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黄松叶榕畑町
最近,出生于比利时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获得了2023年沃尔夫冈哈恩奖。
该奖项由德国科隆路德维西博物馆颁发。
埃利斯一直关注战争、边境和难民的困境,通过作品将自己和他人置于更大问题的环境中,并将行走作为实践的核心。
随着夏天的过去,国内的京沪等地频繁举办展览会。
在上海,艺术家余启平、季平、胡尹萍、Alice陈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新作; 在北京,画家尤勇展示了庞杂的人。 在深圳,意大利画家罗伯特博西奥举办了中国首次个人画展。
这些艺术家表现了各种情况的“人物形象”。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 )“一周艺术家”与国内外艺术话题人物报道与点评热点事件。
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
获得了沃尔夫冈哈恩奖
弗朗西斯埃利斯2016年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出生于比利时的跨学科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 Francis Als )获得2023年沃尔夫冈哈恩奖( Wolfgang Hahn Prize )获得者提名。
该奖项奖金为10万欧元,是艺术界最大的奖项之一。
沃尔夫冈哈恩奖由德国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颁发,颁奖仪式将于2023年11月举行。
弗朗西斯埃利斯1959年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常被认为是墨西哥艺术家。
事实上,埃利斯于1986年移居墨西哥市,一直在墨西哥市生活。
他的艺术创作大多发生在墨西哥街头。 他曾经站在墨西哥城的木工和水管工之间,脚下立着写着“游客”的招牌。 另外,推着大冰块走在熟悉的城市街区,直到冰块融化。
埃利斯用身体去了解陌生的文化,了解他自己的外来性。
他是观察者,也是参加者。
埃利斯的艺术实践涵盖了装置、绘画、素描和社会行为,他的作品将被收藏在该奖项的赞助商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
另外,埃利斯的作品展将于2023年秋天在该博物馆举办。
埃利斯说:“我非常荣幸在这个两极化的时代获得这样的奖项。 这对我来说有意义,令人振奋。 我觉得那是我自己的关心点和公众的关心点有点重合,有开始对话的可能性。
”此前的获奖者有弗兰克鲍林、梁慧圭、特里莎唐纳利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埃利斯一直关注战争、边境和难民的困境,往往通过作品将自己和他人置于更大的揭示问题的环境中,以行走为实践核心。
埃利斯目前正在代表比利时参加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双年展。
2018年,埃利斯个展“耗”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由埃利斯的著名作品《龙卷风》展开,探讨“非生产性劳动”。
(整理/畹町() ) ) ) ) ) ) ) ) ) ) ) ) ) ) ) ) )。
意大利|画家罗伯特博西奥
中国首次展览:不可思议的静止
罗伯特博西奥
9月4日,意大利艺术家罗伯特博西奥( Robert Bosisio )在深圳的空间里展出了中国的首次展览“神奇的静止”。 此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画( Portraits )和室内)系列作品,作品本身将聚焦于超越现实时间和空间的寂静感。
博塞奥196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特罗纳,毕业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师从维也纳行动主义代表人物阿道夫弗罗纳( Adolf Frohner )教授。
博塞奥习惯于周游世界各地创作和生活,以独立和恳切的视角探索绘画边界,用认真的方式维护绘画的合法性。
2011年,经奥斯卡著名电影导演和收藏家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介绍,博西奥参加了意大利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罗伯特博西奥的作品
罗伯特博西奥一直关注人物、静物、风景、甚至室内空间这一定主题的创作。 它不是具体存在的空间和生命,而是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虚幻个体。
在2020年英国肖像画比赛中,博西奥展示了白化非洲裔年轻人的肖像画。 这部作品让他备受瞩目,也表明肖像画作品的主要特征——脸部特征模糊,无法判断身份。
艺术家系列作品中的嘴部、脸部以及其他具象的局部都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在深渊般黑暗的背景中隐隐发光。
随着观看角度和距离的变化,画面中的图像和轮廓开始失去焦点,脱离原来的具体形状。
他在对意象“消失”的不断探索中,专注于对生命灵魂的描绘,同时将观察者的注意力放回绘画本身的表现力上。
受北方弗兰德文艺复兴的滋养和意大利温和日照的长期观察影响,博西奥的室内作品描绘出了动人的空间氛围。 有些作品侧重于细致的描写,结构严密,而其他作品则关注朦胧的抽象表现,画面笼罩着温暖的色彩光芒。
这些作品大多呈现由极简单的几何形状制成的无边界空间结构——的空房间,房间里总是有通向他的门。
“门”连接着两个空间,其边界和延伸处总有幽光。 这就像一条难以想象的地平线,引起了观察者脑海中探索遥远的现实和未知的彼岸的思索。
此次展览还探讨了万一空间在东西方几何学和空间绘画中的表现,以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屏风为媒介,隔离喧嚣的外部世界,为观察者营造孤独的空间。
罗伯特博西奥在他的工作笔记上写道:“充满热情,但不是吵闹的绘画。
当我们看博西西奥的作品时,它让观众感受当下深邃的空间和宁静的时光,感悟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和意识的存在,聆听绘画的低语,理解这神奇的静止。
(文/叶榕) ) ) ) ) )。
上海画家余启平
水墨图的严密与含蓄
余启平
近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水墨新向——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现代水墨四人联展”,展出馆藏上海现代水墨艺术实践者——季平、余启平、白璎、倪巍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以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展示了上海现代水墨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其中余启平的作品创作于2022年4月,为《沐烟图》大幅罗汉人物,其中的工笔技法、渲染手段备受瞩目。
余启平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画。
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两部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后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江苏画刊》编辑。
1991年去了日本,离开了《江苏画刊》。
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册,其作品参加国内外许多重要展览并被收藏。
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这样评价余启平的作品。 “余启平的画好,在于似真非真,非真的画像和人物,如此愚蠢、如此狡诈、如此迷茫、如此入法,假时真时假,入其中,披图意外地,看到它的高度。
迷在半个开外的地方,像捉迷藏一样捉摸不定,仿佛看到剩下的老师戴着红色时尚框架的笑容,一半是学者深沉的一半是艺术家的幽默,其实内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余启平的作品
余启平的作品
处女座的画家本人说,想要画出好画,必须功夫过硬,富有情趣,含蓄“无神”。
可以说是“要、要、要、要”。
艺术评论家兼经纪人石建邦认为,余启平处理工笔画,是煞费苦心的。
“他喜欢矾九染,乐此不疲。
我看过一部作品,为了烘托灰色阴暗背景的气氛,他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在地上涂墨,最后中间浓厚的地方露出了乌金般的光辉,像一张非常古老的拓片。
“又被我染了! ’余老师苦笑。
在追求绘画极致的同时,展现了处女座的本色,与平时若无其事的洒脱判若两人。
”
(整理/畹町() ) ) ) ) ) ) ) ) ) ) ) ) ) ) ) ) )。
上海画家季平
在戏外展示水墨个人画展
“戏内外——季平新水墨个展”近日在嘉定现工厂在线新经济产业园的明彻山房展出。
相比之下,季平的水墨作品也同时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
季平1956年出生于上海。
上海画院画师、上海书画院画师、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
季平水墨的光与形,或有新美术和表现主义的影子。
这次展示的是水墨戏曲的人物形象很多,比以前更重视大块的结构和笔记性。
季平曾有过多种形式的水墨创作,他在瘟疫中最近的日常小品中,“从真情到实感,再从实感看实景”,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春日。
季平绘画
季平绘画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季平就参加了明彻雅集。
一眼看去,季平沉默寡言,沉稳谦虚,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老上海活出堂里好好的大叔模样,让我心里产生了好感。
后来,很多认识的师长都告诉我,季平的艺术和人品在圈里很受好评。
策展人尹昊说,后来走进季平师虹口的工作室,一进门,风格和画幅都不一样,而且笔调浓厚,充满了《平实朴野》的绘画氛围。
绘画欣赏明亮醇厚,朴素宜人。
季平师原本是画小人书的,尤其是在画室里享受着一个人自由创作的时光,最近他告诉我,他喜欢用浓墨重彩来表现自己拙劣的爱好。
我想这和玩收藏是相通的。 达到一定的境界,必然会追求拙劣。
朴自然和天真的气息,可以用来安置灵魂。
但最令人吃惊的是瓦楞纸板戏曲人物的条幅,季平告诉我原来是快递柜的废物利用。
冲突与交融,宣传与收敛,一切都恰到好处。
钦佩之余,隐约感受到老顽童周伯通飞花择木剑的境界。
(宗和)
上海|艺人Alice陈
“露台计划”发起人评审项目
爱丽丝陈摄影师:吴亮
9月2日,“露台”专题文献展在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 PSA )毗邻室外滨江露台的SPA空间开幕。 展览以图文资料、摄影、影像及小型实物文献,回顾艺术家Alice陈从2020年至2022年发起的非营利艺术项目“露台计划”。
由此,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大露台”与巴塞特别墅的“小露台”对话,形成了持续成长的2020-2022年间的上海现代艺术文献。
杨振中,《春分》,第五期“露台项目”现场,2021,图为Alice陈惠允。
在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门口,水泥鉴上倒栽的柳树和桑树来到了苗江路步道的两侧。 这幅作品名为《春分》,原是《露台计划》第五期艺术家杨振中在“春分”那天种下的。
“露台计划”由艺术家Alice陈发起。
过去两年,她邀请了一批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来到巴塞特别墅,结合露台特定建筑物的历史、场地特征、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进行艺术实践、研究、交流。
项目共10期,每期邀请1位/组艺术家进行创作,展现上海艺术家的多样性。
除展示作品外,这里还将举办“露台谈话”,邀请嘉宾对相关主题进行开放式讨论。
每周一次的现场活动,让露台上的艺术活动突破离线空间的限制,接触更多的观众。
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露台”专题文献展、展览现场
参与项目的艺术家包括艺术家张鼎、于吉、施勇、殷涵、杨振中、王欣、丁允、《江南基栈》、得译工作室等,其中于吉作为艺术家和上午艺术空间主持两个身份展开,分别是于吉的作品0755 殷之作《她山之石》作为公共空间中的复杂机制,聚焦露台,动员观众肢体和听觉,反思众所周知的行为和空间。
杨振中的《露台上的音乐》
呼吁正反、可见和不可见的寓言,在逆转的生存状况中寻求意想不到的成长方式。
正如发起人和总经理Alice陈所说:“‘露台计划’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应该视为通过这个项目经历和孕育的一切。
它是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一起参与并不断更新的共同体。
“展览会将持续到9月23日。
(文/黄松)。
北京画家尤勇
画画既不开心也不放松的人
尤勇
从8月27日开始,艺术家允浩的同名个人画展在现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展出艺术家2010年以来创作的人物、风景、静物等作品约70件。
尤勇拥有完整的学院体系教育背景,从央美附中、中央美院到中国艺术研究院。
在绘画题材上,尤勇画肖像画、人体、风景、静物、大尺寸、小物品、布面、木板等,在各种尝试中,尤勇逐渐探索着自己的绘画之路。
批评家汪民安评价尤勇。 “包括古典写实主义和塞尚在内,他相信梵高以来的现代主义绘画传统仍然具有生命力(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现代主义也是一个已经死亡的传统)。
或者说,他真的热爱并熟悉这个漫长、连贯、充满异质性的传统,用不同的风格反复训练和学习。
”
《春分》
《绘画的寓言》
尤勇的肖像画人物通常充满了隐藏的热情。 沉默、冷漠、凝重、不认真笑,似乎心事重重。
画中的人物身份迥异,五花八门,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幸。
在尤荣的画中,所有的人似乎既不是幸福也不是放松。
不仅是这些纯粹的一幅肖像画,室内很多人的肖像画,两个人的肖像画,无论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在一起,还是处于休息状态,他们都不会开心,也不会放松。
“尤勇在描写这些人物和背景的同时,必须再次强调光与影的对比、空间的局部删减、小画上的突出笔法等特殊绘画的语法和技巧。 这仍然是尤勇从传统中学习的部分。
”汪民安说。
(文/高丹)。
上海胡尹萍
她创作了《胡小芳与乔小幻》
胡尹萍个人画展《胡小芳与乔小幻》近日在明现代美术馆举行。
来自四川的胡尹萍通过事件、角色、身份的制造和转换推动关系网的建立和生产,从中激发人未经训练的主动性,用幽默、行动的语言表达她对周围环境的反应。
此次展览是胡尹萍的首次美术馆展览,呈现了从2015年开始持续的“小芳”项目,首次揭示了“小芳”背后隐藏的人物——“乔幻”。
“小芳”来源于胡尹萍回四川老家一次,母亲和镇上的阿姨们正在织毛线帽子,被人廉价收购。
后来,她找朋友扮演“小芳”,作为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收购者,介绍了母亲尹三姐和“小芳”的熟人,开始以高价收购母亲织的帽子。
久而久之,镇上其他阿姨纷纷被它吸引,加入了这个由甜蜜谎言编织的互联网。
“小芳”带动阿姨们投入各种奇妙的创作命题。
阿姨们根据各自的生存状况和想象,制作了“比基尼”“洁白的鸽子”系列、“假想敌和武器”“安全感”系列、“标准配置”“正在进行中的“标准装备”系列”等。 城市的生态和她们的生活在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胡尹萍个展:胡小芳与乔小幻”展览现场,明现代美术馆,上海,2022,图由明现代美术馆提供
“小芳”作为关系的纽带,把上个世纪的劳动女性群像带回了现在。
支撑这一“骗局”的另一个虚构角色是胡尹萍多年来隐藏的身份——乔小幻。
“乔小幻”是艺术家塑造的商业艺术家形象,她在商品化市场如鱼得水,让胡尹萍自身能够消除生存现实的压力,抵制持续生产的“小芳”计划。
“小芳”和“小乔幻”是胡尹萍的两个虚构身份,但她的创作却在几个真假假的美学分身之间穿梭,创造事件,建立联系,塑造出自己艺术家的生态画像。
展览会将持续到12月25日。
(文/黄松)。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刘威