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木兰这位诞生于中国传统诗歌的人物再次成为文化焦点,在这个东方故事中,关于罕见的女性形象再次成为话题。
从北朝民歌《木兰诗》开始,木兰对故事的改编和意象的阐释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主流观念,从忠孝两全的传统观念到现在木兰的成长史揭示了独立奋斗乃至“逆袭”的现代女性觉醒意识。
不足四百字的《木兰诗》,给创作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并代入其中,而原作观念和现代性的转换,决定着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打动今天的观众。
近日,青年插画家叶露盈推出图画书新作《木兰辞》,从自身经历和东方视角为这个故事注入新的创意细节。
“90后”叶露盈已获得多项专业奖项。 2016年,24岁的她以《忠信的鼓》获得了第七届信谊绘本奖的第一奖,并以同年的作品《洛神赋》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动画金龙奖的插图奖、上海国际儿童书展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的金奖。 这也是这部作品所传达的东方意境和成熟画风。 2018年她作为宋人摹本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今生守护者”出现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带着老款《洛神赋图》一起“破轮”,为大家欣赏。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 经典的故事图画书应该注入年轻的鲜血和这个时代的标签,留下灵魂,注入新的面孔。
这种创作观念始于她在中国美院和挪威高中学习的课题“东方传统经典图画书的现代演绎”,后来从《洛神赋》贯穿到今年的新作《兰亭序》 《木兰辞》。
魏晋南北朝,在叶露盈看来是个性最自由奔放的时代,那些人物的魅力已过千年,在现代读者眼前依然鲜活。
特别是在木兰,叶露盈把自己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的成长学习感放在其中,这种共同而永恒的感情是新作创作中最大的收获。
在采访中,她表示,无论木兰被赋予了多么伟大的意义,她最真实的感情和决定,真的是打动当代读者的地方,更难得的是,叶露盈对待战争影像并不像电影作品那样强调,而是珍惜生命与和平的理念
记者:今年你已经发表了两部新作。 《兰亭序》与文字作者吴菲合作,将王羲之的成长时间线创意融合到兰亭雅集的场景中。 最新的《木兰辞》为什么文字决定完全使用原诗
叶露盈:这两部作品在故事性上有很大的不同。 当时,我觉得《兰亭序》的文本还不足以构成故事。 那是王羲之感叹的部分有很多。 如果一个现代文字合作表现的话,就能更加丰富地表现出古代晚春下午的聚会。
《木兰辞》其实感觉和之前的作品《洛神赋》有点相似,自己的故事线已经完整,我自己在读《木兰诗》的时候已经能表达出很多想象和创造性,其实这个问题在图画书里涉及到重要的文字方面的创作问题比较像《木兰辞》
记者: 《木兰辞》不长,还包括南北朝市场、边塞场面和征兵制、化妆术等内容,给创作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 木兰胜见天子的画面让人略联想到敦煌壁画的构图,南北朝服饰、建筑设计方面是如何处理资料的
叶露盈:我在创作前准备了很多资料。 特别参考了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资料。 木兰回天子见天子也是灵感来源于古代画像砖的许多视觉焦点。 当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例如,木兰的房子一半借鉴南北朝的民风建筑,一半是我自己造的。
记者: 《兰亭序》 《木兰辞》出现动物守护神形象。 木兰给人的印象是凤凰和兔子,北方游牧民族的坐骑是鹰熊鹿,这样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你的创作有明显的识别性。
叶露盈:我一直想尝试不同的创作。 在古代的故事中突出动物形象是的。
《木兰辞》跟随木兰战斗的凤凰象征女性力量的觉醒,兔子代表家庭的寄宿。
而且,那个形象有变化。 兔子在参军之前就由木兰陪伴着。 征兵时一起穿上铠甲,胜利凯旋后变成了普通的兔子。 感觉有点像南科的梦。 这时的木兰苏醒了,长大了,可以脱离凤凰和兔子的陪伴。 这是我埋的伏笔。
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坐骑形象,是参考了萨满教的资料,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的文化。 希望能从精神方面多想象给大家看。
记者:木兰题材的改编已经有很多作品,看起来很难出新意,但你还是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改编手法。 特别是战争观念的处理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完全不同。 例如,她决定一个人骑马上山为父出征的心情,以及战场上众神交出亡灵的画面。
叶露盈:我在画《木兰辞》的时候,并不希望自己完全站在木兰那边,为胜利者歌唱。 战争终究是悲剧,牺牲是痛苦。 所以,我在天空中幻化男神女神,为已故的生命流泪。 这就像是战争后的慰藉,也是我个人的浪漫之情。
在后面的视频中,《壮士十年归》是我特别平淡处理的。 希望战争的壮阔,让回乡时河里洗马的细节更动人,让战士们也能回归平淡朴素的生活。
记者:木兰过去和孝道忠义的观念是一样的,但到了现代有了更多的解读。 她不招婿代为出征,凯旋而归嫁如意郎君没有“大团圆”结局,反而自我意识有了更多的成长和觉醒。
在创作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叶露盈(我在明清原作的木兰故事中确实看到了结婚的故事。 关于忠孝的宣传也太多了。 我觉得这些都掩盖不了她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最原本的形象。 她顺从自己的内心,做出了保护家庭的本能决定。 凯旋归来后也不想当官。 就像富贵浮云一样,她的这些感情很帅。 即使是现在流行的语言也是“飒爽”
没有附加伟大意义的木兰,才是更真实的更生活化和魅力,这是我最有代入感的地方。
“风格并不代表一切,但感受却代表了一切。”
记者:在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大赛、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等大赛的获奖作品中,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原创插画,具体到每一幅作品,都达到了非常国际化的水平,但由于题材的社会多样性,很多作品场景的你对这一点有什么看法
叶露盈:这些奖项在评选作品上有不同的方向性差异,给了现在的插图更多的表现舞台。
看一些年轻插画家的作品仍然有模仿的痕迹,这可能是一条必经之路。 最终你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图画语言。
记者:英文版《射雕英雄传》 (第一部分)插图版的插图也来自你。 这个合作和以前的作品创作有什么不同
叶露盈:英文版《射雕英雄传》插图版是英国出版社的编辑来找我的。 我们习惯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磨练了交流。 对我来说,题材的不同在创作上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武侠故事中的飘逸感和以前创作《洛神赋》时的飘逸感是不同的。 这对我来说是挑战性的尝试。
记者:看你的获奖和创作经历很顺利,你提到过自己的经历。 中国美院保送研究生后,到挪威留学后回国任教。 初期也度过了“怀孕坎坷”的过程。 此后,《洛神赋》获奖被广大读者所认同,找到了最适合传统题材的绘画风格。
叶露盈:这几年我对身材没怎么想。 也许为时尚早。
画画的方法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到的。 例如,《洛神赋》是用计算机用数字画的。 画法飘逸,到了《兰亭序》采用纯粹的手绘方式有点气质。 在新作《木兰辞》中有意地保留草稿的笔调,想传达出泥土般的大地感。 我从更多的感受出发来决定题材采用什么样的画方向。
记者:你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师。 学生会和你交流讨论国风、国潮这样的市场属性热点话题吗
叶露盈)我很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谈论市场属性。 国风、国潮等词语还是有很多市场赋予的概念。 其中站在创作者的角度,重要的是如何讲中国故事,我们如何表达故事,故事与“我”存在的共鸣点在哪里,这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思考点。
幸运的是,我和学生们年龄相差不大,在这些问题上常常互相同意。
记者:中国美术学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参与了许多公共文化空间的改造升级,你认为传统题材作品如何出现在公共空间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视觉传达
叶露盈)这几年,我的作品在公共空间里以小型动画影像、VR作品、还有长卷轴等形式表现出来,还是根据表现的题材、内容以及初衷是什么,和这个公共空间的契合度会变好。
作者:郑周明许海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