梅森当时写的《梦想与疯狂》这本书。 是以我为模特写的。
我们在谈论资本时代的到来。 资本的力量无限大,把我描绘得淋漓尽致。
拍卖的时候,有人出了6亿,有人出了8亿,我们出了10亿。 当时,很多人都说我是疯子,很混乱,所以大家都说我谭大胆。
不,因为他们不理解。
潍柴今天在那一年拍摄了湘火火炬,买了西安的快速变速箱和焊桥,也就是现在有的动力总成。
发动机已经是心脏,给发动机施加动力的组件那是心胆肝肺,缺了也不行。
这几年,我们在动力总成上不断发展,我们的竞争力更强了。
其实,在我的每一个决定中,都是严格按照国有企业的流程来决定的。 在重大收购中,就像收购意大利法拉第集团一样,当时我的中介机构有两家,中间被屏蔽了。 律师、会计师的投票有两种,我们从两种中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很多人说我很大胆,其实不然。 我胆小。
因为对我来说,国有企业必须不允许任何失误,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这是我在国有企业工作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当然这个要求很高。
一是把工作办成,一是把工作做好,一是工作要靠团队,这是我的三大法宝。
谈论幸福
我的幸福是短暂的
看到的永远是危机
记者: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你觉得幸福吗
谭旭光:我们这一代和年轻人不一样。 我们知道贫困是什么。 我知道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这一代的理念是努力。
光抱怨是不行的,必须努力学习努力。 幸福不是轻易能得到的。
一直以来,我对一个信念,要做好自己的事。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外国投资者,华尔街大佬问我,我说你们中国的经济快要出问题了。 “告诉你们,中国的经济永远不成问题,出了问题就不叫中国。
这是对国家的信念,这是我的灵魂。
”
要做好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事情,做好潍柴是我一生的目标。
不知道不动产。 我做装备制造,做发动机。
我的目标是解决国家发动机短板,我的梦想实现了。
我从未找到过幸福的感觉。 因为每次我提出的目标实现,幸福都是暂时的。
于是我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又在追求,我一直在追求。
身边的老朋友说。 “老谭,你是在制造梦想,继续追寻梦想,再现梦想。 人在再现梦想之后就可以了。 你再现了梦想。 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又做了什么。
”
浅谈改革
距离中国重汽半年
给职工发了两次奖金
记者:你刚上任,就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你怎么看改革中的反对声音
谭旭光:山东重工经过10年的发展,非常健康。
我就任中国重汽以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有很大风险的问题,但中国重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但改革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以改革实现突破,拉动发展,又以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
改革之所以有杂音,是因为它涉及到了很少一部分人,或者说很少一部分人的利益。
中国重汽改革非常成功,第一轮改革全面完成,中层干部竞相公开透明,省下请客费、送礼费,大家不开心吗? 把黑暗面变成透明面,暗箱操作改革一定不会成功。
改革不能解雇工人,而是要通过改革淘汰那些放弃的、有惰性的人。
通过改革,重用能人爱提拔,使工人多发奖金。
我去中国重汽半年,给员工发了两次奖金。
春节2000元,三月超额完成任务,一个人2000元,大家欢呼。
谈家庭
我一年见两次父母
和家人一起吃饭不到10次
记者:你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一年中,和家人一起的时间有多少
谭旭光:我一年最多飞过40万公里。
回潍坊的时间不到一个月,一年不跟家人吃饭10次。 一年回家看父母两次。 一次是8月15日,一次是除夕。
人就是这样,成事必须旁若无人,背后也一定有付出。
我的家人全力支持我的事业,从来没有给我带来过混乱,没有掺和企业的事情。 这是美好的家庭生活。
有的企业家整天左思右想,这样的企业一定做不好,没有时间做企业。
我这几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发动机事业上。 现在,我们实现了从发动机到动力总成,从动力总成到整车,从中国到世界。 这个过程已经过去了20多年。
很多人可能以为我每天都吃莺歌或鲍鱼鱼翅,其实不然,其实我总是在会场吃便当。
我15日在中国开重汽,从早上8点半开始开会到晚上12点。
你们适应了我,我也适应了你们,这是我的工作。
我不知道一天工作几个小时,回家后睡觉,起床后工作,在飞机上整理文件,下飞机后开始工作。
我觉得很幸福。 人也很充实。 一个人执着于一件事,持续成功是最大的幸福。
我的成功不仅需要我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生态支持、我们的团队支持和我们员工的理解。
谭旭光逸事:
潍柴邀请博士他自己进行了“面试”
部下给谭旭光的电话,没有报告过生产。
谭旭光管人、管创新,还有体制机制的梳理。
但在潍柴员工眼里,谭旭光还有另一面,他特别重视人才引进。
他出差回来,深夜去工厂和一线员工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
每年的“新员工座谈会”结束后,他身边总会有“80后”“90后”的人群。
今年36岁,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文淼博士现任柴动力总裁助理、柴青年科学家、新科技研究院院长。
陈文淼博士期间一直从事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的研究课题,而潇柴是陈文淼的就业选择之一,在正式签约前,陈文淼一直与合适的技术领导沟通,直到潇柴。
但当时也有不少企业向陈文淼伸出橄榄枝。
2009年12月,陈文淼在准备毕业答辩时,突然接到电话。 是谭旭光邀请他见面说话的。
“我当时就有点蒙。 我从没听说会长会亲自见面。 我的同学也没有那样的先例。
”陈文淼说。
当时去北京出差的谭旭光,在活动间隙呆了半个小时左右。 “聊天的中心是介绍潍柴目前的情况,他对潍柴的发展有着极其清晰的目标和路线。
”陈文淼说,“他的自信和感染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越是水平高的人才,谭旭光越要亲自把关,而潍柴也经常开博士座谈会。 谭旭光最常问的问题是晋升通道是否畅通,大家的能力是否得到发挥。
他也经常参加一年两次的技术营销对接会,询问研发人员最近有什么新发现。
记者手记:
“老谭”10年后能实现吗
一直强调“问题意识”的谭旭光,在鼎盛时期看到了危机,找到了时机。
“新能源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在第八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上,谭旭光对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转变趋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新能源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燃油车停售时间表,挪威、荷兰为2025年,德国和印度为2030年,法国为2040年……海南省是我国第一个制定燃油车停售时间表的省份,时间为2030年
潍柴制定了《2020—2030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传统业务要超过世界一流水平,到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世界行业发展,收入达到一千亿美元,成为世界500强以内的国际化强企。
谭旭光说,在可以预见的30-50年内,柴油发动机不会取代。
可以看到,潍柴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传统的燃油机械业务,一个是代表未来的新能源业务。
潍柴对新能源的布局很棒。
计划投资500亿元,在潍坊建设山东最大的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重建千亿级新潍柴。
“在氢燃料发动机方面,我们与加拿大氢燃料电池供应商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合作,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成立合资公司在潍坊落地。
昨天我去了现场,发现已经生产了100多台,最大功率为120KW。
4月16日,在喧嚣的潍柴二号工厂,潍柴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徐宏告诉记者。
目前,潍坊已有二路公交车。 也就是说,55路、65路共计30辆车使用了氢燃料电池。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家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通过彻夜钻研,获得“智慧宝库”的钥匙,实现脑海中描绘的场景。
到2030年,潍柴的目标是新能源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
谭旭光常说,“谭说的话不会不兑现”。
这次,“老谭”说的话依然能实现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师胜张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