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舟山野生小黄鱼,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减少的原因

2022-12-30 09:40:24编辑:裴川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郑元丹通讯员陈增辉

桂福坤向记者介绍了“渔光互补”的深海养殖平台。

舟山野生小黄鱼,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减少的原因

浙报客户端记者郑元丹摄

桂福坤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期从事海洋设施养殖、鱼类行为动力学等相关研究。

被业界称为东海“野生化大黄鱼”的先驱。

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南部对峙村岛礁附近的一个被网衣包围的海湾里,养殖着数以万计的大黄鱼。

这里是桃花岛围栏野生化养殖基地,主要指标检测与对比分析表明,这里养殖的大黄鱼质量与野生大黄鱼非常接近。

该海域具有与深海相似的潮流和生态环境,围海域面积达150亩,拥有养殖水体60多万立方米,年可放养高质量大黄鱼多达30万尾,是舟山海洋鱼类高端野化养殖的领先示范区。

这些都是与他有关的——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桂福坤。

今年47岁的桂福坤是江西人,浙江大学博士后,加入民盟,长期从事海洋设施养殖、鱼类行为动力学等相关研究。

业内人士称他为东海“野生化大黄鱼”的先驱。

质量高端化之路

说起与舟山的缘分,那是桂福坤在大连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

为了调查课题,他来到了舟山,非常高兴。

2006年博士毕业,原本有机会留校的他,毅然来到舟山,在当时的浙江海洋学院工作。

“舟山人很热情,而且这座城市能实现我的‘黄鱼梦’。

”桂福坤说。

2009年,桂福坤赴挪威留学访问一年。

挪威被誉为“万岛之国”,海岸线曲折,沿海岛屿众多,是世界HDPE (高密度聚乙烯)深水网箱发源地,网箱养殖规模和智能化程度全球领先。

学习期间,桂福坤经常深入一线,调研当地网箱养殖产业。

在挪威的见闻让桂福坤印象深刻,他决心回国后活跃在中国的海洋养殖领域。

2010年回国后,桂福坤开始对中国大黄鱼养殖产业进行广泛的调查、深入的分析。

舟山拥有中国最大的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大黄鱼曾是舟山最有名的经济鱼。

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大黄鱼资源开始急剧减少,野生大黄鱼几乎灭绝。

于是,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大黄鱼人工养殖取得突破,发展迅速,目前产量居中国海洋养殖鱼之首。

但桂福坤调查后发现,大黄鱼养殖产业面临着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利润低等痛点。

“当时的养殖模式主要是近岸网箱养殖,大黄鱼活动范围有限,容易出现‘肥胖’现象,质量难以保证。

桂福坤说,近岸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当时市场价每斤二三十元,而野生大黄鱼每斤一千元以上,供不应求。

“这两者的经济效益差距实在太大了。

”在深深担忧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的同时,桂福坤展望了未来的道路:走高质量、高端化的道路,通过塑造野生生长环境,养殖野生大黄鱼,使其品质接近野生大黄鱼。

舟山岛大黄鱼浅海生态围栏养殖基地

克服大黄鱼越冬难题

从2012年开始,桂福坤带领技术团队围绕海洋围栏养殖工程开展研究。

围栏养殖工程是利用网衣、桩柱、绳链等工程设施在浅海水域周围形成大型水域空间,养殖鱼类等水产经济动物的养殖方式,因其具有空间开放、环境自然等特点,是一种高质量生态型野生化养殖创新海洋养殖模式。

光有理论是不行的。

2015年桂福坤转型围栏养殖工程技术成果,选择舟山桃花岛应用。

首先要解决的是大黄鱼的原位越冬问题。

桂福坤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自然生长的大黄鱼具有洄游特性,冬季海水温度下降,大黄鱼一般向南或向东游至深水区。

水温低于12时停止摄食,低于8时死亡。

舟山海域低温曾高达6,大黄鱼原位越冬面临巨大挑战。

大黄鱼越冬需要什么条件? 舟山有可能开展生态型野生化养殖吗? 桂福坤团队对大黄鱼游泳能力与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较低时,大黄鱼游泳能力下降,有时会丧失游泳能力,难以抵抗水流的冲击。

“鱼可能会撞到水流,因缺氧或碰撞而死。

”桂福坤说。

2016年桂福坤在周海海域试验放养2万尾大黄幼鱼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冬季养殖基地最低水温为8。

桂福坤和技术团队通过建立人工缓流区降低了水流对大黄鱼的冲击。

另外,通过增加喂食,大黄鱼还可以储存脂肪并储存能量,在低温时提高游泳能力。

经过一年的试验,桂福坤团队获得了可喜的结果:喂食、摄食情况正常,大黄鱼越冬成功。

2017年,围栏养殖的大黄鱼每斤最高售价突破300元。

面对一连串可喜的数据,桂福坤松了一口气。 “成功越冬对大黄鱼围栏养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挑战,最终渡过了这一关。

随后,桂福坤团队突破自动投喂、高效分级抓捕、鱼群智能巡查、网衣自动清洗等技术,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将相关技术成果第一时间转化应用。

2018年,桂福坤领衔的“大型高端生态围栏养殖工程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被评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5313”行动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特别推荐项目。

2020年,桃花岛围栏野化养殖基地被评为省绿色养殖基地。

饲养、放养可以常年销售

继2016年桃花岛围垦大黄鱼野生化养殖基地顺利野生化后,2021年7月,该基地又成功投放10万尾大黄鱼幼鱼,在舟山市首次实现大黄鱼轮养殖。

“通过此次幼鱼的投放,我们又掌握了轮养放养这一关键技术,围栏野化养殖逐渐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桂福坤说:“通过周期性补苗和跨年养殖,实现多年销售,满足老百姓对高品质大黄鱼的年需求。

目前,桃花岛围野化养殖基地大黄鱼出口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市场价格为每斤100元至500元。

大黄鱼野生化养殖科技成果在桃花岛成功推广,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而且为当地渔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桂福坤的围栏养殖技术已经普及到温州、台州乃至全国各地,但认为野生化大黄鱼养殖在可持续养殖容量、原位繁殖技术、高端市场培育、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可以取得更大突破。

桂福坤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研究“渔光互补”的深海养殖平台项目。

该平台离岸比较远,喂食等可以实现远程全智能化操作,捕获也更高效。

“养殖平台还可以提供光伏。

”桂福坤说。

希望将来在苗种、养殖过程、养殖环境等方面,不断进行全链条的创新。

一只大黄鱼与桂福坤结下了海岛之缘,深深地爱上了舟山这片蓝海。

作为民盟盟员,他还依托“民盟同心专家站”,带领浙海大总支部盟员,在桃花岛开展精准社会服务,帮助海岛居民增收。

谈到发展愿景,桂福坤列举了2020年全国大黄鱼养殖总产量25.4万吨,居我国海洋养殖鱼类首位,联合国称之为“China Fish”,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数据。

“希望以我们的野生大黄鱼围垦养殖技术为样板项目,引领舟山海洋鱼类养殖产业创新发展。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