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创造适宜国际化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在城市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初级阶段,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引进成熟、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与体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探索与开展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路径与方法。
高校可以探索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建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材,从全球范围内全职引进一批具有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执教或研究经历的专家、学者,建立国际化的师资和科研体系。
这些专家、学者不仅能带来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也能带来成熟的科研团队、管理经验与学术体系,在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平台。
国际交流在海外的高校当中非常普遍,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学习交流,让他们接触一流的学术氛围,体验不同的社会文化,开阔眼界。
据统计,2016年英国、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荷兰等国家高等教育阶段的留学生比重皆超过10%,卢森堡最高,达到47.00%,新西兰为19.84%,英国为18.10%。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欢迎“走进来”,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生,并且在制度上统一管理,让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共同生活。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与国情教育。
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全人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更要重视学生对中华传统、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的认知与学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
基于此,注重在通识课中“学贯中西,会通古今,融合文理”,引导学生阅读东西方经典人文与科学著作,结合丰富的学科讲座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对中华传统、世界文明、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能够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最后,高校还应当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和美的创造性认知。
随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人才的竞争力将更加体现在学生的人文情操、美学素养、创造力与社交能力等方面,只有富于人文素养、具备国际视野,对本民族与人类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刻了解与热爱的优秀人才,才能够肩负起为人类社会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责任。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019》 ( 2022年02月10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