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生物医药园区最新规划,生物医药基地产业规划

2022-12-27 03:04:03编辑:智库News

为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概述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介绍国外先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经验,梳理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国外先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经验

生物医药园区最新规划,生物医药基地产业规划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一直受到美国和欧洲各国等生物医药强国的重视。 美国环波士顿地区、英国剑桥地区等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的产业园,立足自身优势,走独特的发展道路,为粤港澳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可借鉴经验。

(来源:中机院)

一、管理模式方面

美国和欧洲各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管理模式方面积极发挥协会作用创新推广宣传模式。 (1)运用行业协会专业能力,提高产业园区运营效率。 如法国里昂生物科技园,以协会制为核心进行运营管理,收到专利持有人的商业落地申请后,里昂生物技术理事会组织会员企业对项目进行技术审查,对审查合格的项目组织会员企业进行商业化运营,同时协调相关基金提供金融支持项目落地后,其收益在技术持有人、理事会、运营企业、风投基金之间按比例分成。 )2)创新推广宣传方式,积极提升国际影响力。 例如,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总部通过担任国际科技园协会等相关组织的重要职位,通过举办加强与其他国际先进园区的动态交流的第26届国际科技园协会年会等国际活动,构筑国际交流平台的NCEDA 利用Chamber等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向国际优秀中小企业展示园区形象。

二、服务模式方面

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服务模式上具有以下特点。 (1)融资资源发达。 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通过以民间风险投资基金为主、政府风险投资为辅的政策为园内企业提供融资,园内有富裕投资、瑞士信贷等国际大型金融企业,同时拥有政府设立的下属金融企业机构。 )2)专业服务体系完善。 像英国剑桥科技园区一样,从伦敦引进了多家国际一流的物流服务公司、商业咨询机构和会计事务所,为园内1 600家高科技企业提供便捷的专业服务。 )3)交通、娱乐等软件齐全。 像英国曼彻斯特产业园一样,园内设有多种大型餐饮、便利店等商业设施,以及健身房、迷你花园、咖啡馆、酒吧等“小巧精致”的生活配套设施,可让园内人员轻松娱乐。

三、“产-学-研”合作方面

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很有特色,主要包括: (1)产权共享、权益共享。 像英国剑桥科技园,鼓励学校和学生合作分配专利利益,双方共享专利时,根据整体利益不同比例分成的学生选择专利垄断,学院、学校的得分就会提高。 这种固定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提高了各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意愿。 )2)鼓励科研设施有偿共享。 例如,美国波士顿地区政府鼓励麻省理工等高校向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有偿共享实验室、高级试验设备等科研设施,一方面推动高校技术溢出,另一方面帮助高校收获科研经费,提高地区科研效率。 (三)以国际学术合作推动国际产业合作。 像丹麦-瑞典的生物谷一样,两国在生物谷内哥本哈根大学、隆德大学等大学的深入学术合作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大学、企业、医院之间的业务交流,通过技术交流提高对方对本产品的认知度,在园区内的生物谷内

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与国外先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经验相比,粤港澳湾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从内部因素来说,生物医药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其他配套服务亟待完善。 从外部因素来看,粤港澳码头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三地体制障碍有待突破。

一、法律体系、行业规范等有待进一步衔接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特殊性,三地制度差异较大,限制了人、财、物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与创新主体的合作。 人员、货物流通存在通关障碍,三地医生资质不能完全互认,医疗机构不能在三地自由设立,不利于生物医药领域隐性知识的扩散; 三地法律体系、行业规范等存在差异,跨境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各市场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发生法律纠纷的风险。 此外,香港澳门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程度低,内地9市生物医药企业难以充分利用香港金融资源。

二、人才缺口仍然存在

粤港澳大湾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17.47%,人才多为流动人口。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人才新政”,给粤港澳湾人才引进带来一定压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连接香港和澳门两大国际的桥梁,但区域内国际人才比例仍然较低,移民率远低于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 由于核心科研人才短缺,粤港澳湾区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仍然落后于世界三大湾区。

三、生物医药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与长三角等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粤港澳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链覆盖不够,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从产业链环节看,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产业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医药制造能力较强,但生物医药产业链尚需进一步完善,如临床试验的公司、临床前外包服务的公司、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长三角地区有强生、诺华、阿斯利康等跨国医药企业的中国研发中心,同时也有药明康德等合同研究组织( CRO )和合同生产组织( CMO )。 从产业结构上看,粤港澳海湾生物医药产业在疫苗、血液制品等领域发展缓慢,尤其是涉及血液制品的公司较少,对相关领域采取精准施策,引进创新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强链”,夯实发展基础

四、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不足

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对创新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本土创新药研发能力严重滞后。 2019年,国内批准上市一类创新药10个,其中7个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 只有中昊药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开发的本维莫德乳霜。 另外,该公司的研发中心位于北京,在广州只设有营销中心。 目前,作为创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一部分,粤港澳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支持不够。 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企业数量多,临床资源丰富,但优质临床机构少,且临床试验耗时长,投入成本高,一般临床机构的研究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 政策上对制药支持还不够,相关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临床试验与制药研发之间的管道尚未有效衔接,现有临床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生物医药企业的制药临床试验质量得不到坚强保障

五、“产-学-研”合作亟待加强

生物医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药品研发到生产的过程复杂,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投入高、周期长,对知识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很多,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渠道不足,港澳高校与内地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三地科研资金跨境流通仍然受阻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六、金融支持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市中深圳以外的城市金融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金融业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撑水平还有待提高。 内地9个市中,72%以上的基金经理和73%以上的备案基金集中在深圳市,其余城市金融资源较少,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初期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这将有助于提高粤港澳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水平(作者:梁云) )。

中机院由产业竞争情报监测起家,发展为产业规划咨询,享誉国家级新城新区规划全链条咨询。 专注于产业及产业园区大数据、咨询、规划、设计、招商、运营托管近20年。

通报/反馈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