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信奉中立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 对于任何一个阵营的拥抱,他们都选择了拒绝。 他们既不拒绝向任何一个阵营提供援助,也拒绝参加。
依靠这一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瑞典成功地置身于德、俄两国的战火之间。 然后,在二战这一席卷全球的战争中,瑞典也保持中立,为了波及战火。
瑞典是如何在二战中置身事外的呢?
弱国没有外交,瑞典可以在二战欧洲保持中立,置身事外,没有强大的实力是做不到的!
他不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小地方,而是因为他是北欧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有移动希特勒的资本。 但同时,他也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和曾经的欧洲霸主!
瑞典在欧洲不是顶级的,但绝对是强国。 虽然瑞典领土面积不大,但军事工业力量绝对不可轻视。
在军用装备方面,瑞典自身拥有完善的生产线和精湛的技术,他们国家生产的火炮连德国都垂涎三尺。 在兵员方面,瑞典人口非常有限,但他们是“全民皆兵”。
一旦遇到战争,所有能上战场的人都会装备最精良的装备,所以瑞典的军队素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保护国家的使命感加上最先进的作战装备,即使是瑞典军队的一个人也不会被愚弄。
另外,当时的瑞典正规军有近50万人,国内有百万预备军团,一旦进入正式战斗,可以武装丹麦和挪威地区的人员。 在如此规模的精英部队中,德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吧。 即使获得瑞典,自己的损失也将非常大。
而且在地形方面,二战期间德国主要依靠机械化部队进行进攻战。 这样的战略行动往往依赖比较平坦的地形。 但瑞典地形崎岖不平,机械化部位在领土内难以发挥作用。
瑞典的战略位置很重要。 一方面瑞典是英、德、苏之间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瑞典拥有丰富优质的铁矿石资源,也是滚珠轴承的世界主要供应国。 这些都增加了协约国和盟国之间的战略重要性,成为大国争夺的重要目标,为瑞典提供了巨大的外交空间。
当然,最重要的是瑞典可以端正自己的位置,坚持无人帮助的中立政策。
瑞典是永久中立国,祖上也很富裕,但也和俄罗斯争夺过霸权。 但是后来国家衰落了,不能发动战争,慢慢变成了北欧地区的普通国家。 弱肉强食,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强行瓜分瑞典。
这个教训让瑞典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是保守的。
而且支离破碎的瑞典地缘环境恶劣,周边强国林立。 瑞典东边有强大的俄罗斯,南边有强大的普鲁士,东南有强大的英国、法国,都是瑞典不能得罪的。 由于瑞典的特殊战略位置,这些国家试图拉拢瑞典。 瑞典始终坚持保持中立,不卷入大国之争的浑水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样还是那样?
瑞典并不死板,深知左右逢源,善于利用这一优势。
二战前期,法西斯势力猖獗时,瑞典向轴心国作出了许多让步。 例如,它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铁矿石、木材、压路机和机器等物资,使法西斯分子能够在不占领它们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战后期,当反法西斯协约国占上风时,瑞典逐渐取消了对德国的让步,开始向协约国靠拢。 对此,法西斯分子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 例如1943年7月29日瑞典不允许德国过境运输到瑞典。
这样,瑞典通过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灵活地向强者妥协让步的政策,得到了交战双方中占优势者在其中的立场的承认和维持。 同时处于劣势的一方为了理解,一方面只能无奈地看着瑞典为自己的敌人服务,不能干涉。
如果说德军丝毫没有触及瑞典的利益,那也是非常不正确的。 德军对欧洲附近海域实施潜水艇封锁后,各国船只将受到“无差别”的对待。 被潜水艇盯上的船,会被送一枚鱼雷。
瑞典的民用商船在这一过程中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一些商船被德军潜艇击沉。 但得知消息后,瑞典政府并未表示不满,也没有提出让德国负责赔偿,这种“意外”的事情多次被他们忍受。
即使德军有心攻击瑞典,面对这样一个“谦虚”的国家,它也真的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如果当时德国对瑞典动用了“不讲道义”的军队,周围的土耳其和瑞士也一定会反抗,那时形势并不太有利。
不管手段如何,瑞典最终通过战争获得了和平。 不仅在二战期间,而且在近代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战争中,瑞典都可以置身事外。 这对国家来说非常罕见。 在其他国家打仗的时候,瑞典继续和平发展。 这也是他们能一直保持强大的基础。
通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