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陈鹏
两个月后,刘毅坤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士毕业,他决心回国就业。
这时,他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实习,一边实习,一边继续投了十几份简历。
2021年底的最后一周,他参加了6个面试,实习和面试是“轮轴转”,还在“等好消息”。
又是就业季节,受疫情影响,归国留学毕业生的未来面临不确定性。
豆瓣里有聚集了大量回国留学生的小组。
他们自嘲求职时的遭遇是“海归废物”。
发言者中也有常春藤联盟毕业生。 他们无一例外地暂时受挫了。 也有人抱怨说,由于长年在国外生活,回国后获得的信息有误等。 也有人感叹没有预想到就业难; 有些人后悔没有掌握过硬的能力,回国后有一张文凭,但没有公司的要求。
回国留学生有了什么样的求职经历? 在出国留学常态化的今天,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留学人才? 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海归青年乔琳回到家乡山西省阳城县,继承长辈珐琅华制作技艺,成为“农村创客”。
新华社发
“定位过高”“经验不足”,回国后找工作有两大烦恼
2017年,刘毅坤赴英国留学,进入斯旺西就读本科专业。
4年后进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硕士和本科都学习了金融专业。
为了申请硕士,他在图书馆埋头学习了一年多。
本科和硕士学校在“2022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排名第440和第35,“花了很多心血,完成了这样的跨越”,刘毅坤说,“海外的学习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经常点灯夜战。”
对于回国就业的决定,这是他很早就制定的人生规划,出国留学只是为了“多元文化体验”。
虽然金融业炙手可热,但他学历有“过硬”,觉得“问题不大”。
但是,经过多次面试后,我发现“太乐观了”。
新东方旗下公司“前途出国”刚刚发布的《中国留学白皮书2021》显示,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疫情控制得当,2021年意向回国留学生对国内就业环境充满信心,选择毕业后立即回国就业的比例为31%,比上年增加6.6 %
数据显示,留学生对就业预期过于乐观,“对自己定位过高”和“相关实习/工作经验不足”成为两个主要问题。
特别是“对自己的定位太高”,成为三年来最困扰留学生的就业问题。
刘毅坤参与了许多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招聘,发现两者风格大不相同。
“说说你的实习经历,”他说,“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办?”他说,“这两个问题表达了聘用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两种思考。
”
青年归国学者、陕西省水模拟与灾害管理创新团队负责人侯精明(右一)与英国城市雨洪研究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新华社发
“前者几乎都是国内企业面试官提出的问题。 国内企业重视留学生的工作和实习经历等“硬技能”。 我想通过实习经历来调查应聘者的水平。
外国公司对后一个问题更感兴趣,他们更重视个人性格等“软技能”。
此外,一些外企还要求现场做性格分析报告,根据报告结果安排工作岗位,由社交人士进行销售,由活跃人士进行公关。
”
刘毅坤“高估”了招聘市场上的学历含量。 由于缺乏相关实习经验,性格测试无法匹配合适的岗位,他最近的应聘以失败告终。
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回国留学生找工作是一条坦途,入职后是白领,出入高档写字楼,用流利的外语处理公司业务。
然而,从目前来看,归国留学生马斌的职场生活可能并非如此。
马斌在上海找了工作后,决定回老家合肥。 “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了,不仅竞争者多,学历也很高。”
尽管出国留学4年,最后还是在家长的劝说下,准备报考公务员,想在体制内工作。
2021年底,厦门中小学招收优秀毕业生签约名单陆续出炉,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归国留学生获得成功。
回国的机会减少了,他们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成为了教师、公务员等。 经过媒体的报道,总是引起关注。
据《2020海外留学趋势报告》调查样本显示,约一半的留学生回国后在体制内工作,其中21%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25%在国有企业工作。
回国后,投身教育领域的青年彭鸣皋(右)正在和公司员工开会讨论。
新华社发
工资没有优势,出国留学性价比下降
在豆瓣上,有用户投稿说:“研究生回国工资从6000元开始正常吗?”
该用户表示,他投了30份简历,只参加了3个面试,分别是游戏广告优化师、海外市场运营专家、跨境电子商务广告投放管理,工资基本在5000元至10000元。
该网站投稿者众多,与前期留学时对经济和时间的投资相比,一些海外留学似乎越来越觉得“不值一提”。
“出国留学不再与高薪密切相关。
一位中英留学生求职机构负责人王志奇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英国留学一年制硕士的费用中,学费约20万元,生活成本约12万元,整体成本约40万元一年。
“在入职初期,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员约为12万元。
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是回国留学生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之一。
”王志奇说。
根据2021年第12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行《“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号,整体上学历越高收入越高。
但与2019年全国高校不同学历毕业生平均工资相比,海归本科、海归硕士、海归博士分别偏高3512元、2944元、1244元,优势呈明显下降趋势。
北京大学副教授沈文钦表示:“如果只计算经济利益,出国留学的性价比就会下降。
但是,留学经历对个人成长、品格塑造等的作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
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成立的海外归国人才招聘会上,求职者和企业招聘者正在交流。
新华社发
“比较回国留学生入职初期的工资和留学的总费用,得出需要多年才能恢复原状的结论,不太合适。 因为出国留学不能只盯着“恢复原样”。
陈远是浙江省一所国际高中的管理员,这所学校每年有近百名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年轻人的工资不固定,随着工龄的增加,上升幅度往往会增多。
部分民营企业大厂股权激励和奖金激励的受益员工主要是年轻人,其中不乏海归。
陈远所在的国际高中也招收了很多有留学经验的求职者,“以我在招聘过程中的感受为例,学历只是敲门砖,真正看的是入职后的成绩。”
趋势明显,陈远表示:“回国留学生的工资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比,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了。
如果不进入外资企业和国内比较国际化的民营企业的大工厂,海归背景在用人单位录用时就没有好处。
此外,与前几年相比,这些民营企业大厂的招聘步伐放慢了。
”
“还有一个容易被掩盖的事实。
沈文钦提醒,一般来说,出国留学生大多来自城市家庭,在选择就业时,目光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的工作竞争度通常也最激烈。
回国留学生还面临着——毕业流程与国内招聘单位时间不一致,形成“就业时差”,求职机会减少,求职时间延长的问题。
王志奇举例说:“英国的一年制硕士留学生于2021年9月入学,他们的毕业时间多为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
2022年底完成学业拿着毕业证书回国的话,可能会错过2022年国内秋季招生的黄金时代。
”
出国留学,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海外留学人数为66.21万人,当年学成回国人数为51.94万人,回国人员占海外留学人员的比例达到78%左右,比2010年前后的50%左右的比例大幅提高。
2019年,我国海外留学人员首次超过70万人。
与初期出国留学相比,无论是总人数还是留学地点数量都达到了高峰。
在出国留学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留学生呢?
薛孟从美国设计学院毕业后,在美国工作了三年。
因为新冠灾祸,半年前他准备回国,通过参加网上招聘,成功进入了上海的设计公司。
找工作时,他把去美国留学时参加的城市设计项目及其翻译专家专著的经历写进了简历。
在线面试的第三天,他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加盟邀请。
工作对薛孟来说,“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工作,也能获得成长”。
他进公司后,很快就参与了南方城市滨江的风景带设计。
“我们上班不用打卡,在宽松的氛围中,公司也支持员工的创造性和探索。
”
无论从生活状态、收入、职业成就感还是个人成长空间来看,薛孟都“很满意”。
只是,他不习惯国内加班的速度和不怎么用邮件的交流方式。
在回国留学生中,这样的故事并非凤毛麟角。
“以前留学生回国的情况不多,但现在在国外取得本科或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几乎都回去了。 另外,在国外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中,也有不少申请国内博士学位。
沈文钦说,“从国家角度看,出国留学仍然是培养尖端人才的渠道之一,毕竟在一些领域,与西方国家如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等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我国最急需科技类精英人才。
”
近日,教育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37号建议的答复》,称教育部将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自由去、发挥作用”为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
教育部表示,将提高在线服务能力,加强国内创新创业环境和相关政策对外宣传,引导和鼓励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继续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和项目转型搭建桥梁。
“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看,留学生未必比国内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以沈文钦先生为例,以硕士生教育为例,英国硕士一般是一年制,学制比较短,不要求写学术论文。
“他们在硕士课程中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三年制硕士生相比,可能没有优势,也可能处于劣势。
”
“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看,国内优质大学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考上北大、清华、复旦比考上国外名牌大学还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选择出国留学,考上好大学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对于经济宽裕的家庭来说,出国留学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沈文钦坦白了。
对很多人来说,出国只是留学的第一步。 在国外学习,应该重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呢? “关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很重视语言能力。 好几年不能去国外还不行。 我必须能用外语工作。 要独立可靠的工作,善于自己思考,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善于合作沟通。
陈远表示:“学习能力强,愿意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想法。
”
《“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得出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海归普遍具有更积极、更愉快的就业体验。
文章建议,海归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心理准备,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空间、岗位发展潜力以及岗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可以适当聚焦中西部地区或二三线城市。
同时,具有专业知识的“新生代海归”可以拓宽就业视野,在法律金融、新型医疗医药、文化传媒、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知识领域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光明日报》 ( 2022年01月04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