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弘扬,科学与家国情怀

2022-12-30 18:50:57编辑:過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下课后,同学们要求李德仁院士(中)签名。

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弘扬,科学与家国情怀

资料照片

同学们很珍惜地拿着的由院士签名的教科书。

资料照片

2013年,张祖勋、李德仁、宁津生、陈俊勇(从左到右) 4位院士合影。

资料照片

人物名片

《图形学概论》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届本科新生的基础课。

这门课始于1997年9月,20多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等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

院士们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以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对测绘专业的深刻见解,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对图形学的热爱,献身于祖国测绘事业。

“有幸与院士们见面,可以确定自己的理想计划,改变人生轨迹。”

——2021级学生夏雨

202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李德仁迎来82岁生日。

这一年,他最开心的,不是主持“高空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是教师节在本科生讲台上度过……

当天下午,李德仁院士将开设《图形学概论》。 对他来说,这只是几十年教育生活中的普通课程。

有人在台下,200多名新生一起唱了《感恩的心》,向院士献上花束。 李德仁院士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给学生上课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图形学概论”课程由武汉大学六位院士于1997年9月联合主讲,是一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历时2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被誉为“最奢华的基础课”。

2021级第一课由李德仁院士主讲,涉及数字地球、智慧地球、图形学应用领域; 从汶川地震到莫高窟的保护,从灾区救援到文化传承……班级……2021的郭子琦说:“李院士把我们的视野拉到了图形学应用的最前沿,引起了对科学的极大兴趣。

学生对图形学产生兴趣,是已故院士宁津生提出开设这门课的初衷。

当年新入学的本科生中,“很少有人愿意把测绘专业放在第一位; 进来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强烈要求成为专家。

1996年,宁津生建议,校内几位院士一起为大一开设基础课,清晰映射遥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科前景和未来道路,让更多本科生爱上这位当年的“冷门专家”。

第二年,《图形学概论》正式开课。

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

2019年,宁津生院士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也接棒参加。

院士说基础课不吸引人。

张祖勋院士的课很有趣。 为了说明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他把无人机带到教室。刘经南院士上课时从中国卫星测量发展史上谈到了人类的定位基因,也谈到了北斗的精确测量,同学们都听说过中毒的贡雅院士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都会组织新生座谈交流,克拉拉

目前,这个“院士课”浩浩荡荡客满,选课旁听的学生范围扩大到校外。

“《图形学概论》是一门独特而宝贵的课程。

在这里,有幸与院士们面对面,确定自己的理想计划,改变人生轨迹。

“2021年生夏雨说。

“测绘学院有这样的传统。 我的导师宁津生院士,85岁的时候还在给学生上课。

我认为我们既要做好研究,也要做好教育。

李建院士曾说,无论是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校长,还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老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自己先当教师,再当校长”。

“在世界导航领域,我们起步较晚,但实现了从跟随到领先的飞跃。”

——刘经南院士

在《图形学概论》课上,院士们经常提到自己读书时的老师。

当时,我国现代测绘学名家也亲自为本科生上课。

1955年,国家集中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5所高校的测量专业,组织大部分测绘专家和教师组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

88岁的陈俊勇院士于1956年随天津大学天文大地测量系来到武汉。 据他回忆,当时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学校的建设,修理操场,盖房子。

1960年,陈俊勇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开始了热爱一生的测绘事业。

1975年1月,陈俊勇担任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带领珠峰高程计算组夜以继日,准确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珠峰高程计算。

“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让中国感到自豪,但高程测量中的野外工作人员是最苦、最累、最危险的。

陈俊勇回忆,在此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中,某测量队副队长在登山时坠崖身亡,某测量队员在7000多米的高度进行重力测量工作时,不幸被冻断双腿。 "他们都是英雄……"

院士们不仅是测绘学科历史的记者,也是科研报国的实践者。

1985年,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婉拒了德国和美国科研院所的邀请,从德国回国。

李德仁说:“科学必须为祖国服务。

从提出测绘界的“李德仁方法”,到解决误差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百年难题,再到研制我国“航天—航空—地面”3S集成测绘遥感仪器,李德仁以创新成果引领我国测绘学科稳健向前发展

但是,在科学研究的途中,李德仁的心里也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 在一次救援中,李德仁意识到了定位的重要性。

自此,加快国内卫星网络,实现中国对地观测数据的自主性,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2017年九寨沟地震时,李德仁仅用4小时就完成了灾区遥感数据分析,为救援队伍的科学部署指明了方向。 2020年初,得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李德仁迅速牵头成立工作组,利用航天遥感技术,每天更新医院建设的遥感卫星影像,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速度。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所有院士都具有打破垄断、填补空白、创造多个第一的世界级成就。

刘经南院士是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

20世纪90年代,他带队攻克北斗项目科研难关;2005年,刘经南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数据精确处理软件系统,成为国际上第一套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GPS/GLONASS/GALILEO )

“在世界导航领域,我们起步较晚,但实现了从随动跑、跑到领先的跨越。

”刘经南院士说。

中国北斗一号系统从无到有,北斗二号系统服务亚太地区。 目前,北斗三号已进入太空,成功追赶“星星”,2021年1月,北斗三号捐赠刘经南院士获得的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奖金200万元,支持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发展。

“要以老师为榜样,扎实做好为国效劳的工作。”

——张祖勋院士学生胡翔云

几十年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历经撤销、重建、更名、合并,但继承的情怀和理想没有改变。

“武大测绘学科繁荣多年,依靠传承的力量。

这种传承是理念、风格等深厚传统的延续。

》2017年,张祖勋院士向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教育育人奖”,鼓励优秀教风传承。

张祖勋院士早年求学时,学校汇集了全国测绘界精英前辈的教诲,激励了他终生进取。

张院士至今仍十分怀念恩师王之卓。

他说:“老师只批评了我一次。 当时,他催我编程序。 我不擅长,所以以忙为借口拖延了。

几次后,他严厉批评了我。 人不怕晚,就怕停下来! ”

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影像必须保存在胶片上,王之卓老师提出照片全数字化,颠覆了当时的传统理念和认识。

作为王老师的助手,张祖勋克服了理论空白、设备简陋、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从1978年到1992年,整整14年,从零开始达到数字影像测绘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1993年全数字影像测绘

2007年6月,张祖勋院士70岁时,来宾和教师向他道贺,他首先向自己的导师王之卓院士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恩师的崇敬和怀念。

这种师承精神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健雅院士1988年去丹麦留学。

由于科研业绩突出,几个机构向他发出了留任邀请。

那时,龚健雅收到了李德仁的信。 “我在看欧洲杯足球赛。 各国选手都在回到祖国参加比赛。 你也回国“参加”吧。

”1990年10月,龚健雅选择从丹麦回国。

2010年,张祖勋院士学生胡翔云也回国加入张祖勋团队。

胡翔云说:“在老师的感召下回国了。 要以老师为榜样,扎实做好为国效劳的工作……”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4日07版)。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