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每月发1.3万元,直到40岁,中国年轻人的好日子来了?

2022-12-31 09:12:50编辑:阿柚

美国的年轻人不想再打工了。

根据美国劳工部(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的最新数据,2021年4月以来,平均每月约有400万美国人退休,去年11月这一数字达到峰值,达到450万人,相当于美国劳动力的3%

,每月发1.3万元,直到40岁,中国年轻人的好日子来了?

创造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辞职水平。

美国的社交新闻网站reddit已经成为美国人抱怨工作的大本营。

每当被咨询是否应该辞职时,总是被告知应该马上“和上司说拜拜”。

吐槽剥削已成为固定操作。

例如,下面的句子:“我为老板赚一元钱,我赚一分。

根据高盛的分析,辞职的人们大多是壮年( 120万人)或年轻人( 30万人)。

“他们现在不想工作。 对就业前景感到不满,决定暂时离开劳动力市场。

实际上,不仅是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也报告了同样的趋势。

在德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去年7月员工短缺,创三年来新高。

在英国,2021年4月以来有100多万个职位空缺。

加拿大由于劳动力短缺,企业被迫给员工涨薪10%至40%。

虽然在中国没有数据显示“大辞职热”,但这几年,“996”、“007”、“打工”的自嘲,以及互联网大型制造商的基层员工惹怒管理层的新闻层出不穷——

所有对现实敏感的人都应该注意到时代的巨大感情:

年轻人,我不想再打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01

美国的“大辞职热”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是反常识。

因为疫情开始初期,新型冠状病毒重创经济,美股多次熔断,就业市场冰冻三尺。

很多人遭到裁员,大家预测未来几年很难找到工作。

但是事情变化真的太快了,前脚的美国失业率还是80年以来最高的,员工们拼命想保住工作不想在后脚工作,大量出现了空缺职位。

为什么突然形势发生了180度的反转呢?

最广泛的说法是瘟疫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大家都觉得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了。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认为,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每天长时间上下班和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真的有必要吗?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对自主性的需要。

“大爆发使人们有必要面对现实,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让人们意识到生命是短暂的,人们不想把它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但是,这些说法显然没有说服力。

因为即使没有新冠灾祸,大家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自己讨厌的事情上。

我必须上班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穷。

不上班谁养你? 你怎么吃饭? 你拿什么支付房租房贷?

美国年轻人不上班的中心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政府出钱太多了。

以《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法案》为例,该法案不仅扩大了失业保险适用的职业范围,还将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的时间从26周提高到39周。

在此基础上,失业人员每人每周可多领取600美元,持续4个月。

这是什么概念? 21世纪经济新闻分析指出:

马萨诸塞州的工人每周可以领取约1155美元,约8085元的失业保险金。 也就是说,每月可以领取32340元人民币。

此外,年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个人还可以享受每人1200美元的直接补助。

虽然各州的申请金额略有差异,但《纽约时报》 2020年的统计显示,美国半数以上的州领取救济金可能会超过正常工作所能获得的工资。

也就是说,不上班比上班更赚钱。

这也与美国出现了很多“假装在找工作”的人直接相关。

有很多人即使收到简历,电话也很难接通,或者被雇佣后第一天就消失了。

如果你继续失业,你可以拔掉失业保障金的羊毛。

毕竟,不打工比打工赚得多,谁想打工呢?

这个规律适用于上述德国、加拿大、英国,发生这些“大辞职热”的国家也在瘟疫期间大规模地送钱。

我们知道,美国敢于大张旗鼓地发放款项,是为了抢占美元的霸权,而美元的大放水无异于向世界各地征收铸币税,通过剥削他人来维持疫情失控后的国家稳定,是一种无耻行为。

但不可忽视的是,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大多是实际财政资金。

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出钱? 中国应该出钱吗? 有人提出了应该怎么出钱的理论吗?

02

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之初,曾提出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提高富裕阶层税率等政策,被认为是想挑拨企业和工人的关系来改善差距。

劳资关系被激化,在美国出钱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劳动力持续短缺,工人们借此与公司“坐以待毙”,不涨工资就辞职,美国的薪资成本达到了几十年来的高位。

在Reddit和TikTok等平台上,辱骂上司和公司是最受欢迎的内容领域之一,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些富裕阶层的后面永远会有“fuck”“shit”等词汇。

非常有无产阶级大觉醒的味道。

但美国资本家心里也很清楚,工人现在要求提高工资,坚决罢工的核心是政府出钱,但政府不会继续出钱。 要制止出钱没有收入的工会,一定得老实回去打工。

在新冠灾祸的两三年间,美国房价上涨了25%,2021年股市再创新高。 这些信号告诉我们“有钱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库尔特艾肯沃尔德认为,年轻一代不再相信《美国梦》,他们失去了工作意义感。

“工作不再是实现你抱负的手段,你不会得到伴侣、孩子、房子、假期、个人成长或退休。

这种贪婪的环境,把工作变成了单纯地生活的手段。

“工资停滞,买不起医疗保险,保险贵如奢侈品,带薪假期更是不可能,养不起孩子,家是幻想。

是的,工作很重要,但没有美好的未来就什么都不是。

“很多年轻人看得太多了,今后40年都会变得一样,只会让有钱人变得更有钱。

当然,美国是世界贫富分化排名第一的国家,印度是第二,我们是第三。

相信上面的话,我想很多普通的中国人在看到后也会有同感。

很多人还记得春节前一周,某互联网大厂商的00后实习生写了一封怒心部门加班的邮件吧。 这件事火了之后,各大厂商马上回答说:“认真反省,尽快改善。”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互联网初期产生财富神话的几年。 当时,大工厂的加班比现在严重得多。 但当时基层程序员也能看到在北京买房、生活越来越好的希望,所以加班导致舆论爆炸的新闻并不多。

短短十几年间,中美贫富差距拉大。

中美博弈代表着全球化趋势逐步结束,科技发展停滞,全世界都在内卷。

只能分蛋糕的时候,矛盾被放大了。

要想兼职不佛、不躺下,中美需要的是科技突破,为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 因此,我国提出产业升级规划,一定要抢占下一轮科技浪潮中的制高点。

技术创新需要谁来进行呢?

年轻人。

但是,现在年轻人正被房租、房贷、婚姻和养育孩子所困扰。 有几个人真的能放松下来,屁股稳定地坐在那里做研究吗?

因此,拜登政府想出的措施是通过发放金钱来激化劳资矛盾,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卷走那些付不起高薪的企业。

但由于发源于美国的钱泛滥成灾,人人都有,最终数据显示大量的餐饮、酒店和零售服务业都在挣扎。

怎样才能让出钱真正惠及那些能改变国家未来的人呢?

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雄心勃勃地提出了给中国人给钱的设想。

比从美国出发要长。

而且,只对符合条件的40岁以下年轻人,每月支付13000元。

03

关于发放这笔钱的视频,现在在B站有80万播放以上,积累了2万3000以上的弹幕。

即使是不赞同意见的人,也往往能从这样的构想中得到启发。

视频太长了,我给你简单总结一下。

简单来说,怀孕后,满几个月就开始出钱,一直送到毕业。

一毕业就失业,找个继续教育等学校学点什么的话,就出钱送你到40岁。

但是,一超过40岁,就不再出钱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

翟东升说,新生儿出生在一个贫穷昏庸的家里不是他的错,应该是有正义生命力的道德社会和制度,给予一定的补贴,帮助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读了这个理论,很多人第一个怀疑的是,年轻人什么都不做就能多得到国家的钱,以后一定会变得懒惰。

对此,翟东升举了北欧的例子。

北欧是一个高社会福利国家,一个人可以一辈子躺着生活,但这里却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创业成功的地方和亿万富翁密度最高的地方。

因为社会提供的教育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这里的年轻人有了更平等的机会,可以参加竞争。

即使每月发送13000万这个数据,也不是一开口就来的。

具体的计算过程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将中国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与相对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进行比较。

2020年,中国福利支出占GDP的3.21%,比经合组织( OECD )国家2019年整体水平低16.8%,假设到2035年中国成为中发达国家时,16.8%的GDP支付起点收入,即58.5万亿元

0-18岁未成年人和19-39岁在校学生,每人每月可领取1.3万元。

该视频在B站吸引了不少人参与讨论,在瑞典留学两年的人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认为“高福利反而是高保障”:

有人说,“连饭都吃不上的年轻人管理科研的概率很低”。

有人说,翟东升这个理论“完全可以解释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当然,这是一部充满争议,有很多疑问的视频。

例如,评论区提出了“中国是人口大国、大市场,高福利支出所占比例很难”、“增加福利支出会不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等问题。

这些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需要科学地加以说明。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B站看完整的视频,谈谈自己的看法。

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讨论本身其实表达了一些现在的感情。

结束

隐藏在世界大辞职热潮背后的,是鲜活的个体,这些个体的普遍困境说明了以后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性。

谁能在未来掌握更多产业的中心节点,谁就能在经济上摆脱这一困境。

大时代的中国年轻人,必须为此奋斗,我们不能退却。

酷派实验室整理编辑

转载的时候请在后台留言。

参考资料:

《21深度工作之死:是什么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离职潮?》,发表在《21世纪经济报道》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国,我都惊呆了!》,发表在《格隆汇APP》

《为什么必须搞共同富裕?》,刊登在B站“翟东升老师”频道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