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社科院专家建议上海对此类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和职称评审支持。

2023-02-11 17:36:00编辑:沉舟

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需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要素的渗透性和赋能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和科技支撑。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社科院专家建议上海对此类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和职称评审支持。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推动力,是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可以快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打造民生服务新体验。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终端、协作办公等新产品、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经济生产和社会运行。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精准医疗、在线办公等新型业态、新型模式,在疫情下尤为重要。

一方面支持疫情科学防控,开展疫情监测分析、病毒追踪、患者追踪、社区管理等,提高疫情防控效率; 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培训、无人值守生产等在线运行,帮助企业恢复运营。

数据显示,上海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占GDP比重全国最高,超过40%。

可以说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驱动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上海产业数字化体量全国领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2021年,上海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55.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6%

集成电路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上海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综合技术领先、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最均衡的城市之一,从事集成电路的企业达700多家。

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约22%,产值超过2000亿元。

人工智能产业具有与千行百业交叉融合的特性,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具有巨大的驱动和赋能作用。

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49家,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基础软硬件、智能产品和行业应用协同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实现50%的高速增长态势。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数字基础和技术支撑。

在抗疫最卖力的阶段,智能服务机器人进入方舱、社区,为坚决打赢抗疫阻击战贡献力量。

高新技术企业是支撑数字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2021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15家; 目前,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同时,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年企业研发支出扣除上年度减免税后达到458.25亿元,享受企业28631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201.26亿元。

在成果转化方面,上海2021年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56项。

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和自动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4.53%。

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支持力度,增加数字经济的市场主体力度,可以说是推动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2年4月,工作人员在上海国家集成电路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工厂忙碌。

新华社发

"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上海以“七新专项行动”为契机,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科技新生态”“金融新科技”“商业新业态”“航运新枢纽”“线上新经济”“制造新模式”“农业新面貌”七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数字要素与一、二、三产融合进程,激活产业数字化创新活力

以数字经济促进第二产业发展为例最典型的技术应用是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新的经济生态和新的应用模式,是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代表组成部分。

围绕工业互联网高能效经济发展,上海在战略布局和创新应用方面相继出台了支持政策。

特别是“工赋上海”行动加快了数字孪生企业建设,促进了传统制造型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截至2020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培育了15个国内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了94家典型智能工厂。

同时,让12万中小企业亮相工业互联网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数量达到547家,居全国第三位。

服务业的数字化,支撑着上海数字经济的繁荣。

特别是直播商业、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发展迅速。

为了加快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打造直播商业高地,全面打造“上海购物”品牌,上海出台了多项促进直播商业创新发展的举措,印发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 加快转变为推动传统批发零售业深度融入“线下物流”的新模式,线下体验得到拓展,形成了线上商品展示和直播。

2021年,上海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1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24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网络购物交易额13163.0亿元,增长12.3%。

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快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主体。

着力培养和吸引数字技能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下一步,将围绕工业制造、交通、智慧城市、商贸等重点领域的行业企业,培养和选拔熟悉和引领人工智能算法和企业业务推动算法应用实践和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化转型人才,行业企业成为核心数字化转型团队

建议将数字化转型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支持领域,为海外留学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直接落户,为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提供住房补贴、职位评定等方面的支持。

积极依托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建设数字经济平台基地、继续教育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光源。

海沙摄影

“技术革新带来的突破”

近年来,为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上海着力打造“新网络”和“新平台”,不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能级,包括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

上海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全国首个“千兆城市”,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5.4万个,室内小站14万个,基本实现全城市5G网络覆盖,累计推进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700多个5G应用项目

在数字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方面,上海加快落地一系列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项目。

例如,拥有亚洲最大智能计算能力的“新一代计算能力赋予平台”、“一网通办”、“网管”平台、ICV试点示范区等基础工程。

2022年,上海聚焦科技产业、社会民生、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布局了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

如上海光源、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民航系统集成平台等大科学装置和大平台、浦东国际机场、浦东综合交通枢纽等城市基础设施。

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都是基于科技创新的突破。

基于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上海可以有意识地构建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提高重大工程建设的效率。

有理由期待城市的运行韧性进一步加强。

2020年,长江三角洲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0.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万亿元,占长江三角洲GDP规模总量的44.26%。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长江三角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龙头。

长三角可进一步推进各重大项目建设数字化转型应用,共同开展基础设施统筹布局。

例如,建设长三角区域超算中心,实现计算力、数据等基础要素的开放共享。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谢婼青纪园朱平芳毛勇春)

主编:龚丹韵图文编辑:夏斌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礼曦

来源:作者:谢婼青纪园朱平芳毛勇春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