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做了之后,就没有干劲了。 或者,不知道哪个重要,一直拖着,最后耽误了自己。
以下内容根据大学一二三四阶段的不同,重点介绍大学应该做什么,哪些是重要的。
“应聘时,用人单位是否在意应届大学的成绩? " "
可以明确地传达国企央企会看你成绩,挂科了会影响面试的。
其他企业不太看,但起码不能挂科,最多问问你怎么挂科,你能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就好。进体制,学科成绩影响程度几乎是零。
而且,你不介意大学的成绩吗?
很多人进入大学后,甚至在进入大学之前,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大学时代的成绩并不重要,用人单位在录取时并不看好你的成绩。 赊账没关系.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结果来看,说不在乎学历和成绩的网络公司,员工有985/211,极少数是普通本科出身。
大工厂们说自己最重视能力。 但是,每年去学校招生的时候,只去985/211大学。 我们没有看到两三本学校。
当然,大工厂们并没有阻止我们两三本学生投简历。 但你往往在扔出去之后,石头就会沉到海里,杳无音讯。
从使用者方面、公司方面来看。 招聘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招聘人一定要招聘有能力、优秀的员工。去985/211院校筛选,比去一般院校更节省时间。
985/211大学优秀学生浓度高于一般大学,随意宣传会上钩。 你是这个道理吗?
再说说那些觉得成绩不重要的人,我敢断言,他们中 99.999% 的人成绩不够好,大学过得也很平庸。
大学成绩,不要只限于学分成绩。 首先,请弄清楚为什么要做学分的绩点。 为了奖学金,为了保研,一定要取得高成分数。
志不在此,大学生就要学会自己创造“成绩”。
如果你认为赊账不重要,那就大错特错了。
本科最严重的影响是大学生没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可能无法毕业。 一般高校对学生有规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分数才能取得学位证顺利毕业。
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奖学金、助学金、班级干部选举、入党、保研、就业推荐、海外留学等一切好事。
另外,如果挂科数量过多,复试或重修不好,就有可能面临退学或无法顺利结业的困境。 这种情况既麻烦又严重。
让我详细说明一下。
1、奖学金评比
大学有奖学金的评价。 许多大学对成绩都有明确的规定。 大学的挂科不能申请奖学金。 即使你的其他科目优秀优秀,也同样没用。 如果你有挂科,就没有资格申请。
2、影响自身(钱包、毕业时间)
佣人需要补修、复试,必须支付补修费。 如果一次复试不能通过的话,还要再支付费用。
大学的日常工作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业。 在一些大学,挂科率过高会被降级,大学的挂科会影响毕业。 补考结束后,在毕业前进行一次清考,确保通过所有科目的补考才能颁发毕业证书。
3、影响申请入党
大学还可以申请入党。 如果你想在大学申请入党的话,你不应该在大学多挂学科。 在大学开设学科的学生不得参加评估。
4、大学挂科影响工作
毕业、求职、一些企业可能明确规定看成绩单,但当用人单位看到你在大学里有挂科记录时,他们可能会慎重考虑录用。
5、挂科之后有也许毕业不了
因为在目前各大学毕业管理越来越严格的趋势下,大学进入学科后无法毕业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换句话说,累得上了四年大学,最后连毕业证(学位证)都拿不到,浪费的钱很小,关键是浪费了四年的青春岁月。
我们应该知道现阶段很多大学取消了最后的毕业考试。 这意味着大学进入本科后又参加了复试。 复试没有重修。 即使重修,那样也已经没有机会了。 可能会延迟完成,或者拿不到两证。
6、挂科以后会与转专业无缘
大多数学生可能不会特别关注,但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担心成为专业的学生需要注意。 专业真的不是你想转就转的。 特别受欢迎的专业,前提是不能进入科室。 当然,在不挂科的前提下也会看成绩。
7、补考过了算挂科吗
能帮我重新修一下并去掉挂牌记录吗? 不,大学的挂牌会记载在成绩单上。
首先,应该确信大学的挂科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许多大学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大学就读期间不得评估或申请奖学金。 但是,通过重修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没有连续性的不良影响,请放心。
所以,重修实际上不会给你的人生和个人资料带来任何污点。 也有人上大学后,不经过重修而直接选择重修。 因为重修的GPA很高,复试会降低GPA。
之后,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指导者和老师不会特别关注这些。 重修对人生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没必要担心。 一切都会变好的。
8、大学挂科影响考研吗
我以前被你说过。 赊账没有影响。 但是,在如今研究生入学考试化的趋势下,研究生老师是否愿意录取无所事事的学生呢? 还是被卡住了?
赊账是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的反映。 挂科目会影响应试学习的进度,所以真的不要挂科目。 我得去复试重修,别人可以安心复习,推迟多长时间?
我非常推荐大家。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是去上人文社科院系的101课程。
101课程是各系最基础的“导论”性课程,如一般哲学系为“哲学导论”,社会学系为“社会学导论”,经济学系为“经济学原理”,传播系为“传播学导论”,法律系为“宪法学导论”和“法理学导论”
这种类型的课与在课程列表中选择的类型的“通读课”不同。 虽然是序论,但是那个是为这个专业学生开放的。 它不仅仅是有常识性的介绍,而且可以理解学科最基本的学术训练和思维模式。
这些课不需要选。去旁听就行。旁听一两门课就够了。
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旁听了哲学导论、社会学导论,但是没有做任何笔记,主要是听。 这个训练虽然不能帮助你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你可以开阔视野,不局限于自己的领域,让整个人类知识图谱都没有概念。
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听这些课很有帮助。
总的来说,可能只有在大学一年级前期才有时间上这些课。 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通常有别的任务。 此时,人也相对迷茫,不想和新生一样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内容。
当然旁听其他学院的专业课,最重要的是坚持。 因为没有选课,很多时候不能继续,所以可以和你一样和感兴趣的朋友一起问。
如果你觉得你所在大学的这些领域的课程不好,或者根据专业大学的不同,没有开设想听的本科课程,也可以去Coursera、Mooc、网络公开课。 例如,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上的《政治哲学导论》很棒。 在Mooc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也可以。
B站也有很多频道,可以免费观看。 有可以作为平时的“饭后甜点”来看的crashcourse。 它有关于许多学科的科普,每个故事都又短又有趣。
总有一天要面对巨大的选择。 那就是决定是不是要转专业。
如果你在招聘的时候是冷门专业,特别是经过调剂的话,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准备报考这个专业的情况下,而且学校允许你互转专业的话,大部分都会考虑成为专业。
大部分大学转专业的标准都是在原先的学院GPA要高,一般情况转专业的时候根据GPA高低择优录用。
那么,想成为专业的学生,比如化学专业的学生想成为金融的话,会不会选修金融课? 选修金融课的话,GPA很可能不好,之后不能成为专家; 如果不选修金融课程,以后成为专家就成功了,即使是大二学生也很难赶上别人的进度。
我们该怎么做呢? 换大学专业很容易吗?
首先是,你从进入大学时就需要进行筹备。转专业是在大一结束的时候,但如果你到大一下学期才开始打算,倘若大一上学期的学分绩太低,那可以说「入场券」就没有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以后很有可能成为专家的话,最好从一开始就准备成为专家。 也就是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GPA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就没那么重要了。
二是关于课程的选择。 我们还是以上的例子,化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想成为金融专业的话,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不需要修金融类的课程吗?
这里的建议是专业课最好是跟着去上但不要选,等转专业以后再选;等大二选这些专业课的时候,由于早已上过一遍,也不要花太多心力,如此一来既保证了GPA不会被拖累,另外也不至于大二转专业以后赶不上进度。
不过,虽然有一些特殊的课程,比如高数的以后专业的课程和现在专业的课程,但是只有难度有差距的课程,当然要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才能保证专业后兼容。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专家,从大学一年级一开始就应该把这件事作为你的主要目标; 即使以后不成功成为专家,从一开始就这样决定,对你也没有任何弊端。
关于社团活动和学生会,这也是大学一年级时遇到的比较有趣的事情。
刚到大学的时候,想去学生会或者社团玩,是不是应该发展成学生会干部?
要仔细考虑,看清自己的路。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不高,对这种“管理事务管理”感兴趣,以选择之后走「2+2学工保研」的路,先做两年学生工作,之后保研。
除了打算这样学习工保研的情况以外,其他人去社团或学生会玩一玩就好,不必要在这类学生工作中花太多精力。
根据我的经验,社团活动和学生会这样的所谓锻炼,与未来的职场和体制内仍然相距甚远。 除非有像清北这样的学校,否则学生会的职务将来会对你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他学校实际玩就好了。
另外,学生会的所谓人脉、社交也是没有意义的。 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可以成为朋友,但没有必要争夺所谓的“职位”,双方都会不开心。
如果你觉得学生会的事务管理明显影响了你的正常学习生活,那么你完全没有必要为以后的“部长”虚名工作岗位硬撑下去。 认清自己的能力优势,不断扩大优势,真正在某些领域彰显自己的价值,是大学几年来最值得努力的方向。
“是否加入社团活动,学生会”的问题应该是,其实除了上课还能做什么?
那太多了。 交朋友、谈恋爱、考研、四六级雅思……接下来我会一一介绍,敬请期待。
首发自:诸韬Andrey
首发自:诸韬Andrey
通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