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官网,人才高地 加速汇聚

2022-12-30 07:35:39编辑:阿卫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官网,人才高地 加速汇聚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研发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11月24日,2019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来自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顶级专家出席。

这是我国首次举办极化中子领域国际会议,也是“2019东莞高层次人才工作周”活动之一。

10年前,在东莞召开科学领域的顶级国际研讨会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金融危机硝烟开始消散,“世界工厂”策划“腾笼换鸟”,“低端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工厂”仍然是东莞头上的标签。

事实上,东莞在改革开放中迅速从农业县转型为工业重镇,在高等教育、城市配套服务等方面并不优于周边城市。

广深之间的东莞在享受便利交通的同时,也受到了“左右夹击”的人才虹吸效应。

但是近年来,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的努力逐渐初见成效,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型,中子源等国家珍宝散居,以华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其高端产业链在东莞落地生根,东莞人才总量达195万人

在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热门去向城市中,东莞排名第六,排名高于成都、武汉等国家中心城市。

从昔日的“世界工厂”到如今,海湾地区加速进入人才高地,是什么在为东莞吸引高水平人才?

研发机构形成吸引人才的强大磁场

“极化中子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科研领域,我国曾存在该技术短板。

目前,我国的分裂中子源已经建立了极化中子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团队,首次举办了极化中子领域的国际会议。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极化中子技术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在上述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这次在极化中子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可以在东莞召开,得益于“国家珍宝”的成功落地。

去年8月23日,世界上第四个、中国第一个分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经过多年建设终于投下。

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产生用于碰撞重金属靶的高功率质子束的强流质子加速器。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际前沿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其落地效果已经明显,至今已攻克科研难题100多项。

在攻克科研难题的同时,“国家珍宝”也成为汇聚高层次人才的“聚宝盆”。

分裂中子源的运行使东莞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科学家。

齐欣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电源组长,入驻后立即承担了中国分裂中子源关键设备——中国首个25Hz谐振电源的研制工作,这一课题也是开展CSNS项目首个专业技术研究的课题。

在她的带领下,所属项目组首次成功自主开发了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独创的电流谐波注入解决了动态磁场的控制问题,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去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邱杰博士也来到东莞。 他来的原因也是散布了中子源。

在本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向他推荐了国内很多名校,但邱杰想去研究所,做与应用类相近的研究,所以决定去中国科学院。

他首先被分配到北京,但东莞散裂中子源项目一直吸引着他。 最终换了领导,换了地区,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东莞,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学习使用。

今年6月17日,广东首批开工建设的4个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工,未来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型”的全链条研究模式,解决一系列“掐脖子”的技术难题。

依托分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家珍宝,东莞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科学城。 希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一流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多年来将有600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东莞开展工作,预计将吸引10万名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

与此同时,作为东莞又一高层次人才载体的东莞新型研发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对深化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全市共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家。

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东莞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研究生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32家新型研发机构聚集各类人才5500多人,汇聚高端人才206人、6个省创新科研团队、15个市创新科研团队、96名外籍创新人才,为东莞产学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强大力量。

培养技能人才实现“质量型人才红利”

从当年金融危机冲击之时,东莞就意识到人力资源红利要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变,推动东莞经济发展从单因素推动,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创新等全因素推动。

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不断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是东莞转型升级以来取得的重要经验和教训。

在努力引进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拥有数百万产业工人的东莞也在着力提高工人素质。

“获得‘首席工程师’称号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感。

主任技师的评定目的是利用有限的一线技师推动其他工人的进一步发展,对东莞来说更现实更接地气,表明政府重视基层技术工人的培养。

我利用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工人,给他们方法上或者行业上的指导。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卢子陈说。

从2016年开始,东莞连续5年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通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传授技艺特长和绝技绝活,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解决企业生产操作难题。

到2021年,计划培养500名达到省级领先水平和市级顶尖水平的首席工程师。

评选主任技师,为东莞工匠精英树立标杆,是推进“技能人才之都”建设的子政策之一。

2018年,东莞发布了《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 这是东莞有史以来公布的最完整、最系统的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属于东莞“十百万”人才项目中的“百万”。

该政策以“技能人才之都”建设为统领,在创新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国际合作及产教融合等培养机制,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 在优化库存方面,实施全面技能素质提升政策,激发劳动者技能提升动力; 在扩大增量的基础上,加大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

东莞计划三年左右投入10亿元提高100万人的技能学历素质,让广大工人和产业同步升级,与城市共同成长。

到2021年,东莞全市技术工人比重提高10%以上,引进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的“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学历技能素质提高。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人社局出台了“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首席技师培养、技师站、实训分基地、国际化合作培养五项配套政策。

今年将制定10项配套政策,形成“技能人才之都”“110”政策框架体系。

今年4月,东莞市技师学院的老师徐达和队友在2019年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中获得金牌。 这是东莞市技师学院首次获得智能制造类别国际大奖。

1月底,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杨雄森在第48届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中代表中国出场,最终在中国国家队获得球队第一名,杨雄森获得单项奖。

“单打冠军”的相继出现,充分表明东莞技工教育总体水平在提高,东莞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初步成效。

搭建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

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发展机遇不断显现,区位优势叠加,加上独特的产业链优势,吸引港澳人才创业也成为东莞近年来人才政策的重要方面。

“我花了几个月访问了大湾区的很多城市,一个一个对接了解了。

香港的80后邓文俊原本有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但他裸辞后选择开发增强现实( AR )技术,落地东莞松山湖。

今年年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议,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伉创空间建设,为香港、澳门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

在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松山湖成为吸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载体。

今年6月29日,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举行开园仪式,以港澳科技成果转移为主线,遵循“一中心多点”模式,以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为代表的若干园区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

目前,邓文俊创办的创龙科技已正式进驻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和他一样选择进入基地的港澳创业项目有50多个。

去年底,澳门商业协商会议会长卢树栋在松山湖成立东莞市天成互联网有限公司。

在他看来,澳门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非常高,但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有限,澳门青年融入大湾区创业势在必行。

“澳门创业者多去广州、珠海、中山,随着交通的完善和信息的普及,他们也来到东莞考察,项目集中在科技、文化创意、酒店服务业、国际贸易等。

希望发挥澳门青年进入东莞发展的联络点作用。

”他说。

为了给港澳青年更好的创业空间和机会,东莞将突出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一中心多点”模式下中心基地的统筹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港澳项目展示度和港澳青年集聚度,推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 加强中心基地在引入技术转移经理机制、打造精品示范厂、打造港澳青年人才社区等方面的支撑服务能力。

同时,为支持香港、澳门青年创新创业,今年7月《东莞松山湖推动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印发了涵盖35项细则的6个计划。

从今年1月1日起,进入基地工作(含实习)的港澳人才和在园区注册成立的港澳人才创新创业企业均适用此款《办法》。

“关键还是要出来看看。

这是询问港澳青年的一致观点,通过了解每个城市的环境和特点,来看自己的项目适合在哪个城市发展。

“百万”人才项目解放政策红利

无论是研发机构召集人才,还是提高技能培养人才,都离不开顶层的政策设计。

近年来,东莞人才工作发展较快,但人才总量和结构不优、人才培养能力弱、人才竞争优势弱化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转型中的制造业城市。

为了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东莞近年来开展了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从2013年开始,东莞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密集出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特色人才特别政策等50多项政策制度,出台人才规划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机制、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服务保障、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政策

同时,东莞积极推进城镇联动,各街道(园区)相继出台专业人才政策,全面构建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

今年,东莞根据过去的人才政策制定并推出了“十百万”人才项目。

近年来最重要的人才政策包括“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计划”、“百名博士党政企业人才计划”、“千人领军人才计划”、“万人创新人才计划”、“百万技能人才计划”和“人才优先发展保障计划”。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从2019年开始,三年内引进10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队伍,选拔100名博士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培养1000名重点领域领军人才, 引进培养1万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创新人才,推动100万人学历技能素质的提高,把东莞培养成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技能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各项配套政策近年来陆续推行,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以“百名博士国有企业人才计划”为例,在去年东莞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上,东实集团成功聘用了数名博士,他们学习和应用,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雷鸣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化学博士蔡颢从丹麦留学回来近10年,师从诺贝尔医学奖评审,曾在国际知名科技公司、国内知名房地产集团工作过的博士——7月初,刚刚从浙江大学硕博联毕业的环境工程博士王望龙,一办完手续

根据培养计划,三位博士将在集团总部轮班工作一段时间后,分别安排到新能源公司、旗山公司,参与一线主导和实际项目。

雷鸣解决了公司厨房垃圾处理项目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与此同时入职的蔡颉正埋头于鲫鱼洲、虎门北栅、柏洲边等多个城市更新大项目; 王望龙全力参与海心沙绿色工业服务项目废矿物油技术选型等项目。

政策是纲,举纲上线。

“十百万”人才工程的实施,说明东莞在政策层面对人才高度重视。

A01—02版采录:南方日报记者龚名扬叶永菌见习记者薛屏通讯员蒋周

策划/协调:江强靳延明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